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巧惠
【摘 要】數學教學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課型,在各種課型中習題課占到了重要地位,而在習題課中最多的是作業講評課或試卷講評課。之所以它有如此地位也是因為它不管在知識的鞏固上,還是在知識的拓展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教師很了解,沒有許多時間去編習題,習題都是書本,練習上找來的,即便這樣習題來源也是多如牛毛,而如何上好一堂習題課的關鍵所在就是備好上課的習題的。所以怎么樣在這牛毛般的題海中選擇出我們要的習題呢?我的觀點是習題來源很多,好題也很多,但我要的只是適合我學生的題目——就是平時練習或測驗當中學生產生的“非”——錯題。錯題是上習題課的最好來源。因為這些題目是學生真正需要老師講解的題目,比起老師自己去選出來的好題,要快要直接的多。那怎么備好這些錯題才能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能熟練運用數學的技能,已達到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能力的提高。本文就這個問題談一下個人的看法,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對此提出跟好的觀點。
【關鍵詞】習題課;錯題;選題;編題
經過這幾年觀察發現,目前數學習題課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著如下的問題:教師講得多,學生動得少,甚至基本不動;習題教學針對性不強,對資料上、試卷上的習題不進行取舍和歸類,教學效率低;課堂教學容量特別大,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浪費了教師的精力。本人只對于如何習題課備題提出一些改變現狀的策略,以供同行參詳,具體做法如下:
一、選出“非”
錯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并不難找,教師對于長期任教的班級來說大多是通過平時的作業和試卷的檢測情況就有大量的錯題堆在那里,但對于對班級不了解的情況的教師也有一個好方法——課前練習。通過課前練習,哪些題目學生錯得多,查哪些知識點學生還不會,查哪些方法學生沒掌握,針對課前練習的情況,就知道要選擇哪些題學生還不會,有了大致的方向。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習題課前,我先讓全班默寫判定兩個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再讓組長把小組內錯誤的題號收集起來,這樣我就能在課前了解到哪些學生還不懂,還不會。
二、“非”分析
對于習題課選題是必須的。沒有一張試卷是統統都要講的,也沒有一次作業全部要講的,這就要面臨如何選題的問題。在選題之前首先得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分析學生錯誤的方法,分析學生錯誤的習慣,分析錯誤的類型。針對這些分析的結果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其實習題課和新課是一樣的,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特別是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我們分析學生的錯誤,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三、精選“非”
如何選題是每個老師都必須做的事情,很多老師就選那些學生平時作業里錯誤比較多的,或者是比較難的。我聽有個老教師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對于80%的學生都會做的題目老師會選擇不講,對于90%甚至95%學生都不會的題目老師會選擇講評,但是講評后的結果去想過嗎?后者講了之后也還是有80%甚至90%的學生不會,你覺的這種題目要選嗎?”對于這個問題我想了許久,我覺得也應該選,只要這道題目值得一講,至于怎么講,多少人能聽懂是另一個問題。那是不是只講錯的多的題目呢?那也不盡然。我覺得選題應注意一下幾點:
(1)題目應該是精選的,應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和靈活性。
有些知識點重復的題目可以選擇一道就可以。例如:在一次作業中同時出現了這三道題:
①若關于方程x2-ax+2a=0的兩個根的平方和是5,則a的值是_____(選擇題)。
②若關于方程x2+(k-2)x+k2=0的兩個根互為倒數,則k的值是____(填空題)。
③α、β是方程x2-(2m-3)x+m2=0的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且它們滿足 ,求m的值(簡答題)。
這三道是一次作業中錯誤率很高的題目,應屬于易錯題,它們的也屬于同一類型的題目,只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罷了,我只要選擇期中一道作為典型進行講解就可以了,當然我們可以選擇第三題,講完之后把第一二兩題的不同之處點一下即可。
(2)選擇一些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和考點例題,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導的作用,從不同角度使學生對知識與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體現數學思想的教學方法。
(3)為了習題課有階梯性也可以選擇一些錯誤比較少,或者大多數都會的題目,已達到讓學生明白難題都是由簡單題累加起來的,會了多種簡單題,也會了難題。用例子說明一下:在解方程組中,有些方程組比較復雜對于學生計算起來很繁瑣,也很容易錯。
總之,解題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波利亞也曾說過:“掌握數學就意味著善于解題。”那么習題課就是數學教學最關鍵的部分,從而使準備習題是關鍵部分的關鍵。習題課一定要有主題,要有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講習題中也變得像上新課一樣,感覺有東西可學。那么請教師們多去看看學生的錯題怎樣才能變成習題課的上課寶貝,多去想想學生的錯題怎樣變成學生的數學食糧。真正讓習題課成為學生查漏補缺的良藥,真正讓學生已達到會一題會一類,左右逢源一世界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陳志明.當好配角精心組織習題課[J].人民教育,1980(10)
[2]王云鳳.淺談如何上好數學習題課[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