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燕
【摘 要】由于高考數學學科的命題原則是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數學能力的考查,強調了綜合性.這就對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試卷的題型更新,更具有開放性.筆者就高三學生“解題分析能力”的提升談幾點拙見。
【關鍵詞】解題分析能力;通性通法;反思總結
一、問題的提出
“上課能聽懂,作業能完成,就是考試成績提不高.”這是我班高三(3)班大多數學生共同的“心聲”.由于課堂信息容量小,知識單一,在老師的指導下,高三學生一般能聽懂,課后的練習多是直接應用概念套用算法,過程簡單且技能技巧要求較低,他們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時間等方面的影響,他們不大注重課后的解題分析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解題分析能力低就在綜合考試中暴露出來,導致成績提不高。
二、具體的方法與措施
1.解題分析能力的形成
(1)仔細審題的能力。審題是對條件和問題進行全面認識,對與條件和問題有關的全部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前提.審題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題意,把握住題目本質的能力;分析、發現隱含條件以及化簡、轉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準確的解決問題,掌握題目的數形特點、能對條件或所求進行轉化和發現隱含條件是至關重要的.
例1.(2009全國卷Ⅰ理)在 中,內角A、B、C的對邊長分別為a、b、c,已知 ,且 求b。
分析:此題事實上比較簡單,但我班學生在解題時普遍反映不知從何入手.對已知條件(1) 左側是二次的,右側是一次的,學生總感覺用余弦定理不好處理,而對已知條件(2) 過多的關注兩角和與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學生還想用現在已經不再考的積化和差,導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
解法一:在 中 則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 ,化簡并整理得: .又由已知 解得 .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又 , 。
所以 ……………①
又 ,
,
即
由正弦定理得 ,故 …………………②
由①,②解得 。
從剛才的解答過程中可以看出,解決此題的關鍵在于挖掘所求和條件之間的聯系,這需要一定的審題能力.由此可見,審題能力應是解題分析能力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2)熟悉基礎知識、思想、方法等能力。高中數學知識包括函數、不等式、數列、三角函數、復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等內容;數學思想包括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思想、分類與討論和等價轉化等;數學方法包括待定系數法、換元法、數學歸納法、反證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知識、思想、方法,才能解決高考中高三數學的一些基本問題,而合理選擇和應用知識、思想、方法可以使問題解決得更迅速、順暢.
例2:(2009全國卷Ⅰ理)如圖,已知拋物線 與圓 相交于A、B、C、D四個點。
(I)求r的取值范圍;
(II)當四邊形ABCD的面積最大時,求對角線AC、BD的交點P坐標
分析:(I)這一問學生易突破。將拋物線 與圓 的方程聯立,消去 ,整理得 ........(*)
拋物線 與圓 相交于A、B、C、D四個點的充要條件是: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正根即可.易得 .考生利用數形結合及函數和方程的思想來處理也可以.
(II)考綱中明確提出不考查求兩個圓錐曲線的交點的坐標。因此利用設而不求、整體代入的方法處理本小題是一個較好的切入點.設四個交點的坐標分別為 、 、 、 。
則由(I)根據韋達定理有 ,
則
令 ,則
下面求 的最大值。
方法一:利用三次均值求解。三次均值目前在考綱中雖不要求,但在處理一些最值問題有時很方便。它的主要手段是配湊系數或常數,但要注意取等號的條件,這和二次均值類似。
當且僅當 ,即 時取最大值。經檢驗此時 滿足題意。
方法二:利用求導處理,這是命題人的意圖。具體解法略。
下面來處理點P的坐標。由題意可設點P的坐標為:
由 三點共線,則 得 。
以下略。
在上述的解答過程中可以看出,本題主要考查利用數形結合及函數和方程的思想來處理,還利用設而不求、整體代入的方法處理.所以熟悉基礎知識、思想、方法等是解題分析能力提升的必備條件
2.解題分析能力提升的策略
(1)重視通性通法教學,引導學生概括、領悟常見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平時的教學中盡量教給高三學生比較一般的解題方法,搞點人為的“容易”,不要制造人為的困難。什么叫容易?我覺得容易對學生來說,就是具體、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一個人感到某些東西很難,是因為對它比較陌生。容易和難,關鍵是熟悉與不熟悉,熟悉了的東西感到容易 ,陌生的東西則感到是很抽象的。所以我給高三學生講數學的時候,首先想到學生頭腦里熟悉的是什么,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重視通性通法的教學,淡化特殊技巧。使學生認識一種“思想”或“方法”的個性,即認識一種數學思想或方法對于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有效.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合理、正確地應用數學思想與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開門造車。在學習方法方面,我發現高三(3)班數學學生比較注重基礎,學習較扎實,喜歡做基礎題,但解綜合題的能力較差,更不愿解難題;學生上課記筆記,復習時喜歡看課本和筆記,但忽視上課聽講和能力訓練。因此,我上課盡量指導學生“開門造車”,所謂“開門造車”就是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解題思路、學習疑惑等,不要一個人悶在那里苦惱。有時候學生誤以為他的疑惑只有他自己才有,所以不好意思也不敢講。而作為老師,我們心理很清楚,個別學生的疑惑其實很具備代表性,可能是大部分同學的共同心聲。讓他們暴露學習中的問題,有針對地指導他們聽課,強化雙基訓練,對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問題,我指導他們學會利用等價轉換、類比、化歸等數學思想,將問題轉化為若干基礎問題,還組織他們學習他人成功的經驗,改進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3)加強應用題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模式識別能力。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試,特別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點,而高考中的應用題就著重考查這方面的能力,這從新課程版的《考試說明》與原來的《考試說明》中對能力的要求的區別可見一斑。
數學是充滿模式的,就解應用題而言,對其數學模式的識別是解決它的前提。由于高考考查的都不是原始的實際問題,命題者對生產、生活中的原始問題的設計加工使每個應用題都有其數學模型。所以我在高三數學教學中,不但重視應用題的教學,同時對應用題進行專題訓練,引導高三學生總結、歸納各種應用題的數學模型,這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合理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三、結束語
其實除了以上四點策略外,還有一點對高三數學解題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那就是在平時的數學解題過程中,解決完問題以后,老師應該多教育學生回過頭來對自己的解題活動加以回顧與探討、分析與研究,這是非常必要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我們解題教學的目的并不單純為了求得問題的結果,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而這一教學目的恰恰主要通過回顧解題的教學來實現。
所以,在高三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十分重視解題的回顧,要么與學生一起對解題的結果和解法進行細致的分析,要么請學生對解題的結果和解法進行反思總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從解題中總結出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將它們用到新的問題中去,成為以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皮亞杰.《心理發生和科學史》,2003.
[2]簡洪權.高中數學運算能力的組成及培養策略.《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0.1-2.
[3]張衛國.例談高考應用題對能力的考查.《中學數學研究》,2001.3.
[4]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說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