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
〔摘要〕我國的戲曲藝術可謂歷史悠久,無論從產生年代還是戲曲的種類來說都堪稱世界之最。各個劇種的藝術家經過長時間的演出實踐,創(chuàng)造出一套程式化的舞臺表演規(guī)則,成為我們寶貴的表演藝術形式。雖然唱腔和念白在不同劇種中有所區(qū)別,但是無論哪個劇種對唱、念、做、打的要求是相同的,而“做”和“打”的身段,則是檢驗一個戲曲演員舞臺風貌與戲曲韻味最直觀的標準。
〔關鍵詞〕湘劇醉打山門身段花臉
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各種形體動作即是戲曲身段,是藝術家們深入生活,將生活夸張化,但是又不完全脫離生活創(chuàng)作出的一種舞臺表演形式。比如開關門以及上下樓等虛擬動作,雖然觀眾看不見實際的環(huán)境,而通過演員的身段模擬,觀眾能夠感受到樓梯和門洞的存在。
而為了推動劇情的發(fā)展,戲曲身段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形象感。比如“臺步”,根據人物形象和年紀的不同有多種區(qū)分,其中有分青衣臺步、老旦臺步、老生臺步、武生臺步等等。觀眾根據演員臺步的走法能清楚地了解人物的一些精神狀態(tài),基本情緒等。同時,演員還可以借助服裝的各個部分來塑造人物的喜怒哀樂,比如水袖、翎子、甩發(fā)、大帶等,從興奮到痛苦,從喜悅到激憤,不同的情緒能夠通過身段的表演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戲曲身段表演不僅是演示生活動作,更重要的是將人物情緒、精神狀態(tài)等主觀感受帶給觀眾。戲曲演員不但要在臺下刻苦進行如毯子功、把子功等基本功訓練,還需要仔細鉆研戲文中的人物形象,將劇中的角色感情融入到每一個舞臺動作中,才能使臺下的觀眾對人物狀態(tài),甚至命運變化產生共鳴。不僅如此,對身段的精細講究和歷代提煉也成就了戲曲表演形式上的美感,如山膀、臥魚兒、趟馬,起霸,都充滿了精致的造型感。身段既是表現人物又是帶來高度審美的藝術手法,因此,它在戲曲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當然,假如這些獨具美感的身段表演不出現在演員的舞臺表演上,即使演員唱得再好,充其量被叫做演唱,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無從談起了。接下來筆者以湘劇《醉打山門》為例,闡述傳統劇目與身段功之間的基本關系。
湘劇《醉打山門》是架子花臉戲,這出戲唱、念、做、打四功俱全,但是“做”功尤為重要。這出戲可分為兩場,如戲文題目所點,第一場著意一個“醉”字,第二場著意一個“打”字。
酒保擔酒唱著山歌出場,魯智深望見酒保擔酒上山,他身子稍向前俯,目光炯炯,用手摸著頸喉,就這一簡單的身段造型和眼神,就能使觀眾很快地領會到他的視線是集中在那兩個酒桶上,他的內心是有多么的渴望能喝上這兩桶酒。接著他轉身張開雙手哈哈大笑,即刻將目光收回,眼珠一無所見,使全神都溶入在笑聲里,這一夸張大笑的身段和表情充分描出了魯智深那“見酒忘形”的神態(tài)。
魯智深再三要酒保賣酒與他喝,酒保就是不賣,戲就發(fā)展到“搶酒”,沖突就進入高潮。演員表演“搶酒”一段很是詼諧有趣,而且兩桶酒有不同的喝法。喝第一桶酒,魯智深左手提桶喝酒,右手劃著酒保的腦袋打轉,左轉五圈,右轉五圈,意思是酒保想抓酒桶,魯智深不讓他抓到。喝第二桶酒時,魯智深把酒桶奪到手,身子向酒保一碰,把酒保碰倒在地,右腳踏著酒保的左腳掌上,提桶喝酒。喝到一半,酒保還在喊“不賣,不賣”,魯智深覺得好笑,就用左手舀點酒灑到酒保臉上,然后看看桶,把桶搖一搖,最后一口氣把酒喝完。這一連串富有幽默感、力度感的動作,在酒保爬起來,捧著空桶,無可奈何地一聲“干杯”中結束,這一連貫的身段表演下來就肯定能贏得觀眾的滿堂歡笑。
再喝完兩桶酒后,魯智深有意要給酒保開玩笑,不給酒錢就要離開,酒保沒有收到酒錢,哪里會放魯智深離開,三次拉魯智深回來,這就形成了“三走三拖”一段戲,這三次的表演是要具有層次感的。第一次,魯智深是走著臺步下場,酒保拉他回來,也是走著臺步上場,還是沒有酒醉的;第二次魯智深下場酒保拉回,稍帶一點小醉步,身段稍稍大一點點,這次是代表酒勁慢慢的上來;第三次魯智深下場酒保拉回來,身段要大,要有頭重腳輕的感覺,醉步要明顯,上來做嘔吐身段,這次的表演就是代表完全已經酒醉了。
“三走三拖”表演醉的程度要逐步加深。開始有些醉意,然后有些暈暈沉沉,最后酩酊大醉,但是還要演出心里明白是在捉弄酒保的。這些,都是要運用眼神、臺步、和身段來區(qū)分的。所以說,戲曲身段不僅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造型美,更主要的是人物內在的思想情感也通過演員的身段表演反映出來。
以上就是筆者對湘劇《醉打山門》中身段的詳細解析,希望能夠給其他教師的戲曲教學中提供一定的參考。筆者還根據對戲曲身段教學的經驗,針對在傳統劇目身段教學中出現的重點要點和常見問題進行梳理,總結為以下三點:
1.戲曲身段表演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戲曲身段中體現著中國的太極之美,幾乎無處不在。比如,向右行之前先向左虛晃一下,想前行之前先向后退一步。從演員肢體動作的第一步一直到最后的亮相,“逢上必下”、“欲左先右”的要求,幾乎都是遵循太極圓這一規(guī)律??梢哉f,關于戲曲身段表演的這樣一個抽象而又近似于完美的運動規(guī)律就是太極之圓。
2.協調是身段表演的主要特征。演員在表演過程中,上下身運動的和諧感,就是指身段表演的協調性。協調既可以指演員肢體方向與空間的協調,也可以指各種道具運用的協調,還可以指演員之間配合的協調等等。在教學過程中,一部分學生會出現上下肢不能夠很好的配合的情況,也就是經常出現手與腳的節(jié)奏不能協調統一。觀眾觀看表演時會覺得不舒服,無疑會造成表演的失敗。要想提高良好的協調性就要調整上下肢的配合,在表演過程中注意身體運動方向和角度是否在圓的運行軌道上。只有遵循客觀運動規(guī)律,才能協調人與空間的關系問題,才能為觀眾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美。
3.戲曲身段表演是觀賞性藝術。演員要想通過戲曲身段來表現美,一定要以韻來推動美。韻是指韻味、韻律,它不僅僅是一個演員文化修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的體現,還是個人特性的體現。因為演員們頭腦中知識結構以及對藝術感悟能力的不同,每個演員對音樂、節(jié)奏的理解不同。這樣,演員在戲曲身段表演過程中,對音樂或鑼鼓的襯托所表現的身段也會隨之不同,韻味也不同。
生活中人們本能的肢體表達能力也是身段的一種,是“生活身段”。身段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它能夠貫串人們的藝術和生活。因此也可以說,一個演員在舞臺上運用著藝術身段,塑造人物,走下舞臺時,他的身段仍在繼續(xù)。實際上身段藝術來自生活,是藝術家們將生活中的“身段”進行了提煉加工成完整的表演規(guī)律,形成了今天戲曲舞臺上的身段藝術,因此,藝術源于生活,戲曲身段無疑也源于生活。
總之,戲曲身段表演藝術,是我國戲劇藝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生活特征及表現方法。貫穿于戲曲表演的始終,是戲曲表演藝術獲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時,又是戲曲專業(yè)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譚博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