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華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創新教育內容,可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提供很好的載體。結合課堂現狀,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質疑意識;強化實驗創新設計;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外科技活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新時期,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創設適宜學生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而中學物理的教學途徑主要有兩個: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創造活動,只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內外因的作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而創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平等的教學氣氛,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關鍵,也是激發學生創新的前提。
1.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應放下架子,與學生交朋友,使師生間建立起一種信任感,并在最能體現學生主人地位的課堂上,尊重學生,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多給他們創造在課堂上參與表現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毫不顧慮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就會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讓學生“動”起來,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2.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以具有創新精神為前提的,而這種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訓練養成的。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景進行訓練,使“創新”成為一種行為習慣。
首先,科學而巧妙地設問,訓練學生不依常規。在教學中教師可精心設計一些探索性的問題,并設置適當的障礙,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求、去解決,并勇于創新。
其次,運用教學藝術引起學生爭論,開拓學生思維。課堂上的討論以至爭論,是讓學生積極思維,開拓思路,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發揮集體智慧,訓練學生求異思維的有效途徑,也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
再次,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形成創新能力有積極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未來大膽進行想象,經常鼓勵學生“異想天開”或“別出心裁”,從而增進他們的創新技能。
總之,通過不同的方法手段創造多種多樣的教學情景,反復多次激勵學生,使學生常有超越自我的表現,并時常處于“創新”的氛圍之中,久而久之,創新便成為習慣,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應用性學科,實驗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載體。為此,要充分利用實驗提供學生進行創新活動的機會。
1.對演示實驗進行改進和創新
實踐證明,教師演示一個富有創意的小實驗,能很有效地激發興趣,啟迪思維,而且還能從實驗現象的分析和推理過程中導出教學重點。
2.不回避學生實驗中的異常現象
科學的發明創造正需要敏銳的觀察力,物理發展史就是無數富有創新精神的先人及時捕捉異常,把握機遇,迅速作出反應,進而取得意外的成功。因此對于學生實驗中的異常現象,我們千萬不要回避,而應因勢利導進行分析并做出科學的解釋。
3.積極創造條件開放實驗室,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在實驗室里,常有些學生愛做一些非指定性的實驗,教師一定不要單純地批評制止。因喜歡探索異常現象,不循規蹈矩,正是“創造型”人才的特征。教師要克服偏見,積極創造條件開放實驗室,鼓勵他們設計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自己感興趣的實驗,使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培養,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
4.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教學的構成要素是研究性、主體性、發現性、歸納性等,這就要求在實施教學方法創新的同時,用“創造性的教”為學生“創造性的學”創造環境和條件。研究性學習就是根據這一需要設置的新的課程計劃,具有典型的創新教育功能。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周圍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通常有:查閱資料、實驗操作、走訪專家、社會調查、問題討論、現場觀察等。這項活動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課題所選的一些題目帶有很強的實踐性。結合中學物理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促進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要努力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去保持創新教育的廣闊天地,培植學生進行學習研究的熱情和提供學生發展個性的土壤,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發展和親身體驗中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出適合現代教育要求的創新人才。 我想,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就一定能夠得到充分培養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