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芳
摘 要:教師要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指引學生查找為完成學習任務所需的信息資源,指導學生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并進行信息的交流薈萃,擴大信息視野。乘著“信息技術”的翅膀,語文教學將變得更加充實和生動。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程;整合;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葉瀾教授提出了21世紀新人必須具備的認知能力和理想目標是:善于捕捉、組織和判斷各種信息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即創造能力。現本人結合所執教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語文研討課《圓明園的毀滅》,談一些粗淺的活動認識與體驗。
一、培養信息意識,獲取信息資源
1.培養信息意識,確定信息問題
信息意識就是人們對信息感受、捕捉、判斷和吸收的自覺性。對于小學生而言,信息意識的培養即是讓他們認識到信息是資源,及時有效地利用資源可以使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深刻全面地得以解決。我們上一節閱讀課,知識點很多,到底哪些問題可通過信息資源得到更圓滿的解決呢?這個過程是訓練學生確定信息問題能力的好時機。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我引導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圓明園昔日究竟什么樣?如今怎樣?它為何毀滅?課文寫的是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為何又以圓明園的毀滅為題?你知道相關的歷史事件嗎?然后引導學生確定哪些問題可通過查找信息資料來解決,哪些可通過閱讀上下文理解。這樣使學生明確查找方向,使學習活動更加明朗化。
2.選擇信息來源,獲取信息資料
信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已不僅僅滿足于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知道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有自覺更新知識的意向和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創新意識,表現出的創造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信息資料。主要有:①翻閱家庭藏書;②到圖書館查找;③到書店查閱;④上網查找;⑤從電視廣播、報刊中查找;⑥向別人咨詢,等等。
二、展示整理資料,利用信息資源
1.展示收集資料,豐富情境體驗
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圓明園的資料或圖片,學生紛紛舉手介紹自己所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并朗讀了有關詩文,激起了其他學生的學習欲望。之后教師也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課件,引導學生感受圓明園的壯觀,學生感觀上受到沖擊,激發了自由學文的興趣。在想象不同場面時,教師點擊相應的場景畫面,學生對照場景,學文品賞。在場景想象中,學生補充介紹展示資料。情景再現,資料展示,相得益彰。
2.整理信息資料,吸收表達信息
信息的整理是學生在各種途徑中通過觀察、閱讀、聆聽、觸摸等方式對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教師可以訓練學生根據閱讀課文的學習任務,判斷選擇有用的信息資源,并有條理地整理出來。在學生展示的資料中,我讓學生用筆勾畫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能否把組織整理好的信息資源有效利用,充分展示和表達出來,是個關鍵環節,這是檢驗學生處理信息能力的最好體現。我讓學生先在小組中用自己的話相互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這樣,學生就不會機械地照著資料讀,而能利用整理之后的信息資料。
三、閱讀實踐延伸,擴大信息視野
課后,我建議學生閱讀有關圓明園及相關的歷史書籍,觀看有關視頻,討論是否支持圓明園重建的問題,以備舉行語文學科活動課,加強學科的整合,進行信息的交流薈萃,體現語文教學觀,擴大信息視野。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和個性化力求得到較充分的體現,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是發現者、實踐者、體驗者。利用信息資源可以為學生建立學習情境,使學生通過與教師、同學的協商、討論,獲得知識并運用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體現出了傳統教學很少具有的平等性、協作性。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的整合中,我們一定要把“整合”深入下去,整合的目標是讓學生受益,而非技術的演示。我們老師應多花功夫在積累上,應本著積少成多的態度,整體上考慮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踏踏實實地搞課堂教學的研究、比較,才能真正取得“整合”的效果。
總之,教師要培養自身的信息素養,主動學習,多實踐、多訓練,不僅要學理論的東西,還要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鑒別能力和判斷加工能力,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文社會的影響。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