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鳳環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年齡在十六周歲以下的孩子。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一起生活。根據調查分析,現階段中國有超過6000萬留守兒童。隨著城市化進度的進一步加快,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如何使留守兒童有一個正常、健康的心理,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主要的心理問題
1.性格內向,自我封閉
留守兒童從小就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家庭環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了常有的孤獨感。他們因為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容易變得內向,不自信。遇到事情常常會感到無助,有少言寡語的傾向,日積月累將會導致性格自卑、孤僻,以至常常封閉自己。
2.情緒波動,容易沖動
留守兒童因年齡偏小,情緒相對不穩定,一般意志比較薄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也不容易解除對周圍人的警惕和敵對心理。總感到自己在被同學欺負,與人交流時充滿戒備甚至敵意,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若是不加以管束,長此以往,還會有暴力傾向。
3.認識偏差,無遠大目標
一些留守兒童認為自己家庭不富裕,父母學歷低,能力不強,只能離家賺錢,出大苦力,而收入又偏低,從而怨恨父母和家庭,而產生偏激的情緒。他們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對未來感到迷茫。大部分兒童缺乏進取心和自律意識,學習成績和生活狀態都落后于他人,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逃學,甚至輟學,最后比同齡人提前進入成人世界。
二、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
1.缺乏家庭監管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他們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一些與父母中的一方生活,或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單親對孩子的照顧欠佳,而隔代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落后,對留守兒童缺乏管束,容易溺愛孩子,兒童難以得到正常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確的引導,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2.缺失學校安全
學校在教育留守兒童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和缺失。由于學校學生太多,教育教學任務又繁重,教師對于留守兒童關注也不夠。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家里,教師很難與家長進行溝通,很難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的品德、學習等各方面的問題。學校缺乏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有效方法,在學習生活上不能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愛護,難給留守兒童創造適合他們的學習、教育環境。
3.缺少社會關注
近幾年,社會上留守兒童數量呈上升趨勢,留守兒童極易在成長中受到社會不良之風的熏染,在心理、生理上受到一定程度影響。農村缺乏社會教育基礎,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而且教育觀念還處于落后狀態,不能彌補留守兒童心靈的感情空缺。部分娛樂場所沒有禁止未成年人的出入,甚至主動拉入未成年,在網絡、報刊書籍這些文化傳媒中,充斥著暴力、色情之類的具有腐蝕性的內容,誘惑、侵蝕著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缺少社會的關愛與關注。
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建議
1.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應該引起學校的關注
每學期開學報名之初,學校就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登記,詳細記載這些學生的思想、品行、學習和生活情況,要掌握他們父母的通訊地址、電話,并進行跟蹤管理。應創造形式多樣的活動環境,做到處處參與育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通過受教育者親身的參與,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心理知識講座等,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幫助他們解除心理煩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有留守兒童的學校的老師要提高素質,不歧視留守兒童,平等地對待他們。對他們的要求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既關注孩子學習的結果,又關心學習的過程,讓孩子樂于學習,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2.架起父母與子女心靈溝通的橋梁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生多與家長溝通非常必要,父母要多為孩子考慮,承擔父母的教育責任,應該認識到自己是兒童最重要的老師,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教育。父母外出后往往很難與子女進行溝通,平時幾乎斷了與父母的聯系。因此,教育部門和留守兒童所在學校應當以協調者的身份架起父母與子女心靈聯系的橋梁,督促家長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系和溝通,讓外出的父母抽出些時間多寫寫信,平時與孩子多通些電話,增加親情交流,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時,家長要增加與孩子老師的交流溝通,定期了解孩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況。
3.面對現實,強化心理健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父母外出務工是一種現實,正視現實是留守兒童必須具有的健康心態。留守兒童要把父母不能在身邊陪伴自己這一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當成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的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全社會要給它們生存空間,允許它們合法存在,不僅如此,而且應盡力地幫助他們,盡量多給他們出臺一些實用的政策,為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礎,給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如何在留守兒童家庭中開展好義務教育,確實是一個全新且未引起足夠重視的課題,現在還很難說出其中一些帶規律性的道理來,期待全社會進一步加深研究。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