王曉珍
提起習作學生總是緊張、害怕,特別是在農村小學,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因為大多數學生都覺得無從下手,不知道寫什么內容;有些學生即使有材料可寫,但卻不知如何下筆;有些學生雖能寫出個大概,卻總感覺詞不達意。其實農村的學生相對城里的孩子來說,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心中并非無物可寫,無話可說,只是缺少寫作方法的指導。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和激勵。習作教學應以教師的“導”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的始終,說寫結合,激發寫作興趣;讀寫結合,教給寫作方法,貼近生活,表達真實情感,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下面我結合自己的一些課例談談我的習作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說寫結合,激發寫作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時常常帶有濃厚的興趣色彩,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產生求知欲,努力地去學。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興趣的強制學習,是單調無聊,沒有任何效果的,這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知的欲望。”而寫作興趣是學生積極寫作的先決條件,也是提高學生習作素質的重要的心理因素。興趣是動力的源泉,有興趣就有習作的動力。
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如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課外活動,寓習作教學于巧妙有趣的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如我在教學人教版第十二冊《口語交際、習作五——科技的利大弊大》,課前我要求學生先去收集資料,如:可以向長輩調查,他們以前沒有高科技的生活是怎樣的情景?可以觀看新聞或查閱資料,也可以觀看有關視頻。通過各種途徑調查高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與對環境的影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非常有興趣,收集的資料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我抓住機會開展了一次《科技的發展——利大還是弊大》辯論會,學生因為事先準備充分,結果在辯論會上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據理力爭,不僅做到有話可講,并能引經據典,學生的熱情大大出乎意料,直至下課大家還意猶未盡。這一場辯論會活動,已經激發了學生的寫作動機,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到習作時,所要寫的看圖有感(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學生就能把這些素材和觀點應用上。把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對于學生收集素材,運用素材,激發寫作興趣有很大作用。
二、讀寫結合,教給寫作方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寫作與閱讀屬于兩種表象各異而本質相連的心理活動過程。寫作是個體的內在的思想對外表達的心理過程,這兩種活動方向互逆的心理密不可分。習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事物轉化為內在認識之后,再引導學生把這些認識按思想感情的需要,運用一定的方法轉化為書面語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習作范文,除能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更是寫作方法的示范,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就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們閱讀課的教學加強寫作方法的指導。如我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文章時,引導學生發現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主要觀點。課文第一部分開門見山地提出觀點,第二部分運用了具體的三個事例:洗澡水的漩渦的原因、紫羅蘭的變色發明石蕊試紙、睡覺時眼珠的轉動的原因,來論證“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我在教學這三個事例時有意引導學生發現作者這種用具體事例論證觀點的寫法,讓學生嘗試口頭表達,并及時進行點評。并在授課后布置了這樣一道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寫法,并把這種寫法運用在實際寫作中。由于與授課的知識緊密相連,所以選擇的寫作素材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所以學生順理成章地完成了小練筆的任務,而且積累了一種寫作方法。
三、貼近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前不久,我參加了六年級的習作閱卷,發現一疊考卷出現了“雷同卷”,加上雙引號是因為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雷同卷,只是開頭、結尾、例子都是統一的套路,例子假大空,沒有真情實感。這種現象絕非偶然,它已經暴露了一個問題——我們的習作教學存在著為應試教育而教學的現象。這種現象雖然讓一些學生在短時間內有話可寫,但這樣產生的后果是學生不寫真事,不說真話,套話連篇。那樣就失去了我們寫作訓練的意義,對于學生的傷害不言自明。只有貼近生活,寫真事,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寫作能力的發展,寫作水平的提高才有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小學生習作大部分要求寫真實的人,真實的事,這就要求學生要寫真人真事。所以我們一定要利用學生情感最為豐富的時機讓學生書面表達。如在六年級下學期,由于學生的身高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所以有的學生向我提出了調整座位的建議,我采納了學生的建議,調整了學生的座位。當我調整完座位時,我發現了個別女同學眼圈紅紅的、男女同桌的同學兩人把桌子離得遠遠的,保持距離。我猜測可能會有一些同學內心對調整座位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我趁機布置了一篇習作,臨近畢業,可能有些學生心中一定有許多心里話想對老師說,平時又沒有什么機會,你們就寫一封信給老師吧。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許多學生寫來的信。信件中有許多學生說出了一些關于調整座位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議,還有的同學傾訴了許多心里話。這樣學生不僅能寫出生活中的真事,能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更好地拉近了我們師生的距離,一舉兩得。這樣的事例證明,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一些事,積累一些寫作素材。只要學生寫到了自己熟悉的事,印象深刻的事,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不僅能把事情寫具體詳細,也能表達出真情實感。所以,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寫真事,表達真感情。學生的習作就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消除了害怕寫作的心理。
翻開小學語文課文的習作訓練,幾乎都要求學生抒發真實情感。這是對學生習作的基本要求。即使是寫想象習作也要求表達真實的情感。如果習作失去了表達情感的這種功能,文章也就沒有價值了。白居易曾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只有抒發了真實情感,才能打動別人。所以,我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抒發真情實感,特別是引導學生展開細節描寫。教師可指導學生學習文本,掌握這些表達方法,再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如,我在教學完人教版四年級語文《卡羅納》一課后,我布置了一篇寫關于你和你的母親之間的一件難忘的事的習作。由于我們這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大多數學生的父母親都外出打工,只有過年時才能與父母團聚,這些孩子們一年中只有幾天享受爸爸媽媽的疼愛。所以,孩子們特別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光,學生的情感豐富、真實。一位女同學寫了在媽媽上車前的幾分鐘,媽媽幫她梳辮子,邊梳頭邊叮嚀要注意安全,要照顧好自己……這個女孩在習作中展開了細節描寫,表達了母親在幫她梳頭時心中的溫暖及對媽媽的不舍,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這是一種多么難忘的感覺。當我在讀這篇習作時,也被她這種細膩的情感感動了。只要老師能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去觀察,處處細留心,習作時就能做到我手寫我心,表達真情實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作為一線的老師應當多方開拓習作指導途徑,抓住寫作指導的最佳切入點,清除學生“畏懼”習作的心理障礙。讓學生樂于寫作,掌握方法,易于動筆,大膽表達真情實感,真正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中對習作教學的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