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梅
【摘 要】改變舊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教學實際出發,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共享“導學案”,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生的閱讀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由“教師教”變為“自己學”,能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學案導學
隨著我校進行學案導學的不斷摸索,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意識到,改變舊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教學實際出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共享“導學案”,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生的閱讀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由“教師教”變為“自己學”,能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課堂效率。
“學案導學”是在學生“學”的前提下,教師編設學案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的過程。通過“學案導學——交流展示——鞏固提高”的導學案教學,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使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嘗試導學案教學已有一段時間,對閱讀教學中導學案的編寫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目標,導學
帶著目標學習,是自主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條件。在導學案中,學生需要通過學習目標來確定學習任務,并通過學習來檢測目標的達成程度,因而,學習目標設計在符合總體要求的同時,要做到切合實際,切合學情。如學習《狼》時,要讓學生首先確切地知道他們的學習目標是:①熟讀古文,積累文言詞匯,正確理解、背誦、翻譯課文。②創造性地復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現實意義。③學習本文語言簡煉生動、在記事基礎上發表議論的寫法。④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概括準確、簡潔易懂、操作性強的目標設定,既讓學生明確了本課的主要學習目標,抓住了學習的主要任務,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把學生引入到對課文學習的追求中。
二、重難點,導思
編寫導學案時,一定要體現“導”的作用,以利于學生自主預習,自我檢測。導學案發到學生手后一定讓他們明確學習的重、難點,教師要根據教材精選材料,精選認知策略,在抓住“重點難點”,破解“疑點”上下功夫,在提高學生能力的支撐點上下功夫,在能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興奮點”上下功夫。使學生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突破,從而積聚經驗、形成新觀點、培養新能力。當學生閱讀重點部分時,對知識予以必要的疏理和提煉,能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構建,加快學生學習進程,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三、勤探究,導議
“探究”是學習的靈魂。設計學案時應從教學內容和學情出發,在教法與學法的最優化方面下工夫,精心設計。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難免遇到疑難之處,教者應該根據學生之“疑”,巧運“導”術,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方法,留給學生“動”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讀、主動說、主動議、主動練,使學生會讀、會說、會議、會練,授之以法,引導學生釋疑解困,從而掃清閱讀障礙。在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為了表現出秦王恃強凌弱,不可一世的猙獰嘴臉、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學生們下功夫揣摩怎樣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各個人物的風采,互相評價對方的優點,在觀看、比較、討論中充分理解了人物形象。
四、樂交流,導疑
讀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讀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學會“于無疑處生疑”,養成勤思習慣,培養質疑能力。比如:《狼》一文,在課文學習結束后,可設計以下拓展問題:蒲松齡筆下的狼是如此的貪婪、兇惡,可大自然中的狼果真如此嗎?請同學們自由發表意見。學案中這個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問題,給學生展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他們的發言總結了古今“狼”形象的不同:過去,狼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兇猛、狡猾、貪婪”,但今天,狼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悄悄地變化成了“野性、團結、激情、堅忍、挑戰”。這樣的導疑,既調動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時鍛煉了學生用自己的知識去分析問題、進而歸納總結的能力。
五、拓視野,導讀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不僅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還具有獨特的學科性質,即工具性、綜合性和基礎性。所以語文學科的本質任務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的學習,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鑒賞語言、運用和發展語言,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同時通過閱讀學習,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在導學案編制過程中,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可以調整或補充教材內容,使教學具有更豐富的教育內涵。比如在學習《詩詞曲五首》時,在課后反思之前,設計文學常識鏈接:詩、詞、曲的特點。在我們的導學案中,有大量篇幅的相關知識鏈接和文學常識以及拓展與延伸。因為以前在語文教學中除了使用多媒體,我們無法把這些東西展示在學生的眼前,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這塊方寸之地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天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它既是自學的臺階,又是形成知識條塊的鏈條,夯實的是語文基礎,發展的是人文精神,培養的是探究能力,從而實現基礎與能力并重,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六、課結束,導獲
學習過程結束之際,并非“曲終人散”的時候,學案設計了“學后反思”來引導學生及時作自我歸納、自我小結。學生可就這節課自己的得與失談談個人的看法:“我學到了什么”、“我是怎樣學的”、“我受到了哪些啟發”等,這些問題應成為學生自己思索的主題,努力尋求適合自我的學法,構建具有自我特點的知識結構。在這個過程中,應密切課內外的聯系,運用遷移規律,由課內延展到課外,讓課內獲取的知識在課外得到鞏固,讓課內習得的能力在課外得以夯實。久而久之,既可積累學習經驗,又能提高寫作水平。如學習了《唐雎不辱使命》等一組以介紹人物為內容的文章后,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學習課外閱讀中的《晏子使楚》、《田忌賽馬》等類似的文章,拓展了學生閱讀空間,豐富了學生課外生活,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七、重點撥,導釋
教師對導學案的使用要進行指導點撥,讓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時,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而在學生的自學中我們只需要指導學生的自學方法,如:導學案中哪些內容應略讀教材,哪些知識只需做簡單了解,學會在預習中對難點問題做好標記等,這樣就會做到有的放矢。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在長期訓練中也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正確的自學方法。此外,對導學案應做到及時批閱、及時反饋。通過批閱我們才能從中發現學生共性的難點,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有針對性,而且學生在展示課上也可以對這些問題做及時的修改和補充,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導學案”,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給學生提供導學、助學,課堂不再以教師傳授為主,而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高了教學效率。將“導學案”滲透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去,將成為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深思和摸索的主題。
參考文獻:
[1]郝德剛.《五步導學初中導學案設計與點評》.山東文藝出版社,2014年2月1日
[2]沈貴云.《談設計導學案應注意的問題》.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2年16期
[3]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