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梅
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往往把課堂重心放在閱讀和習作方面,而識字教學則匆匆走過場,以致學生對漢字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缺少深入了解,更遑論借助“漢字之靈”涵養學生精神成長。總的來看,教師們常用的隨文識字往往體現于以下“三板斧”:
1. 課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偶爾寫寫難寫的字;
2. 課后作業書寫字詞;
3. 課堂聽寫鞏固、完成字詞練習。
不難發現,這種識字教學方式簡單粗糙,就字讀字、就字寫字、就字講字;識字教學方式干巴巴缺少技術含量,更沒有文化傳承。王力先生曾說:“中國人的漢字最有玩味,最值得開發。”漢字除了因其形體、讀音和意義而產生的各種有趣的文化現象之外,字形本身就是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密碼和鑰匙,因為漢字字形本身就具有存古載今的文化鏡像功能。
漢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學習漢字的過程就是學習文化、浸潤文化的過程,在高年級識字教學中巧借用“互聯網+”之力“翻轉課堂”,該模式主要由課前線上線下學習、課中闖關鞏固運用和課后線上拓展交流三部分組成,核心內涵是:課前互聯網+傳統學習,整合整冊課文生字;課堂互動比賽評價,有力保障學習目標達成;課后協作交流挖掘漢字文化,豐富內涵延伸拓展。
一、課前借助“互聯網+”導學,是“翻轉課堂”首要前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我們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能將其滲透于識字教學中,不僅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掌握漢字的形、義,還能讓孩子充分領略漢字文化所蘊含的無限風光。人教版語文教材自11冊開始,沒有了二會字生字表,四會漢字也只有120個,占小學階段四會漢字2500個的4.8%。由于網絡關于小學高年級識字的微課資源較少,筆者制定了人教版11冊 《識字自學單》如下:
1.達成目標:自學人教版11冊會寫120個生字。運用獨立識字能力,難寫的字、易混淆的字形在自學單下摘抄識記;書寫注意筆順,安排好字的各個部件及間架結構,把字寫端正;精讀課文中出現的新詞,隨時抄寫后及時默寫檢測,進行復習鞏固。
2.學習任務。(如表1)
3. 方法建議:分類識記,查閱工具書、資料,觀看微視頻和微課。
4. 課堂學習形式預告:第一關:漢字聽寫大賽,檢測自主學習情況;第二關:“火眼金睛”糾錯,查缺補漏準確識記;第三關:最強詞語達人,鞏固詞義理解運用;第四關:合作無間小組成立,擬定文化淵源探究內容。


“翻轉課堂”線上學習資源分成“拿來主義”和“專門炮制”兩種。筆者整合11冊人教版時,發現“月”字旁的漢字有:朦、朧、脂、胯、脅,“火”字旁的漢字有烘、烤。三點水的漢字有6個,“雨”字頭的字有3個等等。我在網絡找到一組微視頻《想象力漢字》,從中找到《月光下的“肉”鋪》、《與“火”有關的字》兩個視頻,把“月”字旁的漢字和“火”字旁的漢字發展的淵源、字形的變化、字義詞義娓娓道來。至于“專門炮制”,我以人教版11冊第四組課文《只有一個地球》中的生字“睹”為內容,教學視頻設計7分鐘,圍繞一個知識點——刨根問底學漢字(如下表2)。無論視頻是他制還是自制,都力求達到以點帶面、投石問路的效果,為學生第三環節合作交流漢字文化淵源做好鋪墊。
學生根據自學任務單進行傳統識記理解漢字,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初探漢字文化,雙基掌握和傳統文化初探雙管齊下,兩全其美。高年級學生有較強的生字自學能力,識記理解漢字綽綽有余;而“互聯網+”的學習方式通過豐富的畫面、文字、動畫和聲音等視聽信息,有聲有色地傳遞漢字信息,不僅提供更多的漢字文化內容,還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思考。
二、課中難點闖關診學,是達成學習目標的保障
“翻轉課堂”的特點之一就是在開展課前預習的基礎上,不斷延長課堂知識內化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鞏固、提升、創造性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將課堂上的互動引向更高層次,讓學生動起來,樂起來,課堂活起來。
第一關“漢字聽寫大賽”。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說:“漢字不僅僅是中國人交流信息的符號,更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氣象。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個個微縮的中國人。讓漢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課堂,成就一代代不僅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國君子,真正做到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在120個生字中,我選擇了其中30%難寫易混淆的新詞聽寫,帶競賽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們意氣風發做一回選手。漢字是世界上最難書寫的文字,獨特的方塊字形需要不斷記憶,反復練習才能形成書寫能力。孩子們比賽中熱血沸騰,學習效果奇佳。
第二關“火眼金睛”糾錯。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相互間糾錯,絕對是拿著放大鏡去檢查,一番糾錯過后,漢字聽寫大王完美誕生。此時需引導學生做出反饋,他們平時用鍵盤比用筆機率大得多,經常是提筆忘字。此時教師尤其要注意引導,培養孩子的反饋評價意識,將反饋評價記錄下來。
第三關“最強詞語達人”。首先將孩子分成4人小組,每組劃分一個單元的生詞,設計猜猜詞語、詞語接龍、詞語對對碰等妙趣橫生的游戲。其次小組之間互相挑戰,比勝負決出“最強詞語達人”。
第四關“合作無間小組”。漢字本身極強的生命力說明其構成系統的科學性,字里的奧秘需要我們認真探索、感受。孩子和自己好朋友成立課外學習小組,找到自己興趣相投的好友,有利于擬定計劃、深入交流與學習。為避免孩子貪多求全的心理,應注意引導小組選擇相同部首的一組生字或最感興趣的3—5個生字研學即可。
三、課后合作分享助學,是傳統文化的拓展延伸
課程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不僅僅是120個四會漢字,我們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把識字教學和中華文化的淵源聯系起來,把中華文體最基礎的載體──文字的特殊性、特殊美都呈現出來。筆者制定了《漢字延學單》(如表3)和《合作無間小組評價表》,表內按評價子項填寫優、良、仍需努力三個等級(如表4)
1. 合作查找資料
學生之間的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每個人的生活空間、經歷及個性有所不同,他所捕捉到的信息自然就不一樣。好朋友間交流,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儲備。我除了為學生提供兩個微視頻和一個生字微課外,也為學生提供學習查找資料的“國學大師”和“說文解字”等網站,避免孩子在百度搜索時迷失了方向。
2. 傳統文化分享
每個小組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后填寫《漢字延學單》,上傳班級QQ群,孩子選擇將復雜的信息提煉進行抽象思考,通過創造性的想象吸收漢字文化。
打破傳統隨文識字,整合學習全冊生字的方法,適量選擇分類探究和個別探究漢字文化淵源翻轉課堂,學習效果異常明顯。但通過實踐與反思,我仍有困惑:(1)整合學習全冊生字是否效率更高,學困生能否吃得消?(2)線上學習活動如何監督每一位學生有效參與小組討論和學習,享用文化特色餐?因為對期末考試殺傷力不強,自己嘗試小心邁出一步,希望保證考試成績的前提下,讓孩子學習漢字文化,翻轉課堂加速前進。
參考文獻:
1. 胡小勇.翻轉課堂的五把金鑰匙(J)教育信息技術2015年(11).
2. 胡小勇.“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創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年(10).
3. 胡鐵生.微課與翻轉教學問與答. http://blog.sina.com.cn/s/blog 2015-04-03.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六馬路小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