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點在于農村和農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平困問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任然有7000萬的貧困人口,而且都分布在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一個關鍵階段,而其瓶頸問題出現在“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年年提,惠農政策也年年有,然十多年過去了,從現實狀況上看,生活在社會的最底端依然是農民。由此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都在農村,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途徑就在于農民素質的提高。進行新農村系統工程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農村走向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提高農民素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其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的新農村建設以及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效果,要卓有成效地推進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就必須高度關注農民的素質問題。
【關鍵字】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民素質
一、導致廣大農民素質不高的原因分析
1.人口空心化導致文化空心化。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近八億的農村人口,農村穩則社會穩,然而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出現了農村人口空心化的現象,而農村人口空心化的現象又引發了一系列連鎖效應,而其中之一便是農村文化的空心化。對于廣大農村而言,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所帶來的明顯變化就是人口的大量流動,許多行政村,特別是處于邊遠山區的貧窮村落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要么留下一屋子的“老弱病殘”,要么“人走屋空”。由于眾多青壯年的外出務工,導致農村文化主體也隨之缺位,農村文化趨向解體,一村子的老人、兒童和婦女,能相互扶持維持基本溫飽已經是最好的生活狀態了,根本無暇顧及文化的發展、素質的提高,更沒有文化消費的需求,這種導向很容易導致社會的物欲橫流和金錢崇拜,而社會道德和精神文化卻日益喪失。
2.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上文在研究農村人口空心化及其導致的文化空心化問題時有提到因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而務工的農民一般不能把子女帶在身邊,他們本身工作不穩定,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是橫亙在農民工及其子女面前的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留守兒童多由老人照顧,造成父母監護、管理和教育角色的缺失,這對孩子的全面身心健康成長形成不良后果,“隔代教育”和過度溺愛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多數教育家認為,教育對提高人口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具有當前效應,更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父母外出的家庭環境里,農村兒童的成長會受到很多不利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是未來國家的主要人口之一,他們的教育情況不僅關乎到農村地區的人口素質與關乎到未來整個國家的人口素質及國家的文明程度,進一步關乎到國家未來的發展。
3.健康的娛樂設施缺乏。由于我國是正在崛起的農業大國,農民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還很低,對健康的文娛生活缺乏認識和追求,但農民的理想、愿望、情感、價值、意志、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孕育在普通的文娛生活之中。而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日益增長的娛樂需要與農村公共娛樂場地及設備嚴重不足的矛盾卻日益嚴重,城市里有面向兒童的游樂場所,面向老人的老年人活動室,面向廣大婦女的廣場舞活動場地及設備以及面向大眾的圖書館、公園等等,而在廣大農村地區這些娛樂基礎設施都是缺乏、不健全或者根本沒有的,再加上傳統鄉土文化的瓦解,低俗文化泛濫,農村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充滿本土氣息的文化也在消失殆盡,農村里基本上沒有正常的、健康的娛樂項目可言。農民本性質樸,農忙時,勤勤懇懇,一心放在田地上,而農閑時,由于缺乏健康的娛樂場所及設施,除了聚集打牌、在家看電視以及上網打發時間,基本上沒有其他娛樂活動,這就導致了在農村地區不良風氣盛行,打牌賭博成常事,并未徹底杜絕的封建迷信行為也時有發生,農民的素質在這個惡性循環里越發低下。
4.缺乏宣傳和正確的引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雖然取得了飛速發展也帶來了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隨著城市文化的傳入和農村原有古老文化的逐漸衰退,農村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更趨多樣和復雜的局面,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一直以來都是薄弱環節,農民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面臨諸多新的困難與挑戰。首先,廣大基層黨組織、政府在實際工作中過度強調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工作,更別提思想文化的宣傳工作了。其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也存在較大缺口,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緩慢,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懸殊,地域廣大的農村公共文化機構運轉較為困難,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未被充分利用起來,有線廣播電視、農民學校、村級室內外活動場所、農家書屋、廣場文化活動真正開展活動的不多。再次,在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下,特色農村本土文化逐漸瓦解,以前為廣大農民所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民間戲曲、民間技藝以及民間工藝等傳統優秀文化活動逐漸衰落。
二、解決農民素質不高問題的具體措施
1.人口的流動直接造成了農村人口的空心化問題,而農村人口的空心化又引起了文化的空心化,因此化解此問題最主要的還是人的問題,必須依靠農村自身的發展來解決。農村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是預期收入差異的存在,因此縮小本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成為吸引勞動力回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的發展鄉鎮企業、第三產業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其次,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人口的內部轉移。最后,農民工回鄉創業是解決空心化村問題的重要途徑,地方政府應提供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
2.針對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努力抓好基礎教育,尤其是努力抓好農村基礎教育是提高全國民素質的重要保證。所以,盡快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各方面的教育問題迫在眉睫,必須盡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雖然教育是一個長期投入,費錢費時間,但它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方法。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政策是值得肯定的,這給農民減輕了很大一筆負擔,但是,學校教育不能完完全全取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隔代教育的矛盾主要是因為農村青年人口的外流,能解決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留守兒童問題也能相應的得到解決。
3.宣傳這一塊在農村是十分薄弱的環節,首先一些基層干部思想觀念落后,并不重視,這就需要廣大基層干部轉變錯誤的觀念,并把思想文化宣傳拉入政績考核,引起基層干部的重視;其次由于不夠重視,資金投入也嚴重不足,宣傳渠道陳舊,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應合理利用當地的公共頻道、廣播、電影下鄉,宣傳欄、會議等進行貼近農民實實在在生活的宣傳。最后,筆者建議各村村干部要積極學習各項于三農有關的政策,與時俱進,鄉鎮干部也要多下鄉,多實踐,走在最前沿,了解農民疾苦,多和農民交流,實行面對面的宣傳。
4.村級干部是農村群體中的一員,處在提高農民素質的第一線,村干部在提高農民素質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村干部素質。首先,要做好村干部的培養、選拔和任用工作;其次,要加強對村干部的培訓,村干部要積極接受再教育,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學習黨和國家的政策、決議、文件,貫徹黨的會議精神,學習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再次,村干部要自覺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經受考驗,使自己不斷成熟;最后,有目的組織村干部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學習先進地區的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然后因地制宜的帶村致富。
【參考文獻】
[1]王連和.提高村干部素質勇作帶頭致富領頭雁[J].吉林農業.2015(16)
[2]程波,耿達.城鎮化加速期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空心化、格式化與動力機制——來至27個省(市、區)147個行政村的調查[J].科技與社會.2014,77-88
[3]方天亮.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6(04)
[4]董青青.我國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社會科學.2012
[5]王明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人文價值及其實現途徑[J].體育與科學.2010(4)
[6]陸琴文.農村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分析——以云南省昭通市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