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美
摘 要:肢體語言,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反射性動作,表達人的情感和態度的無聲語言。在英語教學中,肢體語言可以增加語言信息輸入的刺激強度,給學習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從肢體語言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如何運用肢體語言優化教學方面進行探討,論證“TPR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縮寫為 TPR)在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關鍵詞:TPR背景;優點;影響;優化教學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但由于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學生學習缺乏語境,對農村小學的學生而言,接觸英語的主要途徑便是英語課堂。然而,英語的周課時少,一周短短的一節課,如何使學生盡可能多地開口說英語,如何使學生主動地學,并有所創新呢?我認為TPR是比較好的教學法,它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很好地發揮主動性,有了寬松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完成各種學習活動,它在英語教學中起著積極的作用。
TPR即“全身反應教學法”,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動的協調來教授語言的方法。是加州心理學家 James J.Asher,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它注重的是語言學習中的互動模式,倡導把言語和行為聯系在一起,是一種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的教學法。TPR主要是根據大腦兩半球的不同功能,右腦主要是形象思維,左腦主要是邏輯思維,強調要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的發展。因此,它強調要在真正的情景中進行教學。
由于小學7~12歲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活潑好動,善于模仿的,結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和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TPR的優點與實際操作方面,也談談本人對TPR教學法的體會。以便于在課堂上,適當、恰當地運用TPR輔助教學,發揮課堂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和有效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
一、全身反應法的優點
1.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TPR汲取了人文主義心理學關于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師生間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我們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唱唱跳跳,動起來,讓老師和學生的距離縮短了。這不僅使學生感到老師時時刻刻在關注自己,而且能感受到自己是在一個比較放松的環境中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課前我們可以通過邊唱兒歌,邊做動作來熱身。這一“動”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上一節課拉到英語中來,并讓他們感受活躍、輕松的學習氛圍。教學重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3《My Clothes 》lesson Two 時,我先讓學生唱一首兒歌This Is the Way:This is the way I put on my shoes .Put on my shoes. Put on my shoes. This is the way I put on my shoes. So early in the morning . 學生和我一邊唱一邊做穿鞋子的動作,笑著,唱著,讓小朋友覺得上英語課很好玩,很有趣。教師也可用一些肢體語言的提示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可以編一些chants再加上動作和學生互動,可以這樣:教師有節奏的一邊拍手一邊說:clap your hands (學生和著節奏拍手三下),roll your fingers(滾動你的手指頭),Shake your head(學生有節奏的搖頭三下),shuggle your shudlers,look at me .這樣,學生就會集中精力,老師就可以進行下一流程的教學活動。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TPR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參加活動,讓他們在身臨其境中學習英語。它還能夠提供一個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循環反復的練習中學習語言。在單詞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優化教學。如,教學jump,walk,run,stamp,snap時可做跳、走、跑、跺、彈的動作;教學 cat,duck,goose,dog時,模仿它們的叫聲和走路的動作;教學monkey,panda時,模仿他們的神態,教學kangaroo時,可學袋鼠向上跳的動作;運用肢體語言,使學生多種感官并用,加大語言信息輸入的刺激強度,增強對單詞的記憶力。
教學重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4《At the Playground》lesson Two 當中的Lets do部分時,我根據孩子好動的天性,把情景設計在上體育課,學生要集合為上課做準備,我就邊發口令邊做示范,學生跟著做:Attention !(立正)Eyes right!(向右看齊),Eyes front!(向前看),Quick march!(稍息)Attention!(立正)Now,boys and girls,stand in a line and number!(現在同學們開始報數)
OK,Miss Wang. 1,2,3,4,5 …!
這樣,學生在跟著我的口令,完成動作,又鞏固了英文數字。學生在這堂結合體育的英語課中輕輕松松地學習新的語言,達到良好的效果。
3.有利于增強記憶,提高教學效率
James J.Asher認為,記憶聯系的追蹤頻率和強度越大,記憶聯系就越強,所學的知識也就越容易回憶起來。記憶是靠外界環境對大腦進行刺激并形成痕跡的,大腦神經受到的刺激越深,記憶的持久性越強。記憶的方式有很多,有死記硬背,也有通過行為動作。根據研究證明,按全身反應法結合動作記憶對兒童來說,成功率最大。沒有全身動作,一個新的語言現象即使重復多次也依然是一連串的噪音。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盡力使學生對所要記憶的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為長時記憶打基礎。
動詞是很容易混淆的,比較難記的。我在教學動詞時不是采用機械的操作,把動詞及其中文意思一起讓學生記,而是利用手勢和動作來記。如,在教學關窗、打開、穿上、脫下時,我還會發出指令,讓學生用學習用品及教室的設備來記憶動詞。如,Close the window,please!Open the door,please!Take off your dirty sweater. Try on this blue shirt.
教師發指令,學生來做,還可以進行比賽,看誰做得快而準。學生通過觀察和自身的演示來學習語言,避免了死記硬背,而且對所學介詞的意思有深刻的理解。
4.全身反應法協調學生的左、右腦,有助于學生的左腦發展以及語言學習成效的提高。
學生通過聽覺來吸收信息,是由左腦來完成的,而將這些信息用肢體動作表達出來是通過右腦來完成的。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注重語言知識的教學,不重視啟發想象。學生慣用左腦少用右腦。學生 “注意”的持久性和穩定性較弱。在課堂上運用TPR,通過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激發學生左腦思維積極性。肢體動作表達開發右腦,使左右腦更好地協作,雙腦齊動,開發大腦潛能,使學習效率成倍提高,讓學習輕松又高效。
二、全身反應法的操作
全身反應法是以“聽—做動作”為最顯著的特征,本著聽力先行的原則,教師應該先把語言重復幾遍,讓學生有機會鍛煉聽力。只有進行充分的理解的聽,才能自然地轉移到說。在通過學生模仿中,把語言和動作聯系起來。等學生聽熟、看熟了,再請學生復述。復述沒有困難了,再要求他們自己開口表達。要考慮到學生接受能力有差別。有的學生聽一遍就能明白,有的需要觀摩久一點、復述許多遍以后才能脫口而出。
全身反應法重視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在內的多種感官在學習中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全身反應法作為一種簡單、操作性強、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是值得嘗試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較抽象的單詞和句子是很難利用全身反應法來達到理解、運用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只有將全身反應法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