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紅
【摘 要】高中語文課堂不僅僅識字那么簡單了,而要重視語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滲透以及語文教學的情感培育。情感讓語文教育充滿活力,語文教育既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過程,也是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道的情感過程。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感教育;培育
重視語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滲透,讓學生在美好情感中學習語文,感受生活,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素養和崇高的情感品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教師首先要入情
1.進行情知結合的備課
在教學中,教師要想用教學內容所內含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自己必須首先被這種情感打動、感染。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也為這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情感。”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中的要點、重點,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難點、疑點,還要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努力體驗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瀾,使自己情動于心,這樣教師才有可能帶領學生走進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教學場景也才會呈現出強烈的共鳴狀態。
2.保持愉快、飽滿、振奮的精神狀態
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歡欣和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這表明了教師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愛,也充滿了矛盾。教師因家庭不和、工作不順或課堂上出現不愉快的現象等,使教師的精神、心理受到刺激,或憂傷、或怨恨、或悲觀等,這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要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能把消極、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更不能遷怒于學生,否則,不僅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情感,而且會影響教師對教材中情感的正確抒發,這樣就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情感。
二、引導學生入情
1.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語
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常見的有切入法和起興法。切入法是教師以教材為本,在教材中找尋容易引起學生思考的內容,作為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起興法是教師利用外部條件創設情境,用較直觀的手段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架起教學目標的認知領域與情感領域的橋梁。實踐證明,好的導語能讓文中所寫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擊學生的心扉,使學生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心入其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學會聲情并茂地朗讀
朗讀能將無聲無情的語言文字變成有聲有情的口頭語言。郭沫若在《文藝論集》中描述道:“立在海邊,聽著一種轟轟烈烈的怒濤卷地吼來的時候,我們不禁心要跳耳要鳴,我們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種勇于進取的氣象。”節奏有力的濤聲能引發人的情思,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自然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從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語言生動、優美的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過于割裂,而應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
三、創設情感氛圍,讓學生接受心靈的體驗
語文教學的情感培育,是一個長久的“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教師要點燃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之火,把詩情、文情傳送到學生心中,首先要體味文中的情和意,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才能設置一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將那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張揚,呈現給學生。
情感培育的過程中,教師是啟蒙者和播種者釋放,情感滲透的過程中,教師又是指揮者和收獲者。集播種和收獲于一身的教師要帶領學生一道觸摸文章跳動的感情脈絡,教師播種時達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那么學生也就會進入“不能自已”的收獲境界,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散發出豐富的人文信息與生活氣息,造就語文教學的五彩繽紛,波瀾迭起。
四、激發情感共鳴,讓學生產生藝術的感悟
語文教學的載體是范文,而情感又是文章的靈魂。古人說“言為心聲”,這些美好的詩文傾注著作者強烈的感情:有生活的悲歡離合;有人生的思索追求;有寄情山水的執著;有悲歌慷慨的壯志。這些情感是人性的集中體現,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精心給學生提供體驗感情、表達感情、評價感情的條件,放手讓他們認識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圖畫美、幽默美,從美的事物中尋求自身的藝術感悟,從而借詩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設情,實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在教授杜甫的《登高》,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不難發現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改變以往的朗讀分析背誦的程序,引導學生結合作者所處的不同時代來比較閱讀,體會作者蘊藏其中的深層含義,激發學生“感時傷今,滿懷抱負”的情感共鳴中心。先以杜甫的《登高》一詩為例,學生初讀詩作理解簡單,長江滾滾,落木蕭蕭,詩人窮愁潦倒,悲憐哀嘆,處處透露出個“悲”字。但我們指導學生翻開歷史,再來看看詩人的一生:生于唐朝由盛轉衰,禍亂迭起的時代,飽經憂患,生活窘迫,他滿懷豪情壯志,視國家、民族的災難為己任。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后,再讓學生來作情感評價,他們就能深切地感悟到“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于杜甫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厚重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因此詩作突出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橫行權貴的抨擊。詩中的“悲”就不僅僅是自身的悲了,這“苦恨”也貫穿了對時代的怨憤。無須用多余的語言,無須用一本正經的教導,學生自然就為詩人偉大的抱負、高尚的人格所感染了。
再讀后者,蘇軾緬懷古人,想自己年將半百,被貶黃州,一事無成,與年華方盛卓有建樹的周瑜適成對照,意欲步周瑜后塵的夢想實在是“自做多情”,無奈中吐露的是年華虛擲、報國無門的感慨,但悲涼失意之中卻能曠達自解,以明月清風相寄,更顯出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學生就會進一步感悟作者滯重難解的情懷,前者重在感時傷世,而后者更多是感時傷己,但他們的詩作無不是對黑暗腐敗現實的無情揭露。學生有了這樣的區別感悟鑒賞能力,更能提高豐富的情感評價水準,達到知、情、意的統一。
五、引導情感釋放,讓學生培養完善的人格
語文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文學經典作品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養成作用顯而易見,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質和偉大人格都通過藝術形象的情感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他們自覺不自覺的效仿楷模。但語文教育中德育并不能因此而自行實現,因此當教師帶領學生和作品作生強烈共鳴,達到情景交融后,就更應該關注學生靈魂的凈化,美好心靈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錘煉,繼續鼓勵學生釋放情感,豐富和創造作品,對意境、人物意蘊等確立自己獨到的看法,形成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完善人格。
情感的釋放首先體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與氛圍,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活躍振奮的積極發展狀態,才能使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開放與創新的空間,給他們充分表達自我見解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點燃他們的情感火花。
情感釋放的另一重要方面體現在情感的表達上,教師要把情感調動引入具體的作文教學中,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先培養學生做人,讓他們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一個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個真正健康的人。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讓他們情感充分地釋放,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