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切教育的來源都是來自于生活,尤其是數學在人們生活中大量應用,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既然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那么緊密,那么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的理念,將生活的實際和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以情景模擬或圖畫教學,令孩子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么抽象,不是那么的枯燥,而是一個個有趣的游戲和生活的小縮影,這樣會激發孩子對周圍的各種生活化數學常識或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并在實際生活中去應用和解決,從而也有效了提高了學生在實際中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現狀;教學創新;課后延伸
一、數學生活化的實際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單純用課本中的概念去教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往往花費很長時間,學生也不能完全理解。而在數學教學中導入生活實際,以學生在生活中耳熟能詳的生活現象或事實為例,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給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知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感受到數學的用處。比如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鐘表,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知道時間的用途,養成守時、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又如,在分發作業時,讓學生進行分配,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計算。
二、從生活中尋找數學事例,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數學教學要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規律,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體會數學事實、解決數學問題,是數學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動應用,增進用數學解決問題的信心,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所以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在進行隊列操練時,根據男生、女生或個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所處的位置,從而對學生生行分類、排序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回家時統計自己周圍的門牌號碼,從而讓學生認識各種物體所處的位置,認識方位,“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等,同時也使學生對數字的排序或大小有了一定的認識。
學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從中親身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感受數學的趣味、作用和與生活的必然聯系。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鏈接,學生就會產生頓悟,就會對數學現象由模糊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三、創新教學模式,將教學方法生活化
(1)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是數學生活化的一個關鍵。因此,教學中要盡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運用情景式教學模式,比如教師讓一名學生扮演超市的售貨員,讓另一個學生扮演“顧客”去超市買6根火腿腸,“售貨員”告訴他一根火腿腸7角3分錢,顧客拿出10元錢,讓“售貨員”準確地找給零錢。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認識,還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計算。
(2)讓數學符號生活化。教學《比較大小》的時候,出示兩盤桃子,一盤又大又紅又多,一盤又小又綠又少,讓學生選擇你要吃哪盤?老師和學生用手做出張大嘴巴吃多的那盤的動作,讓學生在游戲中理解符號的用法。形象的把大于號比作一張大嘴巴,哪邊多,張大嘴巴向那邊。
(3)單位換算生活化。我采用的是“大小搭配法”讓學生快速掌握單位換算的方法。縱觀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單位換算貫穿了整個小學數學學習內容。貨幣單位(元、角、分)、時間單位、質量單位、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在學習單位換算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明明都記住了單位間的進率。可是在進行單位換算時,卻經常因為不知道是該乘以進率還是除以進率,而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以教學“長度單位換算”為例,3.36米=( )厘米,讓學生觀察單位,并標出大小,想讓等于號兩邊平衡,我們進行合理“搭配”,大單位搭配小數字,小單位搭配大數字,在這道題中要求的是小單位上搭配的大數,想讓數變大乘以進率。這種方法學生容易理解,并能快速掌握方法。
(4)以生活為著眼點設計課外練習。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針對學生看得見、用得著的實際問題,設計一些實用性、思考性較強的練習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討論。
①設計實踐題。“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練的運用。如給學生訂做校服,教師針對這件事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去調查。①XX班共有多少人訂做了校服?②女生有多少人?分幾種型號,共需要多少錢?③男生有多少人?分幾種型號,共需要多少錢?學以致用,將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拉近知識和生活的距離,使知識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實踐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②設計開放題。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開放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會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并使之符號化、圖示化,初步建立數學思維方式,培養創新精神。 例如,在時間復習課中,設計這樣一道題:“蕾蕾的媽媽6:50開始做早餐,煮稀飯需15分鐘,烤面包用5分鐘,蕾蕾吃飯用5分鐘,蕾蕾從家到學校需20分鐘,學校的上課時間是8:00,蕾蕾吃完飯后立即上學會遲到嗎?”學生通過計算得出蕾蕾從媽媽做飯到上學共用45分鐘,答案是會遲到。可細心的學生說不會,理由是烤面包的同時可以同時煮稀飯,實際這兩項只需15分鐘,而不是20分鐘,通過主動思考,探索出不同的答案,通過合理的比較,得出最佳結果,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的無窮的奧妙和樂趣,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真正價值。
四、注意課后練習,讓學生在生活中用數學
數學教學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解決問題”與數學教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如果教師能創造性地對教材中的練習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比如每單元的知識學完后,可以組織學生說說本單元所學知識與我們生活中哪些問題有關,讓學生舉出例子來說明。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育中,要走生活道路是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在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讓學生在理解數學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有發展,為他們今后能進一步學好數學打下基礎。
作者簡介:
樊艷俠(1981.1~),女,籍貫:陜西省韓城市,現任職稱:二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生教育環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