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靜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 新課改在廣西開展已有四年了,2014年11月份時我有幸參加了在廣西柳州市舉辦的廣西普通高中課改化學學科現場課的選拔賽并成功入選,并收入了2014年在全區展示的優質課優秀課例一書,在觀摩了這次的優質課和我自己的《苯酚》這節課,我發現新課改要優質,唯有創新和亮點;新課改要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唯有經過實踐、創新、反思。
一、案例過程——創新之處
【創新一】課堂的引入——化學無處不在
記錄:本節課一開始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圖片引入,告訴我們大家苯酚這個物質是大有用途的,我們要學好它的性質,才能為我們人類所用,使學生們有了強烈的求知欲。
【創新二】 三則新聞對應三個性質
記錄:過程全部由一則新聞連貫起來,三條新聞引出了三個知識點,思路清晰,可以說是本節課的創新。
教師:所以,我們在高速路上經常看到大貨車運輸苯酚,下面請同學們來關注一則新聞(播放新聞)。
學生(臉上出現了各種表情):哦……
教師:發生了什么事呢?
學生(七嘴八舌):苯酚泄露了。
教師:現場工作人員描述了一段話,你能看出什么來(展示那段話)?
學生:苯酚有毒,微溶于水……
這一環節引出了苯酚的物理性質, 然后學生分組做實驗驗證。
教師:苯酚渾濁液,像我們生活中的牛奶,怎么樣使牛奶變清水呢?請同學們繼續關注第二則新聞(播放新聞)。
學生:原來是這樣!大家恍然大悟了。
教師:泄露苯酚后怎么辦啊?
學生1:現場工作人員用石灰來處理了,這體現了苯酚的酸性。
這一環節引出了苯酚的酸性……
教師:用石灰處理苯酚就可以了嗎?讓我們繼續追蹤第三則新聞(播放新聞)。
學生2:這水能喝嗎?這標準很嚴格呢?
教師:我們看到苯酚也流入了新安江,水還能用嗎,符合國家的標準嗎?
學生3:要檢驗一下。
這一環節引出了苯酚的取代反應,繼而也會順其自然地引出顯色反應……多媒體展示新聞使教學效果真的很棒。
【亮點一】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記錄:本節課在設計了一張學案,由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相互影響,得出結構決定性質這一點。
學生分組討論,這時大家在下面表現積極,相互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堂氣氛很活躍。
教師:請一小組代表說說你們的看法。
學生4:相同點是都含有羥基,不同點是苯酚的羥基接在苯環上,乙醇的羥基接在乙基上,但他們的性質有所不同,這說明了苯環影響了羥基,使苯酚有了酸性……
學生5:這是從結構上來分析他們的性質啊,我們小組覺得這說明結構決定性質。
【亮點二】總結到位,設計新穎
記錄:在最后環節中,教師總結:“今天你們掌握了什么知識,學到了什么方法,懂得了什么道理 ?”
學生6:知道苯酚的一些物理性質:有酸性,用溴水或氯化鐵檢驗等知識。
學生7:還有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學習方法。
……
二、反思
本節課老師帶領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讓學生對苯酚有一個表象認識,為學生學習新課創設了饒有興味的意境。聯系生活,讓學生了解了苯酚的廣泛用途。化學與生產聯系,從工業走向化學,從而達成本節課的情感目標。通過三個新聞引出苯酚性質,讓學生通過“活動探究”的方式進行實驗驗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經過探究教學,學生對苯酚的性質有了較全面正確的認識,不僅幫助學生建構了新舊知識的聯系,而且培養了學生“提出猜想—設計方案—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精神。在授課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預測,挑選力所能及的幾點性質來實驗探究,加大了思維力度。培養討論交流習慣,讓學生了解學習有機化學的重要方法,物質結構決定性質及基團間相互影響的思想,由結構分析為主線學習苯酚性質,創設比較學習問題情境。當然這要求老師控制好節奏和方向。
結合本節課以及其他的選手的課例,可見,新課改下的優質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的教學模式呈現——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互學、群學、展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思想,在合作中學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化學學習興趣。
(2)創造性地創設教學情境——這就要創造性使用教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努力營造一種讓學生積極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因此而精彩。
(3)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效果——適當地巧用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令聽課的老師們都耳目一新,饒有興趣。
參考文獻:
[1]祝小軍. 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反思[J].祖國(教育版),2013,(12).
[2]閆翠芬.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J].啟迪與智慧,2012,(10).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