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小學語文每冊教材中都有涉及,為小學生開闊眼界、啟迪思想、儲備知識、訓練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們語文教研組在本學期初以研討“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古詩教學整合”為題,在古詩教學的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收獲主要有以下方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古詩意境,由境悟情;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難點,觸景生情,同時,在古詩教學中,我注意夯實底蘊,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古詩意境,由境悟情
古詩具有鮮明的直觀感悟性,意境成熟,詩情才能生成,才能把詩情形諸文字,使其達到渾然天成的效果。我在備課時,遵循了古詩接受的過程:先悟后思。例如在講授《塞下曲》時,在激情朗讀后,先讓學生感受由文字表現出來的意境:月朗星稀的夜晚,將軍李廣深夜巡營,看到前面雜草叢生,草叢中有一老虎,急忙搭弓射箭,待次日再看,箭卻沒入石中,虛驚一場……從學生的發言中這一教學目的已達成,但是領悟詩情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初步領悟詩情后,繼而把諸個意象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意境,領悟整體的詩情,并由此更進一步加深某些意象所承載詩情的領悟。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難點,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當人處在某種環境之中,或突遇某種情況,某種情感油然而生。我國歷代詩論都非常重視和強調人品和詩品的關系。一個成熟的偉大詩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其人格的寫照。“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望天門山》的教學中,從詩句中如何感悟詩仙李白的心門,理解其詩文飛動的氣勢、精當的比喻和大膽的夸張?在教學設計上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的磅礴氣勢,用長江流勢圖來突破“碧水東流至此回”詩意理解難點。課件中流動的小船,傳神地從視覺上為學生營造了詩人目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的理解空間,“兩岸青山相對出”,通過課件中的流水山現,使本來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讓學生從視覺的感受中體會到詩句中蘊合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意境是意象的升華,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的意象世界的背后所蘊含著是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
三、夯實底蘊,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1.營造氛圍,全員參與
平時,我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空間作為宣傳陣地,定期開辦古詩文宣傳欄,教室墻壁可見詩人畫像、古詩文書法作品等,為學生欣賞詩詞文賦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
2.創新形式,寓教于樂
一是“素讀”為主,淡化理解,不刻意追求理解深度,不作精細講解,能熟練背誦就行;二是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規律,實行古詩文誦讀“三步法”:第一步“知詩人,解詩題”,第二步“抓字眼,曉詩意”,第三步“入詩境,悟詩情”;三是把誦讀古詩文和游戲、樂器演奏、表演、多媒體演示等結合起來,寓教于樂,讓孩子在輕松娛樂中學習古詩文;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每月評選背誦小明星,每周舉辦一次古詩文欣賞活動。
3.多彩活動,豐富內涵
經典詩句因為作者的推敲琢磨,其語言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等,都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為經典配畫,加深了學生對經典的感悟,培養了他們思維力和想象力。古詩文本身具有強烈的韻律美,為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讓他們便于記憶,我們開展了詠唱古詩文活動。據詩配樂,教學生學會了許多易記的古詩詞歌曲,如孟郊的《游子吟》、蘇軾的《大江東去》《明月幾時有》、白居易《長恨歌(片斷)》等,使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學習中不知不覺走進古詩文這一神圣的藝術天堂。同時學生還可以運用自己喜歡的歌曲曲調去唱古詩文,也可請音樂老師給古詩文譜上好聽的曲調,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此外,我們還演古詩,多種多樣的匯報活動為每一名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的平臺,學生們都熱情高漲地加入到表演古詩的行列中來。我將古詩中一些優秀的篇目加以創新,配上音樂、畫面、情境、舞蹈,學生用形體、動作把古詩文中的內容展示出來,表現古詩文的音韻,領略古詩文的意境。潛入古詩,與作者對話,挖掘其深層思想,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及相關故事,這是學生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在中高年級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古詩內容將其改寫成散文、記敘文等,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秉承“品讀文化,傳承文明”的理念,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和熏陶,激發學生閱讀古詩文興趣,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習慣。開展古詩文閱讀活動,使學生們沉浸在古典文學、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中,體驗著傳統與現代結合所帶來的震撼與自豪。
(作者單位:湖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下東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