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振 馮海云
【摘 要】2008年全國婦聯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農村留守童”。兒童約有5800萬人。由于種種原因,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在教育上逐漸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學習成績令人擔憂
在一項留守兒童的調查問卷中,抽取100名留守兒童作為樣本,結果顯示其中46%的學習成績較差,41%的學習成績中等偏下,10%的學習成績較好,僅有3%的學習成績優秀。在農村,教育觀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為讀書并沒有多大的用處,而出去打工還能掙很多錢。另一種是認為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感。
2.留守兒童異常的個性心理發育特征
學生正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小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于長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給子女的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更加突出。因此,不健康的心理素質往往是摧殘留守兒童的“重磅炸彈”。在個性特征上,留守兒童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要不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要么脾氣暴躁、沖動易怒;或者過分淘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留守兒童良好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
3.留守兒童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
留守者,即表示他們孤獨的滯留于農村,當城市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嬌邀寵的時候,他們卻只能冷對落日余暉,寂寞門庭;兒童者,即表示他們心智未成熟,最需要親情的庇護,社會的關愛。留守兒童相約自殺,其實并不偶然。一份來自廣東三大監獄的調查顯示,八成犯罪是在幼年時留守農村無人看管。換言之,他們年少時曾是留守兒童
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使得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孩子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參與社會小青年團體,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還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溫暖而離家出走,甚至被拐賣。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的、不良的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成年人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范,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一個人的個性品質的形成,也首先與家庭有關。其一是祖輩覺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照顧,十分心疼,因此對孩子過分溺愛,養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孩子任何幫助。祖輩在精神和體力上都處于衰老的過程中,對孩子的管教有時難免力不從心。在教育方式上,他們很難和孩子暢通的交流,兒童的溝通障礙對其語言及創造性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寄住在其他親戚家的孩子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就更加不利。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孩子進行管束,孩子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感覺總是寄人籬下,也容易和親戚家年紀相近的孩子產生矛盾。而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在平常一般是通過電話或書信兩種形式,而電話的快捷成了親子間溝通與聯系之首選。但大多數父母至少半個月才給孩子一個電話,少數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試時,來個電話問問成績了事,兒童行為得到密切的注視,時間上的長期間斷性、空間上的遠距離性、交往的非面對面性、互動頻率低的特點,從而造成親子之間的交往幾乎成了一種監管情感的缺失。
2.學校方面
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如果說家庭里的社會化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實現的,那么學校中的社會化則強調專門的學習,帶有半強制性。學校教育對人的社會化具有更強的指導作用。
3.留守兒童的存在三大現實命題
一是,農民工子弟在城市受教育的困境。農民工子弟在城市讀書太難,程序繁瑣,手續復雜,無盡的白眼,冷漠的拒絕,還有令人不堪的隱形收費。二是,城鄉二元體制未獲根本松動的困境。有學者認為,要減少留守兒童,根本之道在于,要為長期穩定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提供進入城市戶籍的機會,打破城鄉二元體制。
三、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建議和對策
1.搞好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它為個人一生的社會化奠定了基礎。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撫養孩子、教育孩子、管理孩子是為人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專家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成分占70%以上,有時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既然如此,外出務工的父母切莫忽視對孩子的教育。一是溝通時間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或者至少半個月要能交流一次。如果經濟允許的話,可以一個學期中間回來一次.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談學習成績,其他方面也應該詢問,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心。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方面對于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如果父母經常與子女以書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為一種傾訴的對象,而電話由于價格昂貴而不具備這方面的功能。另外,除了與孩子保持經常的聯系外,還應在外出前主動與子女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系。
2.抓好留守子女的學校教育
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子女的教育實施單位,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職權和職能范圍內,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關心呵護。針對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可以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工作。也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打開“心結”。
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對此類學生進行跟蹤教育、定期家訪,一方面向這些留守生撫養者反映該生在校情況,另一方面知道他們如何配合學校教育管理好孩子。學校還與學生所在的村委會聯系,讓村干部和社會各界參與教育留守子女。學校通過建立留守生檔案,使外出打工的父母打工教子兩不誤。老師、學生和家長經常溝通,學生的表現得到了有效教育和監管,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留守學生們同樣感受到溫暖和關懷。這種辦法有效地起到了教育管理好這類學生的目的。
3.關注、鼓勵和幫助留守兒童
首先,任課教師必須對這些留守子女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其次,應多多關注這些留守子女的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地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再次,對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應以鼓勵為主,使老師的鼓勵變為對這些孩子學習內在的監督和動力。老師應經常與這些學生的家長或監護人聯系和交流,以便共同及時地解決這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總之,老師的愛是撫慰這些留守孩子最好的良藥。
4.農村應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
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既是一項權利也是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農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好外出務工致富與教育子女的關系,把留守兒童的輟學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留守子女的教育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配合。各種媒體、企事業單位和組織、個人都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來對此作出努力。尤其是家庭、學校、農村社區應緊密配合,齊抓齊管,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都來關心留守子女”的濃厚氛圍,真正為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長撐起一方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