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孝紅
〔摘要〕小歌劇《老街坊》的評價、賞析以及對馮之編劇特色的研究。
〔關鍵詞〕歌劇小戲編劇評價
劇作“奇”難,符合生活邏輯、能讓觀眾接受、能達到藝術效果的“奇”更是難上難。最近觀摩了曹禺戲劇文學獎獲得者馮之老師的小歌劇《老街坊》,以及由此聯系他近些年創作的小戲小品,深感他在小戲劇創作方面的突出特色就是———“奇”。他的作品中,情節超越了現實生活,在事件發生的可能與不可能之間找到了一個微妙的臨界點,如同數學上的黃金分割點,既產生了劇情的新奇,又做到了符合生活情理,達到了奇特的藝術效應。
在小歌劇《老街坊》里,一位老年癡呆患者的范奶奶,雙目失明,突然說要見已去世三年的老伴吳大爺;一群老街坊,為了照顧她的感受,居然還真有人假扮曾是環衛工人的吳大爺來街巷收垃圾,范奶奶信以為真,親撫著“吳大爺”過了一個醉人的生日,其彌留之際的心靈得到了無上的慰藉和滿足。劇情之奇在于,一位老奶奶突然說要見已死去三年的老伴,接著是一群老鄰居還真的冒充其老伴“騙”過了她。奇異的情節震撼人心,讓觀眾深刻地感受到了一段人間真情的熾烈。劇情于現實生活來說,發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好就好在作者將范奶奶這個人物非正常化,推向極致,把她設置成一個老年癡呆患者,且兩眼不能視物,使得這一情節就有了合乎生活常理的因素,使得事情的發生具有了可能性。當然,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假想,也許范奶奶心里其實都知道她的鄰居是在故意蒙騙她,可是她寧愿裝傻不戳穿這個“騙局”,寧愿在這個“騙局”上傾瀉自己對吳大爺的懷念之情,如果真如此,我們會更深層次地感受到《老街坊》對人物心靈世界挖掘之深。
看了《老街坊》,很快令人想到馮之老師的另一個作品《街頭軼事》,該小品曾參加過2010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所講的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一位明知自己丈夫已死去三年的老太太,卻突然在大街上貼出一張要尋找丈夫的尋人啟事,原來,她是為了紀念丈夫去世三周年,由于思念極致,特意自我欺騙一回,表現出一種生死相依的愛情觀,這也恰巧被一對靠貼廣告為生的年輕夫婦所見,他們動不動就鬧嘴要離婚,從中受到了感化和教育。生活中,有誰會為一個明知已死去的人貼尋人啟事呢?幾乎不可能。而劇中老太太極度情思當年的老伴,貼廣告只是一種心里安慰。藝術要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這種舉動是人物心靈的外化,即使老人在現實中沒有這樣的行動,但在她的想象或者夢境中卻有可能發生,所以觀眾的心里也是可理解、可接受的。馮老師設置的為死人貼尋人啟事的動作,正是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之間找到的一個恰當的臨界點、平衡點,才有了小品的出“奇”之處,才有了合乎常情之處,才有了震動心靈的感人之處。
同是馮之老師編導的喜劇小品《博弈》,曾登臺于2012屆省藝術節,講述一位剛從牢獄中釋放的莽漢搶劫銀行的故事,當他端著長槍沖入銀行時,工作人員不給錢,原因是他搶劫得預約、憑資質、走程序、填表格、辦手續等,令人啼笑皆非,諷刺了當下老百姓辦事程序繁瑣累贅的社會現象。搶劫還要走程序辦手續,真是“奇”,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真正是驗證了契訶夫所說的“在獨幕劇立應當寫荒唐事”一語,但在舞臺上看起來卻是那么的順暢,不覺得虛假,原因是作者抓住了社會上辦事程序繁縟的生活本質,達到了藝術真實,令觀眾產生了心里認同。試想一下,如果小品只是如實地寫現實生活辦事程序瑣碎麻煩的事件,雖然也可能偶爾出彩發笑,但這種新奇驚人的效果能否達到呢?很難。
在我們的創作中,有些作品要么完全依賴生活過于寫實,要么一味追求新奇而顯得荒唐。馮之老師的創作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鑒之處,那就是抓住生活的本質,從人物內心世界出發,在事件的可能與不可能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孕育出一樁“奇”事,最終在舞臺上呈現出新奇而又人皆共賞的藝術作品,展現“妙處在于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魅力。(責任編輯蔣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