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露 楊棟
斯大林絕對是政治強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強調軍事立國。
之后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延續了斯大林的政策,蘇聯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事經濟體”。
二戰后,蘇聯越來越像一部機器,所有制度、官僚甚至人民都在為一個目標奮斗——領袖的目標。
這個目標,不是也不可能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是“領袖日益增長的軍事需要”。
在國土面積世界第一的國度,把國民的一切都用來制造軍工、制造GDP,焉能不強?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本是蘇聯經濟建設的絕好時機,這段時間美國開始以中國為最大的假想敵。即使是這個時候,蘇聯仍舊在大搞軍工,尼克松訪華的時候,偌大一個蘇聯只有5%~6%的產值是日用消費品,這就是所謂的“高積累,低福利”。
誰在積累?又是誰的福利呢?
蘇聯經濟模式顯然存在破綻。美國有中央情報局(CIA)、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還有一堆世界頂級經濟學大師,對蘇聯的軟肋看得很清楚。
于是,1983年3月23日,美國總統里根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啟動“戰略防御計劃”,即“星球大戰”,為此,里根總統公開游說國會撥款。
“星球大戰”只是一個形象的描述,簡單點說,就是美國準備建立太空防御體系,用激光、電磁炮、粒子束在導彈飛行過程中摧毀任何飛向本土和盟國的核彈頭。
這樣,蘇聯的核威懾就不存在了。
1984年6月10日,美國南太平洋海軍發射了一枚截擊導彈,在160多千米的高空成功地擊中了從加利福尼亞州空軍基地發出的另一枚洲際導彈。借用當時的形象比喻,這是“用一顆子彈擊中另一顆子彈”。
當天,美國各大報頭版頭條競相刊登了這條消息(請注意,這點很重要)。根據這個實驗成果,“星球大戰”計劃是可行的。于是,1985年里根總統向國會申請批準撥款1萬億美元,計劃在2015年前后建成美國太空堡壘。
對蘇聯來講,節衣縮食才勉強跟上美國的核武實力。美國要是真能擊中導彈頭,蘇聯人民這么多年的褲腰帶豈不是白勒了?
為對付美國,蘇聯肯定加大了航空研究投入,雖然我沒有找到蘇聯究竟花了多少錢的數據,但找到了以下數據:
1986年,蘇聯全年共發射91枚火箭,當年,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墜毀,全年只發射6枚火箭;
1987年,蘇聯成功研發“能量”號火箭,有效載荷是美國空間運輸器的5倍;
1988年,蘇聯的一位軍事高官成為叛逃者,他在美國憂心忡忡地表示“蘇聯星戰計劃從未間斷過,我敢肯定將來也不會間斷”;
……

會間斷嗎?不會間斷嗎?
整個80年代美國人也很忙,只不過不只是“星球大戰”。美國人在做兩件事,第一件是搞掉了蘇聯的石油美元。
“星球大戰”啟動的第一年,美國與沙特阿拉伯的關系那是相當不錯的。當年夏季,沙特阿拉伯原油從日產不足200萬桶猛增到600萬桶,秋季則攀升到900萬桶。
地球人都知道的一個經濟學原理就是:供給增多,價格會下降。1986年,世界原油價格半年內從30美元/桶下跌至12美元/桶。僅此一項,蘇聯就損失了100億美元,占蘇聯美元儲備的50%;同時,中東產油國也開始窮得要死,蘇聯的軍火銷售利潤又下降20億美元。 從此,蘇聯人民的褲腰帶只能勒得更緊了。
第二件事,才是忽悠“星球大戰”。看好了,這里沒說美國在部署“星球大戰”,美國人所干的,只是忽悠。
今天,“星球大戰”的很多文件在美國已經過了保密期。通過這些文件我們才知道,這個計劃的唯一目的就是誘使蘇聯加速軍備投入,最終拖垮社會主義老大哥的經濟。就連1983年那份關鍵的“子彈碰子彈”實驗也是假的,美國人在兩顆導彈上都裝了追蹤裝置。所以,才在媒體上造足了聲勢,否則,這么高端的軍事機密,就算美國新聞再自由,中情局和FBI大概也不會吃素。
1983~1993年,“星球大戰”10年,美國國會批準的撥款都沒超過350億美元,從來就沒見里根所謂的1萬億美元。
(摘自《世界是部金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