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飛


摘 要:本文從繼承發展的角度,在重溫“三段式”教學模式內涵的基礎上,賦予了發展新意的知、行,并重申了對課的原理、規律、結構遵循的嚴謹性,創生、適應新需求、新理念、新模式、新內容、新方法的擔當性與產生性,逐層面、多微點地進行剖析、歸納、生法、呈例,讓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模式有了強力支撐與清晰圖像,旨在為提升質量而鑄就根基。
關鍵詞:三段式;內涵;繼承;創新;準備部分;常規;熱身;鋪墊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4-0013-03
“三段式”體育教學模式(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從20世紀中后葉一直延續至今,雖然在新一輪的體育教學改革中受到了沖擊和挑戰,各種“新說、新為”,有的做法偏題、面目全非,有的是改頭換面、換形不換神,經不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更無法代替三段式教學模式的主導地位。這是因為三段式教學模式內在呈現的是一個環環緊扣、層層遞進、融會貫通的課堂教學程序系統;是一個圍繞著人體生物、生理活動規律、課堂教學規律、學科性質、特點、功能,用師生互動、生生聯動的對接與傳遞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整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準備部分要為基本部分做好充分鋪墊;基本部分要順理順勢的承接準備部分的鋪墊,有效實施基本教材的教法、學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提升亮點,以身體練習、體驗認知、學習技術、領悟方法、掌握技能、提高運用、增強體能的完整過程為載體,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結束部分的放松內容、方法要和基本部分有密切的聯系,如有針對性的多安排一些對本次課身體負荷較大部位的拉伸放松,并選擇舒緩的、易使中樞神經處于抑制狀態的、促進心率逐漸恢復到平常狀態的音樂等作輔助,最終達到以教對、學會運動技能為核心,使認知、技能、情感一體化目標達成的最大化。
由此不難看出體育課教學不論怎樣的變革,怎樣的翻新,其結構的本質屬性是不變的,這種在“動”的狀態下的課堂教學,在“動”中賦予的程序、規律與人體機能運作的規律是不會改變的。體育課從常規到熱身,到高級學練狀態,再到拉伸放松結束的程序是不能顛倒的,也是無他路可行的。再者它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模式,并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是因為它是與近百年學校體育、體育課程、體育學習(課)及社會的發展進步相伴而生的,又在歷史、社會、教育發展的長河“吹盡黃沙始到金”。課堂教學規律、原理具有不可替代性,雖然社會在不斷進步、教育在不斷發展,但我們不應該盲目地“創造”新模式,能把成熟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入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做深、做精、做實,讓老模式發揮新作用,也不失為一種創新。
本文將著重探討三段式教學的第一部分——準備部分,為更好地明晰與探究準備部分的層次、內容,深悟其功能、價值,合理選用方式、方法,筆者將其劃分為四個層面,若干項小內容,希望能逐層厘清其功能與方法取向。
一、課堂常規
1.重視黃金2分鐘
課的開始,體育委員要整隊、報告人數,教師示意體育委員歸隊,課開始,大約用時2分鐘。這個2分鐘有人認為只是個形式,可以淡化甚至取消,筆者卻認為,這是一堂課的“黃金2分鐘”,是定基調、入角色的關鍵2分鐘。我們的學生讓人擔憂的身體健康狀況,首先體現在精神面貌上:萎靡不振、站坐不端、走跑不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這些現象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思考,但是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我覺得作為育體育人的體育課堂教學常規有著天然的優勢。相比較來說,在校園中,規范學生禮儀、姿態、行為的形式有三種:一是體育課的常規行為,二是學校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三是學生的軍訓。體育課堂常規的集合、稍息、立正、四面轉身,短促洪亮的口令,轉頭還原姿勢的報數過程,就是一個正己(包括教師本人)、規范、正人的育人過程,也是上課的集結號。我們的體育課就應該像學生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學生要像軍人一樣,只有兩種狀態:一是打仗,二是準備打仗。體育課上嚴肅、規范的開門紅,能很快把學生帶入到接下來的教學內容中,使師生雙方在短時間內心意一致、進入角色。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首先要注重儀表、端正態度、規范口令、動作到位,并且有感染力、威嚴度、親和力。我們的體育同仁要帶著對國家民族負責、擔當的精神,正視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回歸對課堂常規的功能認知,先正己再樹人,從口令、動作、稍息、立正、報數、隊列、要領、規范等一點一令一招一式做起,以己服人、育人,并作為自我業務素質提升的第一步,讓學生從心底仰慕你這個人,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帶動課堂常規2分鐘質量的提升。這黃金2分鐘是一個風向標,不僅能判斷出體育課堂常規的質量,而且從開課后2分鐘教師的水平、學生的行為,甚至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判斷出一所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如何。教育學家們常說的“教師是什么樣的人比他教什么更為重要”,也是這個意思。在這里也建議各級各類的基本功大賽、評優課、公開課、研討課、常態課的組織者們、專家團隊、學校領導、業務部門都要協力聯手抓好此事,這件利國家、民族、事業、學科、學生、自我的事情,要做成正事、好事、大事。
2.對報數的關注
有的教師把報告人數只當作程序,缺席者、遲到者不知其處、不問原因,以至于出現了學生出了意外,教師仍在上課,還不知情的尷尬局面,致使學校、學生、教師本人都受到不應有的損失、教訓。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場地不整,沒有圍墻,溝、河相伴,校外秩序不好等狀況,請同仁們務必要引起重視。
3.宣布本課內容和要求
要做到聲音洪亮、簡明扼要、字字入耳、句句入心、生動形象,讓學生愛聽、深思、有得,知道這次課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有關要求是什么,要怎樣,不要怎樣,特別要注意學生是否攜帶了有安全隱患的物品,并作出妥善處理。
4.合理安排見習生和不適宜上體育課的病、殘學生
還記得30年前的課堂上我曾收到一個殘疾學生的小紙條:“老師,一到上體育課時我就煎熬,在教室里感到孤單,到操場上遭人白眼,像個多余的人,我該怎么辦?”小紙條給了我很大震撼,原來這類的學生雖然少,卻特別需要也應該受到我們特別的關注。此后我特別注意課堂上的這類特殊的學生,讓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或為體育課承擔些服務工作,如:幫助考勤、記錄課堂表現、計時、登錄成績、評價師生活動、替同學鼓勁、加油,甚至是看管衣物等,讓見習生、病殘學生也有事可做,不孤獨,感到體育課也有我的一席之地,體育課的群體中也有我,也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關愛,從而促使其樹立了身殘志不殘,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觀。同時也提高了體育教師的責任感、親和力和威望,體育的課堂上“一個都不能少”,學生也都沐浴了博愛、平等、互助、向上的陽光雨露,催生出了上一堂好課所需的和諧的正能量。
二、高效熱身
1.設置情景的跑
充分利用場地、器材、標志等設置情景,進行曲線、直線、圖形化的慢跑熱身,適宜的游戲等,這就比通常圍繞操場或籃球場跑優越得多,試想同樣跑400~600米,直線跑與曲線跑、圖形化跑的功能與價值不在一個層面上,且趣味性強,效果好,也不費事,但在許多常態課上卻看不到,這是很值得關注的。
2.多層方法熱身
如在跑動中采取從排尾的學生開始繞前一名學生(相當于繞桿跑)的蛇形趕超領跑,也可采用圖案跑、開合跑,同時要注意跑中各種步法的交替,前后踢腿跑、小步跑、高抬腿跑、車輪跑、交叉腿跑、側滑步跑、行進間各種方法的跳踢腿練習,也可把弓步走、競走等結合起來做;小學低年級學生也可模仿各種動物的跑跳及學習生活中的動作姿態,跑時還可以集體、個人輪換喊口令、呼口號等,宣泄出由于學習等各種壓力在胸中形成的積悶、焦慮,起到調節身心、振奮精神的作用,加一些適合的動靜中的徒手操、持器械的操,并做適當的柔韌性練習等,還可以事先培訓好體育委員、小骨干、小組長輪流帶做、帶跑等,杜絕每次課準備部分千篇一律的現象發生,做到多層多樣的準備部分都向基本部分的必須必然功能的最大化匯集。
3.關注活動的“理”性
跑的長度、強度、總量、熱身的程度要和季節、天氣、溫度、一日課次的安排緊密聯系。在這里也要糾正“溫度高些易出汗,替代熱身”的偏見,其實由于季節原因溫度高些的出汗,是溫度所致,于人體的內臟系統、關節活動、肌肉、神經系統等進入運動狀態的需求是兩碼事。另外準備量過小達不到熱身的目的,過大則后繼乏力,影響基本部分內容的學習。不同時間的體育課,準備活動也應不同,如上午第四節課,學生已經餓了,下午第二或三節課后要課外活動等,準備活動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而有所區分。
三、內容、方法鋪墊
1.理念引領
第一、二個層面的常規與高效的熱身是回答為什么與怎樣做準備部分的問題,并凸顯出其功能、價值,那么第三個層面的內容、方法、鋪墊是解決為誰做、怎樣做準備部分的問題。有經驗的體育老師看一下準備活動的內容就能八九不離十地判斷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就是因為準備部分的內容一定要和本課的基本部分直接對應,做堅實的鋪墊。切實杜絕目前許多課的準備部分與接下來的基本部分風馬牛不相及的現象。
2.如何對應鋪墊
以下以案例具體說明。案例一:水平一,二年級立定跳遠教學,授課教師專項輔助練習安排如下:第一,說兒歌模仿小兔跳、袋鼠跳、青蛙跳進行原地起踵、蹬地、向前上方擺臂、屈膝半蹲、屈膝下蹲練習;第二,游戲:“高人、矮人、向上跳”。通過小動物跳躍模仿練習和游戲高人、矮人、向上跳將立定跳遠屈膝蹬地、擺臂技術分解與組合,這就充分利用了兒童的記憶力、直觀力高于理解力的發育規律,為基本部分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案例二:水平二,三年級站立式起跑教學,授課教師專項輔助練習安排如下:第一,行進間小步跑、半高抬腿跑、連續弓步走、轉體擴胸走等;第二,游戲:“看誰反應快”,方法:兩腿前后、左右開立,原地擺臂練習,聽信號快速反應左手摸右膝蓋(右手摸左膝蓋);第三,游戲:“你來說,我來做”。方法:學生左手臂貼紅色笑臉、左腿貼黃色笑臉,教師說紅色前、黃色后,學生回應教師你來說,我來做,紅色前、黃色后,模仿站立式起跑姿勢。通過游戲,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解決了學生站立式起跑時容易出現同手同腳及重心太高且不適當前移等的錯誤問題。
案例三:水平四,八年級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授課教師專項輔助練習安排如下:第一,行進間直臂繞環走、行進間弓步轉體、身體波浪、雙人壓肩、雙人背弓、雙人背腰、雙人傳接球徒手操練習;第二,指撥球、球繞腰、球繞膝等熟悉球性練習;第三,坐立、跪立、站立(左右開立、前后開立)進行雙手頭上傳遞實心球比快游戲。專項徒手操模仿練習充分活動了肩帶、腰背、手腕、手指等關節,游戲安排針對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熟悉球性,身體各局部分別發力練習,從而自然過渡到自下而上用力順序全過程的鋪墊。
案例四:水平四,七年級山羊分腿騰越,授課教師專項輔助練習安排如下:第一,行進中交叉步、前踢腿、后踢腿變換練習;第二,壓肩、壓腿、拉肩、拉背、側拉肩送髖徒手操練習;第三,直臂支撐橫叉、分腿俯撐直臂頂肩推手擊掌、山羊分腿騰越模仿和挺身跳練習。這種“拆散”、預練,為支撐跳躍基本部分完整的“組裝”作了清晰高效的鋪墊。
案例五:水平五,高二年級羽毛球正手殺球,授課教師專項輔助練習安排如下:第一,播放音樂進行肩、臂、腕繞“8”字等徒手操練習;第二,集體練習身體后仰,手臂后引爆發收縮的鞭打動作;第三,個人、兩人結合互賞互糾的鞭打練習,并采用徒手與持拍相結合的方法等,針對性的為基本部分教學必須的要素作了較好鋪墊。
3.游戲的針對性、安全性
游戲的名稱反映規則,規則決定方法,方法決定效果。游戲的命名也要考慮與基本部分內容的對接,其規則、方法、效果均應為基本部分服務,有明確的、明顯的基本部分特征。如排球課用排球做喊號接球的游戲、足球課以小組圍成圓做“搶斷球”的游戲等。課的準備部分還常選配節奏性強、激昂振奮的音樂,讓學生帶著調節好的情緒和技術鋪墊自然過渡到基本部分。同時還要糾正一些誤點,一是一開始不做任何熱身準備的強度大的對抗性強的游戲;二是與本課基本部分毫無瓜葛的游戲;三是難度較大的游戲;四是與學生年齡段相悖的游戲;五是沒有嚴格組織、缺失規則、淡化誠信的游戲。
四、案例賞識與分析
2.分析
(1)縱看梯度。一是高效的課堂常規;二是情景化的慢跑熱身;三是穿插適當的針對性強的徒手操或適時、適合的游戲;四是專項性輔助練習作有力的鋪墊??芍^層層合理遞進、遞增,有律可循,求需得體,實效鮮明。
(2)橫看對接。內容設置,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組織形式,運動負荷,逐一成模,既科學又無縫對接,杜絕了教、學、組織形式、運動負荷多張皮的現象,操作性、銜接性相得益彰。
(3)細看亮點。層層遞進都有程度與學理要求,師生、生生互動,教師主導到位、學生主體充分,由淺入深的層層對接,組織形式的設置與運動負荷的安排,讓人預感到本課已成功在握。對于面廣量大的兼職教師,廣大農村或欠發達地區,體育課的準備部分如能如此,可謂讓人寬心了。
由于體育學科特別是基層教學長期存在教學科研相對薄弱的狀況,加之課改背景下,部分教師對課改目標、內涵的理解有失偏頗,課改并非全盤否定,也不需要事事創新,“改”的目的和標準是見實效、出真知,我們一線教師還是要在自己的課堂這“一畝三分地”上多下功夫。所以在這里我又將三段式教學模式老話重提,針對有的教師平時的教學重基本部分,輕準備與結束部分的現實;有的教師雖然重視準備部分,但仍存在著知之不深、用之不準的現狀,特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與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