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亮
在與時俱進的今天,在美術學科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已經成為美術教育工作著所面臨的新課題。實施人文教育,至始至終貫穿于美術的教學與活動,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堂管理等方面。有鑒于此,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力求突出美術學科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課堂教學美術活動課堂管理《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應當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認識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與尊重。”在社會日益重視提高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質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將美術視為最重要的人文學科之一。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在美術課堂教學滲透人文教育,在美術活動中實施人文教育,努力提高美術教師的人文素質勢在必行。立足學生實際,以學生為本,在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堂管理等方面貫徹與實施人文教育,大有可為。
一、在美術課堂中實施人文教育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最頻繁的地方,在課堂上滲透人文教育。教師要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改革,重新認識和理解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融合人文精神,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對話的場所,成為教師引導學生的場所,成為師生探究知識技能的場所。美術課堂教學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養人文情感的第一臺階。美術能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事物進行直接模仿,能形象地再現歷史、現實、未來的不同社會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象。如在上欣賞課時,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搗練圖》就是表現貴族家庭婦女們制作絲絹的勞動場面。我在上課時,先讓學生們在課前自己收集與作品有關的資料,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分析唐朝時期人們的勞動場景,以及當時社會的審美觀點,從而加深學生們對美術作品的印象。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到教學環節當中來,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團結合作。美術通過可見、可觸的具體形象,以靜止、凝練的畫面和藝術造型來表現客觀世界的美丑和作者的審美意識,給觀者以審美的認識、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術與時代、社會、教者的生活閱歷等密切相關。因此,美術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之一。現代美術教育注重與文化結合,注重對多元文化的傳授,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素養,將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在美術活動中實施人文教育
騰守堯先生在《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中提出:“我國的藝術教育已經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歷程,但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故而他強調“藝術教育應是一種人文傾向的教育。”
孩子優秀的人格品質并不是天生擁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環境影響和教育逐漸形成的。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育心、育格,這個“格”就是指人格。縱觀中外美術教育的發展,最早被追求的是其品格教育的功能:著重人的性格的自然完美,重視精神的熏陶,使之獲得高尚的品性。據研究表明,要順利地完成某種復雜的活動,只具備一種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多種能力的完備結合。美術活動就具備這樣的訓練目標。美術教育不是單純地培養藝術家,而是通過這一教育過程培養人各方面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不但決定孩子在美術方面的發展,落實到生活中,還可以幫助解決碰到的各種問題。具有綜合才能的孩子將來長大后才能更好地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貢獻。孩子在美術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是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如剪紙課,可以陶冶學生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培養專注、細致的品格,提高手、腦、眼協調統一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訓練課培養個人的感覺和觀察力,讓其養成細心觀察,感受事物的習慣,陶藝課則從了解、接觸泥性,熟練運用材料和工具中,培養立體造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只有當孩子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真正充實了精神世界,豐富了生活積累,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審美修養,完善其品性人格,這才是施行美術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在課堂管理上滲透人文教育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人文管理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實施人文管理,符合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目前,各個領域都強調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作為考慮、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首要原則,學校管理應強調人文管理,美術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更應體現人文精神,這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必不可少的。學生的未來就是教育的未來。建立一套適合初中美術學生發展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極為緊迫的事。專業的不同,人才規格的不同,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不僅要有共性的一面。如人類應有的良好的品格,作為人的規范,而且要有個性的一面,不應該千篇一律。我們應該在一個充滿人性的環境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伴他們健康成長,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與眾不同的專業性格。
綜上所述,通過美術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一個在美術學習中逐步積淀的過程,這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終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本,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騰守堯.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2.
[2]傅道春.教育學:情境與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3]李新旺.心理學.科學出版社,2003.
[4]韓嵐.管理學方法與藝術.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