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虹
〔摘要〕對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的畢業展演的湘劇、花鼓戲專場演出的賞析,討論。對戲曲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議與看法。
〔關鍵詞〕畢業展演湘劇花鼓戲教育
2015年12月26日晚上,我有幸受邀觀看了湖南藝術職業學院2016屆畢業生藝術實踐成果展演之戲劇系戲曲“湘花爛漫”專場演出,有關該院的畢業匯報演出,以前我也曾看過幾次,但都沒有這次觀看的感受深刻?!跋婊€熳”故名思義,“湘”是指湘劇、“花”就是指花鼓戲了,演出以后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湘花”確實“爛漫”了。上半場演出的“古箏重奏《百花引》”“花鼓聯唱”與“花鼓戲《盤夫》”當然是很精彩啦,于花鼓戲我是外行,就請花鼓戲名家去評說吧。我是從亊湘劇藝術的,還是來談談下半場演出的“湘戲楚韻”吧。
“湘戲楚韻”部分共演出了湘劇《剌目》、湘劇《斷橋》、湘劇《盜草》三個片段。其中湘劇《剌目》是湘劇《百花公主》中的最后一揚,而那晚演出又僅是《剌目》一場中的《梅亭月下錯托身》一小段,因為這出戲是我在1982年所作的曲子,所以也聽得格外仔細??磻蚯拔乙苍犑谡n老師顏燕雨老師說過這幾位學生馬嘉玉、曾雅倩和盧美娟的情況,說這幾個學生基礎都不錯,有一定的發展前途??催^以后,正如顏老師所說的,確實基礎很不錯,我從亊湘劇藝術50多年了,為湘劇譜寫的新劇目也有近百出了,像《梅亭月下錯托身》這樣的唱段是比較難唱的了。曲子前后的散板部分曲調起伏較大,散板中的音長音短又最難掌握,唱段中間旳放流部分很大程度又突破了傳統的唱法,因有突破所以演唱時必須融入湘劇風味,這樣才能顯示出湘劇高腔的特色。我看三位學生都演唱得不錯,不但把這個唱段唱出了湘劇高腔的韻味,而且將百花公主那種悔恨交加的心情也表達出來了;湘劇《斷橋》中的《小青兒你慢舉龍泉寶劍》片段無疑又是這出戲中的戲核。其中的“許郎夫”一段湘劇正南路唱腔是已故湘劇藝術大師彭俐儂老師與其父湘劇京胡演奏家彭菊生老師共同創作的湘劇彈腔中旦行唱腔的新板式和新唱段,該唱段不但很長而且曲折多花,并且還要結合戲中的身段、畫面與顧及與許仙、小青兩人的情感交流,應該是一個很難演唱的片段,可是表演者史旻玉及李賽珠、蔡波卻把這段戲演得有聲有色,唱得好,畫面也擺得很漂亮;湘劇《盜草》是一出武戲,那晚表演的“打出手”一段是該戲的高潮。表演白淑貞的演員趙雅杰與四個丟槍的仙童扮演者配合黙契,基本上沒有錯一槍,節奏也很穩,贏得了滿堂喝彩。
整個“湘戲楚韻”的演出不但很成功,而且很有昔日湖南省湘劇院的演出盛況,我一邊看演出,一邊不由得思念起了已故著名湘劇導演董少華先生?!跋鎽虺崱彼莩龅娜齻€片斷除《剌目》一段外,其余的《斷橋》與《盜草》兩戲,均是當年省湘劇院董少華先生所導演的戲。雖然這兩出戲都是學習或者移植的劇目(湘劇傳統戲中也有《斷橋》這個劇目,現在演出的《斷橋》則是根據田漢先生的劇本,吸收京劇的長處后重新排演的),但董少華因是湘劇武丑出身,有著濃厚的湘劇情結和深厚的湘劇功底,可以說完全把這兩出戲湘劇化了。有人說,決定一個劇種的特色主要是看它的唱腔音樂與道白,這固然沒錯,但忽視其表導演藝術也是不對的。田漢先生曾說,湘劇藝術的特點是具有湖南人霸得蠻的辣椒味,而要體現這種辣椒味光靠唱腔音樂是不夠的,其中的表演、動作也占有了很大的程份。省湘劇院乃至省文藝界過去曾流傳著一種“《攔馬》、《斷橋》、《柜中緣》,湘劇一世吃不完(原)”的說法,亊實上這三出小戲過去一直是湖南省湘劇院在長沙或者外出演出時的打炮戲,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并且現在還在繼續發酵,它為湘劇贏得的影響和榮譽是無法估量的。這三出戲都是董少華導演花了若干年時間扏導的,都是經過逐步加工、精益求精才形成的,也是通過導演與演員、音樂工作者的精心合作、互相磋研而產生的。當然,董少華先生一生所導演的戲還遠不止這些,但作為一名導演,對一個劇種有如此大的貢獻就很可以名垂青史了!
湖南省湘劇院在建院后的幾十年里,其所以好戲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曾一度被國務院評為全囯十大劇院之一,除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全體演職員的努力外,是與劇院擁有自已的本土導演諸如黃其道、董少華、黎赳赳、黃天博等分不開的。這些導演的特點是除了他們都掌握了純熟的導演理論與導演技藝之外,熟悉劇種、熱愛劇種,從而對劇種有一種敬畏心理也是他們必備的條件。由此,我想到了現在有些導演排戲,根本不了解這個劇種的特點,也不尊重這個劇種的特點,把劇種搞得非驢非馬;更有甚者,一些導演為了賺錢,甚至把一些編劇、舞美設計、音樂設計,還有燈光、服裝、化妝、道具和舞臺制作等拉合在一起,美其名曰為編創團隊,實則是一些以謀利為主的松散編創班子,我認為這種形式出現在戲曲界是不可取的,因為從經濟上看,一般戲曲院團是請不起這種龐大和要價很高的編創班子的;從藝術上來看,這種班子往往成為了扼殺劇種特色的推手。湘劇高腔《馬陵道》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該戲除劇作者陳健秋先生外(健秋先生雖是話劇編劇,對戲曲特別是湘劇也很熟悉),其他諸如導演、作曲、舞美設計都是本院成員,該戲總共只花了十多萬元。去北京演出時,其說明書也只是一張小小的白紙上印著編創與演職員名單,但這出戲除了獲得了文化部的文華大獎外,還受到了領導、專家與觀眾的一致贊揚。直到2003年在陜西西安舉行的“21世紀中國戲曲論壇”上,不少來自中央與各省的專家還在把湘劇《馬陵道》作為話題在會上談論,可見該戲在全國影響之深廣!如今有些院團創排新戲,投入一百多萬甚致幾百萬,請人寫一首曲子就花上十多萬(相當于《馬陵道》整句戲的錢),還要將劇種弄得丟了特色,不是要令人深思嗎?
現在的湘劇藝術著實說已經出現危機了,我記得建國初湘劇仍地跨湘贛兩省,演出院團仍有幾十個,現在還剩幾個呢?從藝人員也只剩下百分之幾了,特別是演出劇目,隨著大批老藝人的離世,號稱曾有上千個演出劇目的湘劇現在是少之又少了!為什么我看了“湘戲楚韻”以后產生如此多的聯想呢?因為我認為像《斷橋》和《盜草》這樣的湘劇精典劇目終于有人接班了,特別是《盜草》這樣的武戲。董少華導演為了發展湘劇的武戲,曾付出過不少心血,除《攔馬》和《盜草》外,還創排或加工過《水漫金山》、《八仙過?!?、《雁蕩山》、《虹橋贈珠》與《碧波潭》等武戲,也造就了鄧柏峰、姜劍梅、姜豹洪、王伯安、項漢和蔡道安等一批湘劇武戲演員。
近半個世紀的藝術實踐告訴我們,一個成熟的劇種或戲曲院團,必須要有包括編劇、導演、作曲與舞美設計等的創作班子,通過這種既熟悉本劇種又彼此黙契的創作班子與演員、音樂工作者的團結合作,才能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都好,且能久演不衰,而不只是為了一時的評獎或者是評了獎以后就收箱再不上演的所謂藝術精品?,F在有些院團的領導,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一不培養接納編劇,二不培養接納導演,更不說舞美設計了,每到為了應付會演或者藝術節要排演新戲時,就花高價到全國各地去聘請,這樣就出現了往往被一些所謂創作團隊所主宰的局靣。我觀這些現在活躍在臺面上的團隊成員,大部分是“文革”前培養的一些藝術骨干,問題是他們也會漸漸地老去,漸漸地告別舞臺,如果仍然采取不培養不接納的方法,再過一些年,這些人也不在了,又將到哪里去“聘請”呢???
我可能有點杞人憂天了,這些本應是文化主管部門管的亊要你來多嘴多舌干什么?坦率地說,我當然愿意多栽花少栽刺,少說一些讓人不高興的話。不過因為在文藝界從亊了一輩子的湘劇工作,對文藝、對湘劇還有那么一點感情,不想看到黨的湘劇亊業,人民曾經很喜聞樂見的湘劇藝術在我閉上眼睛離開人世之前就大部失傳和衰敗下去。如果說“湘戲楚韻”的演出能讓我們看到一線希望的話,真的是要感謝湖南職業藝術學院的頒導和戲劇系湘劇專業的老師們的辛勤耕耘啦!
(責任編輯蔣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