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宏 代智蓉
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只是為教學服務的,并不是課堂教學的全部。所以,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課堂不能過分依賴課件,更不能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課件內容貴在精,不在多;課件畫面不在美,重在實;關鍵內容,需要板書;還要注重師生互動,少放標準答案。這樣,多媒體才能合理輔助我們的課堂教學,讓我們的教學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關鍵詞:多媒體;合理輔助;教學
班班通終于進入鄉村教室,我們興奮異常。總在課前四處搜索素材,精心備課。課上,頻頻點擊鼠標,圖片、文字、動畫,甚至視頻不斷呈現。課后,反復琢磨課件,希望下一次上課更精彩。可是,一年結束,卻越來越沮喪。我自以為是努力的,但除了把自己搞得更累以外,學生語文素養并沒有想象中的飛躍,且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呈下降狀態,成績下滑,語文興趣正在消失。看看身邊的老師,有不少已開始悄然拾起了“舊武器”。我就很納悶,這么好的東西,為什么在我們這里生不了根、發不了芽呢?不久前,學校組織我們參加“縣優質教學模式創新觀摩”活動。活動中,我仔細琢磨外省優秀教師的課,終于找到了癥結、悟到了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一、課堂不能過分依賴課件,更不能被課件牽著鼻子走
聽課時,我特別關注授課教師對課件的處理,后來從他們郵箱下載的課件也驗證了我的判斷。他們有課件,但不依賴課件。課堂上,他們的主要精力是利用課件幫助學生觀察、思考、理解、比較。指導學生如何沉下來閱讀,如何積極思考,如何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品味。對文本理解的關鍵詞,是根據學生的解讀進行提煉,然后板書在黑板上。而且我還發現,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都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件內容進行了取舍。也就是說,他們的課堂真正是以學生為主,是在教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感受語文。
他山之石,為我所用。我試著在課堂上進行了相應的改變。幾節課下來,學生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對語文又有了興趣。
二、課件內容貴在精,不在多
以前備課,總是尋找很多課件來進行整合,唯恐有所遺漏。有難度的地方,還要用多張畫面甚至用視頻來進行分解,結果課堂40分鐘,我就在做播放工作。雖說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比傳統教學大得多,但由于放映速度快,學生被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弄得應接不暇,沒有時間沉下來細細地研讀、體會。觀摩課上的課件內容都不多,卻很精。正因為內容不多,才有了學生的閱讀生成與教師臨場發揮的空間。于是,我的課件主要落實在呈現重點語段,實施讀的比較、寫的比較和情感的比較,學語文、用語文。
三、課件畫面不在多,重在精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自然會運用到畫面。太多的圖片、短片容易把課文圖形化,這樣雖直觀,但會剝奪學生思考和想象的機會,且過多的畫面,不僅容易沖淡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感悟,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才開通班班通時,學生跟老師一樣興奮,尤其是看到精美的畫面、動畫甚至視頻時,他們不時興奮得尖叫。但時間一長,再美的畫面也難激起他們的熱情。而且自己也感覺到,這語文課上得實在不像語文課。看縣上的優質觀摩課,他們也有圖片,而且很美,圖片跟他教學的內容高度契合。圖片雖少,但他們卻總是在引導學生透過圖片,感悟文字,如何讀,如何說,如何寫。感覺聽這樣的課真是一種享受。
所以,課件畫面只是為了更好地輔助教學,不在多,而在精。這樣,老師才有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去感悟語言文字,才能給予學生思考和想象的時空。
四、關鍵內容,需要板書
自從有了多媒體,原本應該寫在黑板上的字全都搬到了課件里,一節課下來,黑板上常常一個字也沒有。一節課上完了,學生看了后面的內容就忘記了前面的內容。在縣優質觀摩課上,老師不僅板書了題目,文本中的關鍵詞更是詳盡板書。因為這些關鍵詞是學生總結出來的,學生也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學生隨時能夠看到一目了然的板書,對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
所以,我們應該在黑板上作適當板書,尤其是關鍵詞,關鍵內容。這樣,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隨時都能看到,避免課件放映的內容把這些學生真正需要掌握的東西覆蓋了。
五、注重師生互動,少放標準答案
以前在用多媒體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呈現幻燈片,學生就只能被動地跟著幻燈片接受我事先設置好的問題的標準答案。這樣一來,我的教學成了一種新型的填鴨式教學,以前是用一張嘴,現在是用多媒體給學生灌。我和學生之間就少了互動,少了情感的交流,更何況語文教學還應該有學生和文本、作者及文章里的人物之間的情感對話。我不停地呈現問題,然后把學生往我事先設置好的答案上引,實在引不過來,就干脆直接端出標準答案,于是學生就成了速記員,少了思考,更少了個性化的見解。
反觀縣上的優質觀摩課,那里沒有標準答案,答案都是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后再充分交流討論得出來的。而且老師總是鼓勵那些發表自己獨特的個性化見解的學生。
面對多媒體,我們不拒絕,不回避,既要用多媒體,又不能讓多媒體牽著鼻子走,切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