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蘇玲
【摘 要】蒙臺梭利一直非常關心兒童的早期教育,從嬰兒出生開始,對其生理和心理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等極富革命性的理論,在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可以培養出身心健康、聰明快樂的優秀兒童。
【關鍵詞】蒙臺梭利;先進的教育理念;優秀;兒童
蒙臺梭利教育是先進、科學、完善的學前啟發式教育之一,是對兒童素質的綜合培養和潛能的全面挖掘。此教育法的創立者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是20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獨創的這一教育體系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并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幼兒教育。近百年來,以她名字命名的蒙臺梭利學校遍及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之所以影響世界,關鍵在于她在總結吸納了盧梭、裴斯泰洛奇、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教育理念,發現和揭示了兒童成長的自然本質規律,并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行不言之教,孩子自然會快樂地成長。
一、蒙臺梭利的兒童發展觀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內在生命力”是積極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具有無窮的力量。人之所以有學習的欲望,就是受到與生俱來的智能所驅使,也就是孩子內在有一種執著追求知識和求發展的沖動。如果這種內在沖動不通過教育去啟動它,將會使幼兒本身存在著的巨大能量遲滯、消磨。
1.孩子一生下來就有著吸收性心智
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幾乎不具有什么能力,但是慢慢地學會了說話、走路等,在這一成長過程中,沒有人特意去教他,也沒有人特意給他指導,他們好像遵循著自然所規定的一個嚴密、可靠的程式,按照這個程式,漸漸地完成了一個從無到有的奇妙之旅。他所取得的進步,并不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而是源于其無意識地對外界環境知識的吸收。這個吸收的過程是孩子依靠他的各個感覺器官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而產生的,孩子憑借他對外界的感知天賦,快速地吸收著外界環境中的知識,不斷地塑造自己,從而形成心理、個性和一定的行為模式,我們稱之為“吸收性心智”。幼兒這種自然吸取和創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沒有的,兒童在幼年時期所獲得的一切將保持下去,甚至影響其一生。因此,我們作為教師必須為兒童提供盡可能豐富的精神食糧,供兒童吸收;反之,則會壓制他們的本性,造成兒童心理的混亂。
2.不斷激勵和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潛能
兒童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有自己的意愿,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把他當作一個無生命的容器來對待,一味地教孩子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盡管給孩子灌注的是好的東西,但是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因此,我們應觀察兒童、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發現兒童童年成長的秘密,不斷激勵和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潛能”,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怎么做,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有所獲得,才能學會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判斷、獨立的生活,才能永遠保持創新的精神。如:認識蘋果時,你直接告訴孩子這是蘋果的果皮、果核……,孩子卻總是不能完整地描述蘋果。倘若讓孩子自己探索蘋果的奧秘,不僅能完整地描述蘋果,而且還能發現蘋果更多的屬性。
3.把握好兒童發展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兒童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是一種靈光乍現的天性,只有在獲得某種特性時才會閃現出來。一旦孩子獲得了這種特性,其敏感性就消失了。孩子天生具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敏感性,在這種敏感性的刺激下,孩子常常會做出許多讓大人們吃驚的舉動。比如:孩子不肯吃帶有傷疤的水果,是因為他們進入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喜歡壘高,是因為他們進入了空間的敏感期……處在敏感期的兒童,正是吸收性心智比較強的時候,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熱情,他們可以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并且快樂、輕松地學會很多事情。倘若我們打斷了他們,或者阻礙了他們正常發展,那么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紊亂的狀態。同樣,假如孩子的這種本能遭到了破壞,那么他們將會錯過相應的敏感期,變得軟弱和缺乏活力。
然而,敏感期具有時間性、會轉移、不持久的特性,所以,如果兒童不能在敏感期從事協調的活動,就將失去并永遠地失去這個自然取勝的機會。可見,成人必須識別它,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二、蒙臺梭利的教師教育觀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指剛剛出生的具有生物性的人)成為人(指受過教育具有教養與人格的人)。蒙臺梭利還認為,兒童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因而,教師不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兒童才是教育活動真正的主體。
蒙臺梭利把兒童的學習過程稱為“工作”,兒童全神貫注地從事各項“工作”,就是在獨立地實踐、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教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輔助性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蒙臺梭利認為,教師的作用是通過采取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式去觀察、研究“自然的兒童”,真正了解兒童的本真,進而揭開生命發展的神秘面紗,探討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教師的作用應是一名細心觀察、反應迅速、有教育才能的兒童活動自覺指導者。再次,蒙臺梭利認為,兒童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過自主聯結各種類型的教具。教師在兒童自主運用教具的過程中,發揮著這樣的作用:一方面,在兒童第一次接觸教具時,教師應鼓勵兒童,如果兒童仍找不到使用的方法,那么教師可以進行一次展示;另一方面,如果教具使用起來比較復雜,兒童用過幾次后,還是不會使用,這時教師可以向兒童簡單、明確地解釋教具的構造等。最后,教師的一個作用就是維持活動室的紀律和秩序,制止兒童的不良行為。
三、蒙臺梭利的教育方法
1.感官教育
蒙臺梭利認為,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實際生活當中什么是必要的,存在著一種錯誤的觀點。當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講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盡管孩子能夠理解我們所講的內容,但實際做起來確是另外一回事。這是因為,我們遺漏了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感官。很多情況下,孩子因為缺乏實踐經驗,單純的智力變得沒有任何用處,而這種實踐經驗幾乎源自感官教育。對于孩子來說,聰明才智來源于生活,當然也要運用到生活當中。因此,感官教育在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對孩子智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善于捕捉兒童的敏感期,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感官教育;否則,等孩子長大后,不僅不能彌補這段時期缺乏的教育,還會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導致孩子感覺統合失調。
2.紀律教育
紀律教育是蒙臺梭利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另一重要方法,但是這里的紀律并不是以往那種屈從、被動的紀律,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紀律。它不是維持教學外部秩序的手段,而是可以激發兒童生命潛力的紀律。從這種意義上講,這種紀律也就意味著自由,一種不去冒犯和打擾他人,更不損害集體利益的自由。蒙臺梭利對兒童紀律教育的方法,是在“有準備的環境”和特定的條件下給兒童最多的活動自由,并讓兒童在自由的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紀律和道德的教育,進而使紀律和道德深植于兒童的心靈深處,成為兒童的一種習慣,以讓兒童自覺地遵守應有的紀律。
3. 蒙氏教具的運用
兒童心理的形成,需要一定材料的幫助,只有這樣,兒童的心理才能夠發展,沒有材料的幫助,兒童心理就不會自由地成長和發展。為了使材料成為一個真正的支撐點,需要為兒童準備適應其心理發展的各種類型的教具。在蒙臺梭利教育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提供豐富而系統的蒙氏教具,與其他教具不同的是,這些工作材料專門為兒童操作來設計,而不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兒童通過與教具的互動達到教學目標,使教具的教育作用發揮到極致,孩子在不斷的操作中進行自我塑造與發展心智。這樣既培養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又養成有秩序、精細、專注的工作習慣,這將為孩子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用途的不同,蒙氏教具分為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和數學教具。
(1)日常生活教具:是感官教具、數學教具的基礎,主要用來訓練孩子的感官能力和肌肉活動之間的協調性。對孩子來說,動作的平衡可以促進其智能的發育,具體體現在手眼協調方面,這樣為他們將來學習寫字、畫圖打下基礎。此外,日常生活教具還可以促進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培養他們獨立、專心、協調、秩序等習慣以及社交能力。
(2)感官教具:范圍非常廣,包括視、聽、嗅、味、溫、觸、壓、辨認立體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官訓練,將顏色、氣味等抽象的感覺帶入具體的實物,可以啟發孩子認知的敏銳性,為進一步的教育打下基礎。感官教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孩子發展各種感官,還可以發展孩子的自發性,培養孩子對環境的敏銳的觀察力,促進孩子主動思考,同時也能夠使孩子養成從觀察到實驗的科學習慣。
(3)數學教具:人類的學習是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而數學對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在面對數學這個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最恰當的辦法就是用具體、簡單的實物訓練,在孩子頭腦中形成一一對應的概念,孩子才會覺得數學容易學。孩子在親自動手中,先進行對實物的多與少、大與小的了解,然后再過渡到實物與抽象符號之間的關系。
孩子早期教育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它關系到孩子性格的培養,智慧潛能的挖掘,乃至人類素質的提高。蒙臺梭利教育的精神就是不斷地與時俱進,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讓孩子在適宜的環境中自由工作,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發展秩序、專注、精細的能力,為孩子成為優秀兒童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