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2011版《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實施后,作為一個有上進心的教師,誰不想在這變革的時代,在這改革的熔爐中鍛煉自己呢?我當然也不例外.所以除了積極參加學校和上級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講座和研討外,我還對新課程的有關書籍進行認真的學習和思考.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我仿佛接受了一場洗禮: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一位向導,將學生領進不迷失方向的航道;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一位良師益友,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悅,分擔他們的失敗和挫折;新課程要求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展開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
整個假期,我日思“課改”、夜想“課改”,許多美好的設想在腦海中猶如一朵朵浪花翻滾著、跳躍著,恨不得馬上就付之于行動.終于等到開學,拿著嶄新的教材,帶著美好的希冀,我和其他教師們一道,走入了孩子們當中.
可是當我真正帶著新理念走進課堂的時候,我才發現“課改”兩字的分量是那樣的沉重,傳統勢力的束縛原來是那么的根深蒂固,一方面受到老經驗、老做法的干擾,一方面又努力使自己的意識向新理念、新教材靠近.我十分困惑.
經過不斷實踐和不斷摸索,我感觸很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想課程改革的成敗在于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如何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新課程要求老師轉變自己的角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2011版《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是不斷生成新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腦子里有問題,再去思考,這就是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有些時候,教師不應唱獨角戲,把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占去了,學生沒有探索、獨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因而提不出問題,更不能產生思維的碰撞.以前在課堂上我總是對學生這里不放心、那里不放心,教得太死,包得過多,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得到發揮.新課程、新教材讓我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課程資源,努力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讓學生自己去講解;操作,讓學生自己去參與;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提出.
二、新課程要求老師學會關注學生
以前上完課,有時會聽到評課的老師對我指出:“課堂上要注意師生之間情感的交融.”于是每次上公開課前,我都提醒自己要克服這個問題,一定要全面關注學生,但是真正上課時又不由自主地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總是想方設法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教案走,致使課堂氣氛總是不夠活躍.實驗以來,我發現自己在這方面有了很大進步.上課時,我常常思考學生在干什么?他們到底需要什么?我該怎么教?總是更多地把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例如我在上《二次函數》中講一例題:已知函數 y=mx2-6x+1(m是常數).(1)求證:不論m為何值時,該函數的圖象都經過y軸上的一個定點;(2)若該函數的圖象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求m的值.我發現第一問的答案比較簡單,只要令x為0就可以.第二問絕大多數學生的結果都是m為9,只有一個學生的答案為9或0.于是我問大家:“你們的結果是什么?”同學們紛紛舉手,只有那個學生沒有把手舉起來,我直接走到他身邊說:“你雖然沒有舉手,但是老師還是要叫你,因為你的結果和大家不一樣.”于是那個孩子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結果,我又因勢利導:“為什么有0呢?他的結果是否正確?”有部分學生馬上反應過來,這個題只說是函數沒有說一定是二次函數,所以有可能為一次函數,進而m也可以為0.結果這個孩子得到大家熱烈的掌聲.反思一下我們的數學課堂,有時就是因為我們的關注不夠,使一部分被動的參與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讓這些孩子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新課程要求老師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充滿著無窮的數學信息,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的簡單現象.”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利用一些經常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讓他們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園里、大街上去尋找我們所學的數學.如:在初二學過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后,我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購物袋的數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家庭一周、一個月、一年使用購物袋的數量,結合購物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既可以使學生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的創設,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可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受、去經歷,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四、新課程要求老師讓孩子們在感悟學習中去創造
感悟是學習的核心部分,感悟就是挑戰和創新,由于它的潛隱性和長期性,它常常被人忽略,在傳統教學思考中幾乎沒有一席之地.以前教學過程中我十分重視各種有形的活動和訓練,而忽略了感悟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抑.在這次課改實驗中,我有意給孩子們感悟的機會,常常給孩子們的感悟創造條件,讓他們在感悟中發展,在感悟中創新.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圖象解法》時,以前我總是包辦代替,將自己的解題經驗簡單灌輸給學生;如今在教學中,我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嘗試,來體會和感悟消元的思想,發現和掌握代人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這樣他們對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法的學習,就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有了切身的體驗和感悟.所以,感悟不僅是學習的重要過程,而且是重要的結果,所有的學習最終歸結其實就是感悟,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學習.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要留下把人引向深入的東西,將那些把人誘離要點的一切統統拋掉.”
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說過:“青春是一個普通的名稱,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滿著艱苦的磨煉.”在課改中,有艱辛和挫折,也有歡笑和成功.感謝課改,它不僅給了我一次學習、鍛煉的機會,也給了我一次展示青春風采的機會.是課改使我成長,是課改給了我信念,是課改燃起了我對教育的理想.我愿是一滴小小的水珠,溶入課改的浪潮中,繼續沿著課改之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