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來自基層柳琴劇團的調查研究
——以睢寧柳琴劇團為例
■趙輝
柳琴戲作為擁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民間戲曲藝術形式,自申遺成功以來相關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然而,從事柳琴戲創作與表演工作的劇團卻遲滯不前甚至奄奄一息。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相關團體的生存狀況,理智地尋找問題根源,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和方法助其脫離困境。本文運用了田野調查法、文獻調查和訪談法,對睢寧柳琴劇團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基層文藝團體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對發現的問題加以總結和思考,力求為徘徊在同樣困境的戲劇團體擺脫現狀貢獻綿薄之力。
睢寧縣位于江蘇省北部,享有重鎮徐州東南門戶之稱。睢寧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悠久的歷史哺育了睢寧獨特的文化內涵,睢寧柳琴戲更是其中的瑰寶。睢寧縣柳琴劇團前身為古邳區柳琴劇團,在劇團成立之前,作為一個經濟極欠發達的普通縣城,睢寧人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是極為匱乏的。而柳琴戲作為一種深受睢寧人民喜愛的戲曲形式,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和親和力積攢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無論是街邊廣場、廟會劇院,亦或是紅白喜事,都可以聽到它熟悉的腔調。魯南地區更是有著名為“四大香”的順口溜:“綠豆米飯羊肉湯,旱煙鍋子拉魂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柳琴戲作為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形式,已經成為人民大眾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6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狂潮暗流不斷翻騰,茁壯成長中的睢寧縣柳琴劇團作為傳統文化宣傳的排頭兵成為眾矢之的。先是接到上級通知,停演全部傳統戲,全力創作演出現代戲。爾后的1973年8月,睢寧縣柳琴劇團更是被縣政府撤銷,更名為睢寧縣紅光梆子劇團,從此柳琴劇團乃至柳琴戲藝術在睢寧大地上銷聲匿跡足有兩年之久,期間大量柳琴戲人才和資料流失,給柳琴戲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兩年之后,柳琴劇團一批主要演員聯合許多柳琴戲民間愛好者多次上訪、信訪要求恢復排演柳琴戲。縣政府領導討論認為柳琴戲是優秀的地方劇種,為全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因此中共睢寧縣委決定重新恢復柳琴戲并加以扶持。就這樣,歷盡坎坷的睢寧柳琴戲又重新開始出現在人民群眾的視野中。
1978年,隨著文革的結束,中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傳統戲解禁恢復演出,盛況空前。劇團開始響應人民群眾的需要進行大量的演出,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曾在宿遷創下一天四場戲票提前銷售一空的記錄。同年12月,縣政府正式下達通知,撤消睢寧縣文工團,正式成立睢寧縣柳琴劇團,睢寧縣梆子劇團。 次年劇團赴安徽東北部演出傳統戲 《淚灑相思地》《雙玉嬋》《孟麗君》《孔雀東南飛》《姐妹易嫁》等戲,引起巨大轟動。
改革開放的同時也給劇團的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大量港臺歐美流行文化涌入內地,戲劇社會熱度驟降,陷入嚴重的低迷狀態。為了積極應對戲曲表演市場不景氣狀況,柳琴劇團加班加點排演歌舞節目,在演出時于戲曲節目前面演出,而后發展成為歌舞獨立演出,并獨成一家,成立徐州市晉陵歌舞團。
1989年的春天,睢寧縣柳琴劇團迎來了自己新的發展機遇。中共睢寧縣委、縣人民政府根據中共徐州市委常委辦公會議精神,做出重大決定:撤銷徐州雜技團、睢寧縣梆子劇團、睢寧縣柳琴劇團,合并重組為睢寧縣柳琴劇團。這次重大的改變讓劇團演出內容更加多元化,不僅將原梆子劇團的精英融入到柳琴戲的表演隊伍中,還加入了很多諸如魔術、雜技、舞蹈等雜技團的表演內容,使得劇團更加與時俱進,收到了人民大眾的熱烈歡迎。
此時期由改革開放引起的社會思潮的改變和政府發展政策的更改無疑對劇團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人們開始了對港臺歐美流行文化的青睞,還是經濟快速發展引起的縣城規劃變化,可以說都是劇團面臨的巨大挑戰。但劇團從上到下團結一心,排除萬難,成功地化解一個個棘手的難題,并以困難為階梯,開啟了自身發展的新階段,同時也證明了睢寧柳琴戲頑強的生命力。
2008年,民間商業文藝市場迅速繁榮,民間的戲曲愛好者基本已經消失殆盡,年青一代的觀眾更愿意欣賞符合時代潮流的節目,這對劇團演出節目的編排造成了不小的困擾。作為一個傳統戲劇團體,應當以傳統戲劇的編排和傳承為主,然而觀眾的缺失卻使得傳統戲曲失去了市場。劇團不得不開始大量接受商業演出訂單,其演出內容主要以流行歌舞為主,輔以部分器樂演奏和傳統歌曲演唱。但隨著演員漸漸大齡化,很多充滿著青春氣息的歌舞節目表演逐漸開始顯得力不從心。盡管在2010年的招新中該問題得到了多多少少的緩解,但招收的新演員已經不是藝術素質優良、文化底蘊尚可的重點文藝培養對象,而多是一些藝校中專畢業的較低文化水平的人群。這個客觀情況使得劇團管理出現了一定的滾混亂柳琴藝術的傳承更是雪上加霜。同時,老演員的退休養老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成為劇團發展的巨大阻礙。
2014年,國家開展了整治政府鋪張浪費的專項行動,嚴禁政府公款出資辦“節”辦“會”,加之隨著民間演藝團體的劇團演藝公司的快速發展,眾多良莠不齊,成本極低的民間劇團出現,公立劇團難以在嚴峻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劇團開始陷入無戲可演的窘境,資金鏈也難以維持。面對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劇團經過集體研究制定了全面、詳細的改制計劃。計劃首先將劇團一分為二,一是以商演為主要活動的無國家編制企業性質的演藝公司,二是以柳琴戲創編、老同志為核心的帶編制的柳琴劇團。演藝公司所有職工實行招聘制度,正常享受國家五險一金但無事業編制,保證了其日常管理的有效化,遏制了由“鐵飯碗”思想導致的懶惰懈怠等不良現象,主要從事日常的商業演出和大型演出中的歌舞表演。而柳琴劇團主要以中大齡職工為主,原退休老職工也包含其中。福利相對較好,有事業編制,主要從事柳琴戲的傳承和創作工作。次年,該計劃通過了縣政府的審核,正式開始實行。經過了一年多的貫徹落實,已經基本完成了內部改制計劃,劇團的生存狀況也開始逐步好轉。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人民群眾失去了往日對民間戲曲的熱愛和追捧,柳琴戲已經難以在新的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而作為其載體的柳琴劇團,也難以追回往日的光輝。
睢寧縣柳琴劇團作為一個傳統戲劇團體,和很多類似的團體一樣,其發展現狀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說較之往日大有低迷之態。但讓我們更為困惑的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盡管國家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時無論是其領導層還是普通團員自身都力求擺脫現狀,但不得不說收效甚微。
一、目前制約劇團發展的原因
1.傳統戲曲難以適應現代大眾審美和生活方式。傳統戲劇團體的低迷,首當其沖的原因應是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引起的人們文化娛樂生活各方面的大變革。
無疑,在這種文化潮流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乃至很多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和、緩、溫、謙變得不再受人青睞并被遺忘,而劇團作為這種藝術形式的載體也逐漸沒落。
2.劇團自身存在的問題。盡管外部的大環境是導致傳統劇團的沒落的主要因素,但我們不能就此得出結論即傳統戲劇團體本身的運營模式毫無缺陷。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戲曲在發展乃至成型的過程中就沒有過于嚴謹的組織形式,各個地方戲曲團體的運營都大不相同,但都整體散漫且社會地位較低。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為了人民大眾的文娛生活和民間藝術的傳承發展結合各個地方戲曲藝術的特點把當地有聲望的戲劇團體進行整合和收編,這才有了如今各個地方正規完整的戲劇表演團體。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已經實行了嚴謹的正規化管理,睢寧縣柳琴劇團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管理問題,而造成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劇團的工作時間分配較為特殊。劇團的工作中心在于各種演出活動和日常排練,但在日常的實際工作中時常因為文藝演出的淡季出現持續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工作空白。平時盡管劇團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排練計劃,但也不盡人意,難度較大的劇目一般用于參加國家評審,使用較少;而小戲和歌舞往往又不需要經常排練。這種特殊的工作時間分配直接導致了劇團的人員管理較為混亂,緊急事件經常難以湊齊人手,在工作中也經常出現演出人員由于較長時間的松散導致業務生疏、軍心渙散等不良現象。
其次,部分新晉演職員自身的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很好適應和服從嚴格的單位管理,自控能力和集體意識較弱。在演出和排練工作中不能通力合作,更有甚者會因為日常小事爭執不休,影響劇團的日常工作。
3.多種原因導致人才匱乏。縱觀睢寧縣柳琴劇團的發展歷史,即使是在最艱難的吃不飽穿不暖的文革時期,眾多熱愛柳琴戲的演職員依舊在創作和表演上頗有建樹。時至今日,劇團已經成為擁有獨立的辦公地點和演職員近百人的中型基層藝術表演團體,但其對柳琴戲所作出的貢獻可謂每況愈下。而這與近年來演職員的新舊交替不無關系。首先作為傳統戲曲柳琴戲的載體,劇團首要的招聘對象理應是新一代的傳統戲劇的專業人才。但在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今天,人們在入學求職的選擇中考慮的因素更多的傾向于物質條件和個人享樂,很少有人愿意學習枯燥的傳統戲曲,更不用說是和京劇和昆曲等主流戲曲不能相提并論的地方柳琴戲了。同時,浮躁和不諳世事的生活態度也注定他們很難在傳統藝術中取得造詣。
4.資金短缺限制了劇團的發展。睢寧縣柳琴劇團作為公立事業單位,其收入組成主要由財政撥款、演出收入組成。在人員大多處于青壯年且養老保險改革未實行的建立初期,劇團的收支平衡較為良好,足以應付演職員的工資開支和劇團的發展需要。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國家開始對劇團實行市場化改革,逐步消減了對劇團的投入資金,同時也給予了劇團更多自由經營的權利。遺憾的是,更多的經營自由并沒有給劇團帶來新的生機。劇團缺少了政府的財政支持,只能只身投入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中。但在與其他民間團體的競爭中,劇團過于龐大臃腫的體系顯得過于笨重、毫無優勢。
二、針對現有情況所提出的建議和措施
針對上文總結的制約柳琴劇團發展的諸多因素,筆者在此也進行了思考和總結,提出以下幾點拙見,謹以作為改善柳琴劇團和相似的基層戲曲團體生存現狀的想法和建議。
1.加強柳琴戲與現代藝術形式和時代生活的融合。睢寧縣柳琴劇團的沒落即柳琴戲的沒落的最根本的原因無疑是其難以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時代節奏導致的受眾過少。而這個問題在傳統戲曲中大量存在,可謂是普遍現象。筆者認為,針對這種現況傳統戲曲應放下藝術的 “架子”,不能僅以老一輩的審美需求為演出目的。要嘗試創作題材新潮、內容前衛的戲曲表演形式,在傳統的戲曲藝術中加入年輕人關注的社會因素,吸引年青一代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其核心思想和內涵體現上應當與時俱進。
2.強化柳琴戲教育和人才培養力度,培育優秀戲曲人才。古人有云,成事在天謀事在人,缺少了相關優秀人才,就很難有建樹。戲曲藝術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優秀的柳琴戲戲演員和創作能手,其發揚光大純屬無稽之談。很遺憾的是,今天的傳統戲曲藝術人才的培養差強人意,尤其是類似于柳琴戲的地方性劇種更是岌岌可危。
3.完善相關扶持與宣傳政策,促進地區性傳統戲曲發展。就目前的形式來說,柳琴戲的傳承和劇團的復興僅僅依靠傳統的思路和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地方政府對劇團的扶持和宣傳性演出活動,任何努力都是無濟于事。劇團在執行時往往也抱著例行公事的態度。缺少相應的宣傳渠道和方法,直接導致演出的影響范圍有限成為無用功。
針對現存的劇團資金短缺問題,筆者認為政府的投資不僅要及時,更要講究方法和策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扶持的同時注重扶持方法,刺激劇團自己的潛力。比如大力支持劇團的現代柳琴戲創作和排演,尤其是創作符合中青年口味的柳琴戲劇目。創作越多,扶持力度越大,演出劇目影響越廣,補助資金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