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蓓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教育者:“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可以好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不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對于每個班級,總是會存在那么幾個貪玩,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他們不是一個群體,我認為他們更應該說是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的獨特的“個體”,他們尤其喜歡在不同環境下張揚自我的“個性”。家庭教育對于幫助這些孩子獲取進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卻不能期望僅靠一次家教談心,讓他們從此直升優秀生的行列,這樣無疑是把我們的教育想的太簡單,太片面了。家庭教育應該是允許這些孩子“犯錯”,但是通過多方面的配合,改變“犯錯”的頻率,讓他們獲得進步的快樂。
【孩子情況】
小薛是班級里出了名的頑童,他喜歡和小朋友們玩,但是總是在玩的過程中和小朋友鬧別扭或者出一些狀況。比如玩卡片會玩至打架,玩陀螺會玩到吵架。他自己是個“大大咧咧”的孩子,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后會很快忘記,但是其他的孩子卻在無形中害怕和他玩耍。
集體榮譽感不強,比如集體的大合唱,他覺得自己站在第三排,位置是靠后的,心里不舒服。所以在老師教節奏動作的過程中就顯的不配合。
【家教情況】
比起班里的其他孩子,頑皮的孩子犯錯的機率要大,作為父母很難做到不對他發怒。但是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教育者在發泄自己的憤怒時,也要時刻記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之火熄滅。和孩子溝通,讓家長適當的調整家長的方法顯得特別重要。
和薛媽媽見面時,還沒等我開口薛媽媽就開口了,“我家××,讓老師費心了。”
“其實他有他的優點的,比如玩有些項目玩的特別棒。上次放飛風箏,他就是班里唯一的獨立放飛成功的孩子。”頓時媽媽原本緊張的表情放松了許多,“這些動手方面的他很喜歡的。”“如果他能更好的觀察他人,改進自我那就更棒了。比如和小朋友玩耍中如果能不‘強勢要求對方一定要怎么樣。不要玩不過對方,就有打的沖動。”薛媽媽接著說:“老師他有多動癥,而且自己很馬虎,覺得什么都沒關系,大大咧咧的。”聽到這里我覺得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分析是有的,但是孩子的習慣絕對和家庭的環境是有關系的。
“孩子在家里有沒和你們交流溝通嗎?他在家里自己的東西有沒有自己整理呢?”我好奇地問。“基本上孩子是依賴我的。他爸爸很嚴肅,說不到半句,兩父子就吵。而我又管不了他。”薛媽媽很不好意思的說著。不難發現孩子一方面是處于溺愛,一方面又是處于過分的嚴格,家里缺少一定的平等對話的平臺。
【建議】與孩子平等對話
孩子和家長存在隔閡,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家長要放下自己的“尊嚴”,尤其是家里一向嚴格的爸爸。要經常主動的和自己的孩子說說知心話,及時的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曾讀過一個故事,有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每天回來他都會和女兒聊十分鐘,而且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①學校有什么好事發生嗎?②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現?③今天有什么好收獲嗎?④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這幾個問題看上去挺簡單,但是教育意義卻很深刻。第一個問題曾在班里調查,他們都覺得家長可能是想知道自己在學校是不是干了什么壞事,然后接著是一頓批評,其實不然。這位父親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里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價值觀取向對于孩子今后的發展是很重要的;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值得“借機”去表揚。比如小薛上次提醒副班長去送紀律打分表,我表揚了他,孩子很高興和我說老師我現在要回家了(平時都要在校園玩上好幾圈才回家),一點表揚就可以讓孩子愉悅好久,何樂而不為呢;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在學校那么久都學到了什么本領。比如小薛說自己喜歡數學,可在語文上不用心,生字掌握不扎實。當他那天學的字比前一天有增加時,家長就要再給他信心。比如“你如果再努力點,數學讀題就更方便了,相信會更厲害哦”;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問題很親切,一方面說明家長的關心,另一方面說明學習是你自己的事,作為家長只能是輔助而已。就是這四個問題,讓家長和孩子的關系變得很融洽,孩子的各方面習慣之類的也會隨之悄悄發生轉變。告訴薛媽媽時,薛媽媽很高興的說要試試看。
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薛媽媽發現小薛比原來要活潑開朗一些,回家也愿意聊自己和同學的事情,在情緒上沒有顯得那么焦躁。
【反思】
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李鎮西老師所說的,頑皮的孩子犯錯就像“舊病復發”,不要想著一下子就根治它,而應該慢慢的改正,直到“治愈”。和頑皮的孩子打交道,作為老師的我們和家長需要更多的耐心,讓他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進而增強他們想要繼續努力奮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