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漢
〔摘要〕湘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數年來涌現了繁多的優秀湘劇藝術家,也因此將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的藝術性得以提升和發揚。針對現階段湘劇教學情況,本文提出了湘劇傳統劇目資料庫建設的設想。
〔關鍵詞〕湘劇傳統戲資料庫
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素有“省”劇之稱。它生于民間,植根湖湘,經過長期的繁衍,成為湖南地方戲中的一個代表性劇種。湘劇劇目曾多達千余個,從著名劇作家范正明先生所著的《湘劇劇目探微》一書中,湘劇劇目涉及到我國從商代到現代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湘劇是多聲腔劇種,融合了高腔、低牌子、昆曲、亂彈四大聲腔。高腔是聲腔中最主要的一種,它保持了弋陽腔“鑼鼓干唱、不托管弦”、“一唱眾和”的特征,其中以“放流”、“以節擊鼓”的清唱更為出色。湘劇表演有比較完整的行當體制。過去稱謂“九老圖”,尤其“大靠把、大花臉、大腳婆”行當更獨具特色。湘劇傳統劇目中以弘揚倫理道德、倡導和宣教“忠孝節義”的內容居多,也有“豪俠”、“功名”、“佛”、“仙”類不同于“正戲”的民俗風情戲。湘劇又是一個關注現實、貼近生活與時俱進的劇種。在抗戰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后都有整理、改編、新創的優秀劇目,具有關資料統計,湘劇劇目經長期的衰興更迭,仍存有660個劇目,多數為傳統戲。從現存的劇目,我們看到了湘劇的起源、發展、成長,形成了古老湘劇現實主義傳統的地方特色顯著的戲曲表演模式。
一、當前湘劇傳統劇目資料庫建設現狀
湘劇藝術傳承源遠流長,根底深厚,戲班發達。幾百年來,湘劇一直采取“投師學藝”或“藝學家傳”口傳心授師徒相傳的教習方式傳承發展湘劇藝術并形成了較大影響,成為湖湘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有60多年的戲曲辦學歷史,從最早的湘劇小演員訓練班到目前擁有中專、大專、高職的戲曲湘劇表演班,辦學規模擴大很多,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湘劇演員,出了很多有影響的表演藝術家,為湘劇的傳承做出了貢獻。藝校是傳道授業的殿堂,很多湘劇前輩、表演藝術家都在校任教,從羅元德到賀華元、王華運、李鳳池、李霞云、鄭福秋,再到文革后的彭俐儂、吳叔巖、廖建華、姜劍梅、李自然等藝術家,他們不計名利、辛勤耕耘。藝術職院成立后又有左大玢、王永光、陳愛珠、唐伯虎、彭漢興等也來校傳道授藝,湘劇藝術家不但傳授各自的拿手好戲,還多次在舞臺上展示經典劇目和藝術風采、講述演戲體會,精彩的技藝至今留在我們的腦海中。文革前,賀華元老師示范演出的《薛剛反唐》、《父子會》、《三打嚴嵩》等戲,把湘劇花臉“叫、跳、笑”的獨特風格表演得淋漓盡致;王華運老師在60多歲時演出《三討戰蕩》周瑜戰敗下腰吐血的絕活讓我們震驚;還有鳳池老師的《打雁回窯》、《表功》、莊華厚老師的《醉寫赫蠻》等戲演來都是有聲有色,把湘劇藝術唱做重情、從人物出發、有湖南地方的“辣椒味”的藝術特色表現得恰到好處。
湘劇表演藝術都融匯在各行當的代表性劇目中,湘劇的傳承方式仍屬于師徒相傳性質,這種方式使湘劇藝術的特色、劇目得以傳承,但也帶來局限,隨著老藝人的離世,精彩的技藝也隨著演員的消失而絕跡,傳承出現了危機。文革中痛失了一批正值壯年的徐韶清、楊福鵬、余福興等藝術家,2014年省湘劇院又相繼離世了劉春泉、董武炎、廖建華,這些藝術家剛剛得到非遺的保護,資料還未全面收集就成為永久之痛,這是湘劇藝術的巨大損失。湘劇目前的現狀令人擔憂,舞臺上只有幾十出戲能演,很多優秀的湘劇代表劇目都難覓蹤跡,具有660多個劇目的湘劇有的只能看到劇本文學。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湘劇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傳承保護,然而湘劇的第一代傳承人也都是年近古稀,舞臺展示力不從心。湘劇藝術的表演特色都體現在各行當的代表性劇目中,沒有人就沒有戲,挽救保護湘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是當務之急,建立湘劇劇目音像資料更是迫在眉睫。
二、湘劇傳統劇目資料庫建設的幾點建議和措施。
1.挖掘整理行當優秀劇目
湘劇歷史悠久,行當齊全,自成體系。聲腔表演藝術獨特,高腔戲高亢粗獷,程式動作古樸,彈腔流暢抒情,表演細膩,生活氣息濃厚。湘劇行當分工不同(高腔是按九行“三生、三旦、三凈”分行,彈腔是按江湖十二色分行),各行都有拿手好戲,行當因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在唱腔、表演、做派上有所側重,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湘劇行當中尤重生、凈戲,這與湘劇是地方大劇種的劇目選題重“功名、氣節”的戲有關,戲出色,出的名角也多。湘劇靠把老生位居首行極具特色,頭靠以功架見長,講份位,沉穩威嚴;二靠重武技,身姿靈活敏捷,二者都重唱,代表戲有:《水淹七軍》中關羽、《定軍山》中的黃忠、《空城計》中的孔明、《表功》中的秦瓊、《醉寫》中的李太白等戲。靠把老生的主要演技和獨特風格包括了“靠、唱、醉、死”四大類戲。湘劇小生是湘劇“三生”中的之一,就其表演做派來分,有窮、文、富、武四大戲,代表戲如《潑粥》的呂蒙正、《玉簪記》中的潘必正、《琵琶記》的蔡伯喈、《攔江》的趙云、《三才陣》的呂布、《寫狀》的趙寵、《翠屏山》的石秀。湘劇娃娃生不在小生戲之列,屬于小生行當里專門的角色,這類戲湘劇中有稱為“少岳爺”的戲,如《九龍收興》的岳云、《打獵回書》的劉承佑等。
湘劇旦角角色分類在表演藝術方面,具有豐富的傳統經驗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前輩藝人塑造了各種類型、生動鮮明的舞臺藝術形象,如《祭夫》、《祭江》、《祭塔》中的王金愛、孫尚香、白素貞,《打圍》、《打店》、《打網》中的穆桂英、孫二娘、周玉姐,《罵雞》、《罵灶》、《罵菜》中的奚玉珍、李三春、韓大嫂等戲,在表演藝術上不但有優美細膩的表演程式,而且對人物性格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刻畫,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湘劇的“三旦”具體指:
1正旦,分青衣、閨門兩類,重唱工和臉戲,大多是貞婦、烈女,青衣舉止穩重,吃苦耐勞,如《琵琶記》的趙五娘、《三官堂》中秦香蓮。閨門旦,名門閨秀,舉止端莊賢淑,性情溫柔,如《拜月記》中的王瑞蘭、《落園》中的陳杏元。2做工旦,細分為花衣、大腳婆、褙搭子。花衣戲小家碧玉類,舉止文雅風流,多用指法、眼神來傳情表意,啞劇戲較多,如《烤火落店》中的尹碧蓮、《拾玉鐲》中的孫玉姣。大腳婆戲是湘劇獨有的做派,念白較多,念白要求清晰流利,重剛口,多表現勞動婦女,性格潑辣,舉止粗獷,如《背娃進府》中的表嫂、《殺舟》中的龔媒婆,做工細膩、地方特色濃郁。褙搭子戲,多屬官家的使女丫環,舉止天真,性情活潑聰明,如《桃花裝瘋》中的桃花、《撥火棍》中楊排風。3硚旦,也分長靠戲、短打戲、竹布衣戲,從人物的服飾裝扮可以看出人物類別,長靠戲,扎靠跨馬,熱情奔放,如《天門陣》中穆桂英、《湘江會》中鐘無鹽等,短打戲多扮演江湖綠林好漢后代,豪爽敏健,如《打店》中孫二娘、《雙賣武》中段三秀。竹布衣戲大多是魚蘭包頭的勞動婦女,如《鳳陽花鼓》中的蔡妻、《艄子打網》中張妻等。另外老旦戲的劇目也很多,因貧富之分則重做重唱。如《王婆罵雞》中王媽媽、《賣母為奴》中的孫氏林。搖旦戲人物性格有狠毒、有善良,舉止粗魯俗氣,如《游園比武》中黑姐姐、《漁舟配》中周漁婆等。
湘劇花臉又分行大花臉、二花臉、紫臉。大花臉表演上重架勢,腳步沉重,善于刻畫人物性格,表演上擅長“喊、叫、跳”,唱念頓挫有力,眼珠急速旋轉,面部肌肉掣動,一出場就“襲”人。如《造白袍》的張飛、《祭風臺》的曹操等。二花臉多表現爽快勇猛,忠義機趣的角色。如《七郎打擂》的楊七郎、《摸魚鬧江》的李逵,以功夫見長。紫臉特重唱功,聲音高亢宏亮,紫臉唱腔的“蓋調”是湘劇花臉獨具特色演技,如《二進宮》的徐延昭、《盤貂》的關羽等。湘劇“三生、三花、三旦”的戲特別多,對于這些優秀的傳統劇目,我們需要好好繼承,把湘劇的藝術特色保持下去,對于失傳的各行當代表劇目,更要搶救性的傳承。
2.收集整理音像、圖片資料
湘劇在資料收集方面,規模比較集中的有兩次,1976年由中央電視臺在九所集中錄制了一批傳統劇目《拜月記》、《生死牌》、《百花記》、《追魚記》、《打鼓罵曹》、《打機投水》、《雙下山》、《描容上京》等大小戲幾十出,都是由湘劇院的著名演員,如劉春泉、董武炎、彭俐儂、吳叔巖、廖建華、姜劍梅、左大玢擔綱主演,為湘劇留下了寶貴資料。第二次是在八十年代初,為搶救湘劇傳統,由省文化廳省藝研所舉辦的湘劇老藝人教學演出,共有76名老藝人參加了為期45天的排演活動,通過41個劇目的精心排練,演出了32個劇目,對外進行了23場公演,還有6場內部演出,錄制了29個劇目片斷展現了湘劇老藝人精湛高超的技藝和湘劇鮮明獨特的風格。劇目有《水淹七軍》、《九龍收興》、《借箭》、《背娃進府》、《潑粥》、《造白袍》、《裝瘋跳鍋》、《斬黃袍》等等,現在這些老藝人多已去世,因為有了影像資料的保存,使我們仍能直觀、形象的學習傳承。兩次錄相的時間都不長,劇目也只有幾十個,所以對湘劇傳統劇目的整理,對傳承人資料影像的收集就顯得非常重要。代表人物有左大玢、李自然、陳愛珠、王永光、曹汝龍、曾金貴、唐伯華等。他們無論是在傳統戲或是新創劇目上都有出色的表演,造詣很深。另外,有的老藝術家因為本人離世,需要找到他的傳人進行音配像或重新錄像,代表人物:王華運、吳叔巖、余福星、楊福鵬、彭福娥等等。他們在唱腔、表演、做派上都有精彩技藝、當然各行當都還有不少當家戲當家人,需逐步系統的挖掘傳承這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3.進行研究和管理
湘劇作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對湘劇藝術的研究一直在進行,特別是在音樂、劇本、人物傳記等方面都出過很多著作,但在表演藝術上投入相對不足,隨著老藝人離世,湘劇表演藝術面臨危機。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作,需院團合作,開展傳承教學研討工作,需要政府的財力支持。藝術職院戲劇系作為傳承基地更應在繼承傳統、傳播湘劇知識藝術文化價值等方面與傳承人、藝術研究人員共同探討。在保護、傳承、發展湘劇的工作中擔起責任。
具體如下:
1收集、撰寫學術論文、編寫成集、定期進行資料補充,做成電子稿保存。
2錄制傳承人的教學全過程,所教劇目錄相成碟進行保存。
3出版湘劇劇目折子戲精選(包括劇本、音樂、舞臺調度、人物裝扮、人物性格、藝術特色、演出情況、代表演員)。
4資料由專人保管。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