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歡
【摘 要】信息技術學科既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這個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課堂教學的方式有別于其他課程。面對無形的信息之網,我們要做到的不是為之所束縛,而是深入思考,如何真正成為信息之網的撒網人。
【關鍵詞】多媒體;發展性課堂;信息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是一門具有創造性的課程,是一門更新速度極快的課程。作為基礎教育改革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實現創新教育的一塊堅實陣地。傳統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學科的課程教學了。對信息技術學科而言,利用粉筆和教師單方面講解演示只會讓學生覺得空洞而缺乏興趣。隨著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教師對多媒體的依賴性,容易造成知識的堆砌,有照課件宣讀之感,學生在滿堂講解的課堂中難以得到創造性的發揮,更無法開展自我探究與合作。故在運用多媒體的同時,以任務驅動為主線,怎樣使課堂教學流光溢彩是一件讓人值得深思的事情。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促進人的發展,特別是學生潛能和個性的發展,樹立以“發展為中心”的教育觀。如何創建高效的發展性教學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情境引路,以生活實際激發強烈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和網絡及其他只是都來源于我們的實際生活,所以教師可拿大家熟悉的現實生活對照講解,并適當舉例,使一些抽象的知識更形象,也便于學生理解。
信息技術教學中,激趣顯得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的源泉在于體會到智慧能統帥事實和現實,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興趣”是一種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實現發展性教學的前提,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奠定了基礎。然而由于學生本身的個性差異性,課堂中,課堂易走向兩種極端。其一是懂的同學把老師“透明化”,他很快可以自學完成任務,并著手于其他感興趣的事情,其二為對老師講的東西提不起任何興趣,于是開始著眼于“自我探究”。這都源于教師的教學缺乏趣味性,因此興趣不是教學目的,而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故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章《作文編輯》的過程中,以“節約資源,爭當節約達人”為主題,引導學生在視頻的觀看中,激發興趣,取得情感的共鳴,引出主題,編輯通知,講本章的知識點文字選擇、復制文字、移動操作、刪除文字操作、文字的插入與改寫貫穿到底。既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了低碳生活,節約環保的理念。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文件的操作》時,我以學生喜歡的游戲入手,在激發他們的熱情后,轉移游戲的源文件,由于生迫切地想完成游戲的任務,故學習的動機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空前地高漲,學生在玩中體驗了快樂學習。
二、啟發引導,以模塊化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在學生基礎較差的情況下,不少教師都采用演示和滿堂灌的方式,想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可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他們并沒有對知識進行建構和加工,故在腦海中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大綱規定學生上機時間不少于總學時的70%,教師應注重精練,抓住同學們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識點及難點作為主要內容來來講,將這些內容設計成簡單的游戲模塊或者是有聯系的情景,并要求同學們多去操作。學生在一個個模塊化的教學中掌握要點。教師引導學生把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分析、聯想,完成知識點的聯系和遷移,成為學生的引路人,而并非“推門者”,做到重點內容“點要害”,深度問題“撥疑難”,拓展問題“引質疑”,這樣才能自主探究去完成發現的問題,使學生能將知識運用并鞏固。
三、靈活運用,以多樣化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
對信息技術教學而言,有效地多媒體可以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地進行教學。倘若使用不當,一味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則往往因視頻、圖片、動畫的堆砌而使教學內容支離破碎。一節信息技術課仿佛變成了活動課。高效而扎實的發展性課堂,在明確教育手段的使用要服務教學目標的宗旨下,教學媒體和資源的使用應立足教學內容和分析學生特征。正確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室不可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多媒體的使用應注意針對性和適度性,不可濫用。每種媒體都有優勢和局限。教室在實踐中需要作出科學和系統的安排,根據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取長補短,靈活選擇。學生自我探究的欲望來源于教師對于課堂活動的營造。這個活動需要教師作為“火車頭”,將教學內容融入于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中,最后在“各個火車”的分工與寫作下達到各節車廂的連接與并軌。
四、強化體驗,以發展性課堂教學觀改善評價方式
發展性教學是要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成功,關鍵在于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學生實際進行創造。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易在操作探索中成功,取得自信,但是也有學生在羨慕別人的同時產生挫敗感。此時,作為引導者的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進行有效地評價。
首先,主要是體驗成功,還要體驗失敗和挫折。適度的挫折、暫時的退步,是學生進步的起點,從挫折中吸取教訓,是為了爭取明天的成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第二,是學生作為認識主體,自己體驗成功,是讓每個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尤其是對那些挫折多于成功、沮喪多于快樂的學生,對那些受到責罵、被群體冷落的學生,更要為他們提供機會和條件體驗成功,相信自己能學習、會學習,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理想的發展。第三,要采取多方面積極措施,引導學生由被動體驗轉變為主動體驗。第四,教師與學生共享成功的體驗。正是發展性教學課堂模式,為教師和學生都提供了共同創造成功、體驗成功的機會和條件。第五,鼓勵學生不斷地超越,自我的教育評價本質觀。教學評價的本質不是鼓勵學生超越別人,而是鼓勵學生不斷地超越自我。在一次手工課上,當老師批評愛因斯坦的小板凳不漂亮時,愛因斯坦非常委屈地說:“老師,這已經是我最好的作品了,我前兩個比這個更糟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優秀,關鍵是要看他是否總是想方設法超越自己,一個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要以鼓勵學生超越自己為最大追求。例如:展示更優秀的作品以激烈學生,并鼓勵他們:“其實你們可以做到比這更好。”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至為關鍵,而要使短短的課堂教學成為高效的發展性課堂教學更加是一件值得我們探索的事情。只要落實好每一項,合理地使用媒體,那使短暫的課堂教學成為高效的發展性課堂教學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