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玉
作為20世紀出現的一種新興的綜合舞臺藝術形式,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對演唱、音樂、對白、舞蹈、表演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是幾個藝術品種結合的新興藝術,是具有不容偏廢的綜合性視聽完美要求的戲劇表演藝術。百多年來一系列老少皆宜的優秀劇目,拓展了音樂劇藝術的創作表現領域,在商業演出中形成了成熟的市場運作營銷模式。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的多元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雅俗共賞的特質吸引了一批中國的藝術人與受眾。除了移植與“描紅”外,中國音樂劇人更開始了自己的原創音樂劇的創作與演出。但是,中國的音樂劇創作手段是一味模仿、照搬西方的已有模式,還是需要探索民族化的音樂劇在形式與內容上的屬于自己的創作演出之路,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長沙市歌舞劇院成立于1958年12月, 1960年就被評為全國文化群英紅旗單位。其前身為長沙實驗歌劇團,后更名為“長沙歌舞劇院”。在民族音樂劇、歌劇、舞劇、歌舞劇的創作與演出上有不少的探索、實驗與成果。先后排演了《白毛女》、《劉胡蘭》、《江姐》、《紅珊瑚》《迎春花》、《馬桑樹》、《驕楊》等多部歌劇。《大鐃頌》、《堆雪獅》等多部舞劇。近年來先后創作演出了輕歌舞劇《尋夢季節》,大型音樂劇《湘女》、《長島新語》、大型歌劇《夢圓馬王堆》等。在新型民族化歌舞劇、音樂劇的創作與積累上成績斐然。為參加第五屆湖南藝術節新創小戲小品比賽,長沙歌舞劇院精心打造的音樂劇《老店新開》獲得大的成功,為民族音樂劇的現實題材表現作出了探索與貢獻,值得總結分析其成功的經驗。
對于中國音樂劇,需要認識它與世界主流音樂劇即美歐音樂劇的關聯,需要認識中國審美藝術文化走向全球化進程中,如何處理“拿來”與“特色”以及創作、創造的問題。現代音樂劇向非西方國家和地區傳播時,都在它那開放性的結構中最大限度地容納了當地的文化藝術資源,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的豐富是眾多的。目前,中國音樂劇創作與展現的失誤,在于過分拘泥于對西方的“描紅”,在當代中國音樂劇創作的本土化問題,在形式與內容上都缺乏自信的突破與開拓精神。音樂劇《老店新開》在現實題材表現上,音樂劇民族化、地域化等。特色拓展上,走出了自己的自信之路。為中國本土音樂劇在創演實踐中積累了多元多樣的案例。中國音樂劇完全需要多種風格、多種樣式實驗與探索,需要各逞其技,各顯其能,各敘其事,各展各情。
音樂劇《老店新開》講述了主人公鄒鳴仰慕李爹祖傳廚藝,曾想拜他為師,李爹卻嫌鄒鳴不夠老成,好高鶩遠,加之害怕他與女兒交往生情而拒絕。后來,鄒鳴求學畢業歸來,挨著李爹的飲食都開起了新店。李爹便以為他是懷著舊怨、故意與他較勁打擂。兩店各展其長,相互競爭……最終鄒鳴抓住契機與戀人菡玉(李爹的女兒)兩人一道幫助李爹消釋誤會與舊怨,讓老人接受新的餐飲觀念和經營理念,兩家合一,老店新開,與時俱進,并欣然接受鄒鳴為上門女婿。從小人物、小角度入手,反映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現實新貌。
音樂劇的現實題材表現,如果我們束縛于所表現的人物需要有“歌舞身份”類似《音樂之聲》、《劇院魅影》、《雨中曲》、《芝加哥》等,不敢去表現現實生活中,普通大眾中身份職業與歌舞專業沒有任何關系的小人物的生活與事件。那么我們的音樂劇的題材就會有很大的束縛。音樂劇《老店新開》的劇作者將百年老店與新潮小店展現在同一舞臺,一個門庭冷落,一個顧客盈門,用反差的手法展現矛盾,在這一過程中,讓新老觀念碰撞,讓傳統與新銳交鋒,產生的思想火花蕩滌著人物的心靈。最后兩店合并,作者表明,要想在市場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傳統必須與時俱進,創新同樣需要吸納優秀傳統,雙方優勢互補,才能做得更大更強。劇作構思緊跟時代節拍。把準時代的脈博,通過一個同行競爭的故事,反映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大主題,這種小中見大,反映時代,反應基層生活,以歌舞音樂與戲劇結合的音樂劇形式去讓沒有“歌舞身份”的“下里巴人”合情合理,戲劇性地在情境中,自然地,和諧地唱舞起來去演故事,表情感,展心靈,呈主題,這是該劇的亮點與成功。
老店“裕隆興”的老字號招牌下,系著圍裙,穿著對襟衫的李爹這個傳統的商業形象,他的語言特色,演唱的曲調與內容的身份與角色的貼近,他的有別于概念中的傳統的老板的“與時俱進”的動作與身段,都需要創作性塑造。作為顧客身份的具有歌舞職能的演員,他們既是劇情的人物,又是情緒、情感與敘事的符號。導演選定16位青年演員參演劇情,從開場到結尾,整個舞臺都激情洋溢,那怕是靜場時,舞蹈演員的表演都很好的融入了劇情之中;畫面調度鮮活豐富,比如青年男女主人公約會時,導演設計了三對戀人作為暗影烘托,既豐富了舞臺畫面,又展現了主人公們曾經的過往,用空間換取了時間,確為一處生花妙筆。在舞美設計上,包括服裝道具燈光,用強烈的反差手法,有力地表達了特定人物、特定場景的個性,看得出,創作團隊花費了很大精力。特別是音樂,作曲與編曲采用爵士與民族兩種風格相結合的方式,將整個劇情烘托得跌宕起伏,峰回路轉,時時牽引著觀眾的心潮起浪生波。
在一個舞臺上,時空被寫意地規劃為兩個店,一個新一個舊。觀眾對這種寫意的時空是很容易很明確地接受和理解的。在其中的敘事與抒情,時空的自由轉換,通過不會讓觀眾誤會、費解的寫意假定性和舞臺調度與燈光道具的組合變化達到了。既達到敘事的流暢與通曉又達到了表現的充沛與靈動。音樂與演唱上,時空的自由轉換與壓縮伸展也都非常自然。簡潔的舞臺,該劇在畫面造型、虛實結合、明暗處理等方面還有很多來自于中國傳統美學的滋養體現。
音樂劇《老店新開》這部作品另一個特點就是音樂風格的純粹和劇詩(歌詞)的鋪陳。音樂風格與人物形象非常貼合,旋律恢弘大氣,人物光明磊落,演員的聲音表現力也非常高亢嘹亮。該劇劇本“文學性”極強,劇詩語言運用了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手法。如:“船若漏水船有洞,菜葉發黃菜有蟲。人若有錯人有愧,心迷做事心懵懂……”“浮名蠅利使你失淡定,廁所里灑香水,香臭不分。……”主演唱:“穩坐釣魚臺上觀動靜”,歌舞隊伴唱:“只怕是西瓜老籽虧了芯”。這些唱詞不僅很有傳統神韻,而且在情感表現上非常有力量,有一種“詩意寫實”的美感。演員的演唱形式以獨唱、對唱與合唱為主,舞蹈設計基本上都是場面性的、色彩性的,營造出了熱鬧的“場面戲”以及動人的“情感戲”。并且能用對白、劇詩等單聲部口頭語言之外的劇場語言和戲劇行動,進一步強化“心理戲”的表達,很具感染力。在音樂劇中至關重要的音樂創作方面,音樂劇《老店新開》同樣被賦予了新鮮感:既有交響音樂的磅礴大氣,民族音樂的委婉悠揚,又有現代電聲音樂的奇情妙趣。既有震撼人心的剛強,也有催人淚下的柔美;既有現代音樂的開拓和創新,又有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揚。
總之,音樂劇《老店新開》雖是一個短劇,但是它生動的劇情,優美的音樂,充滿地域風格與契合人物形象的劇詩,活潑歡快的舞蹈,協調而到位的舞美,讓情感自然流淌與交融,使得音樂劇在舞臺上散發著獨特的民族風、地域風、時代風的魅力。在音樂劇民族化的道路上,原創音樂劇《老店新開》無疑是一次有益的嘗試,長沙市歌舞劇院的這一作品,為民族音樂劇的百花園奉獻了一朵嬌艷靚麗的新花!
(責任編輯蔣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