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巖 趙懷艷
?
氣象科普節目的傳播及節目創作
□王麗巖趙懷艷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氣象在國家的生產、民眾的生活中起到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社會對氣象科普的需求日益增強。尤其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暴雨、臺風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巨大,人們對災害和環境問題的關注熱度逐步升高,社會各界對了解、掌握和利用更多的氣象科學技術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氣象科普節目是氣象科學普及的重要手段,在氣象科普傳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鑒于目前電視節目的傳播環境的變化和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如何充分發揮氣象科普節目的優勢,如何創作更適合不同傳播渠道的氣象節目,讓更多的公眾能夠比較容易獲得和了解氣象科普知識,成為節目策劃和創作的重要課題。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電視節目也越來越市場化、國際化。就氣象科普片而言,媒體市場更看重可視性和科普性兼顧的節目形態。過去,科普片比較重視科學性、嚴謹性等。而在今天這樣的形勢下,氣象科普片也應該綜合各方面的環境來適應渠道和市場的需求。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通過經濟杠桿來帶動市場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濟的杠桿,說白了就是產生利益,無論是物質利益還是精神利益。以往,氣象科普節目大多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許多氣象科普片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所以,很多氣象科普節目存在著“重科普、輕效果”的不正?,F象。很多氣象科普片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出來,卻沒有達到很廣泛、深入的傳播效果。很多節目并不能適應中國科普節目市場的需求,因此造成了有市無價的不良現象。這些節目往往在內容上單調乏味,在形式上是板著一副老面孔說教,在發行上是依靠行政命令強買強賣或僅僅局限于內部收看等。
一、了解科普節目的制作環境。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氣象科普片的創作應該了解科普節目的市場環境,看看網絡、電視臺等媒體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節目、視頻。在吃透市場的內容和把握市場規律之后,再針對性制作一些氣象科普節目進行推廣和宣傳。只有本著這樣的原則,實時更新市場信息和規律,才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更好地制作氣象科普節目。比如,現在的科普節目市場,比較青睞科普和娛樂相結合的節目形態,比較青睞故事化的敘事手法,筆者在制作《風云紀錄》等節目時,就策劃了節目的故事點和懸念點,寓教于樂。因此,《風云紀錄》被幾家省級電視臺購買播放權,大大擴大了減災防災的科普范圍和程度。
二、根據不同傳播渠道開發節目的不同版本。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節目樣式、節目時長等方面的要求差別很大,因此在做氣象科普片的時候,應該考慮傳播媒介的特性。比如,網絡、手機等媒體,它們要求節目短小、精悍,與傳統的電視媒體的時長和深度不同。那么,在制作同一節目時,應該針對不同傳播渠道制作相應的版本,這樣才能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了解公眾訴求,有針對性的調整節目編排。針對不同的受眾編排播放相應的科普片也是科普宣傳需要關注的另外一個重點。例如,在進行科普活動中,過去播放科普片是“一刀切”,不管參加活動的人群是怎樣的情況,都播放一類的科普節目,沒有對參加者的年齡、職業、興趣點進行區分。這樣的科普活動顯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科普效果。
在此前開展的一個“氣象科普片的受眾需求與傳播效益研究”項目中,項目組對中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中小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看動畫片,如果在活動現場播放科普動畫片顯然會收到更好的成效。
當然,科普電視片在適應市場環境,適應傳播渠道的同時,也要注意尺度的問題。適應市場、適應受眾,并不代表一味地迎合市場、迎合觀眾。氣象科普節目不僅需要普及科學知識,也要有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表現方式。不能過于夸張,過于“搞怪”、“獵奇”,偏離氣象科普的初衷。
據第八次科學素質調查顯示,我國公眾獲得科技信息渠道居前的分別是電視、報紙、與人交談、網絡等,其中前兩者達到87.53%、59.12%。這表明,大眾傳播媒體是公眾獲得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氣象科普本身就是一種大眾傳播行為,氣象科普片的創作應該遵循大眾傳播的規律。但是目前在大眾傳媒中氣象科普節目不僅量少,而且受眾對這些節目的關心程度也遠遠不如時政體育類的節目。這種現象的產生也在某種程度證明氣象科普片與接收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隔,從而影響到了氣象科普傳播的效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按照大眾傳播原理進行氣象科普片的制作,在科普中只注意了技術一個方面而沒有考慮到完整地進行科普,只照顧了特定人群而忽視了大眾的需求有關。
一、注重受眾調查,增加節目的實用性。在氣象科普大眾傳播的過程中,要體現人文關懷,要進行受眾調查、市場調研。氣象科普就是向大眾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增進公眾對氣象的了解。對傳播者而言,首先需要人性地了解大眾對氣象有哪些科普需求;他們通常通過什么渠道來獲得氣象知識等等內容。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策劃、制作氣象科普節目的依據和基礎。只有根據這樣的要求去創作節目、欄目,才能在傳播的過程中比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和普及,才能有影響力。
二、提高節目的親和力和緊密度。以往,氣象科普節目總是以一個全知的面目出現,居高臨下,我說你聽,缺乏親和力。從傳播的方式看,科普還是以灌輸為主,告訴你就這么辦不容置疑,不是以啟迪科學的思維為主??破债斎灰芽茖W精神的核心部分普及給大眾,而不是僅僅把已有知識技術灌輸給受眾。
因此在進行氣象科普片創作的過程中,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增加節目的親和力。同時,要注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尋找與觀眾的認知較為接近的事件和知識。比如,在做臺風的科普片時,找一些大家都熟知的臺風事件作為事例,臺風會給帶來哪些影響,人們如何應對等,增加一些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細節,就能夠增加受眾與傳播者的緊密性,能夠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三、增加節目可看性。氣象科普片主要以傳播氣象科學的內容,渲染科學精神為目的,讓公眾真正了解氣象知識,了解氣象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破罩R本身是比較單調的,簡單灌輸很難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在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適度地引入“懸念”“故事情節”等娛樂化元素,增加節目的趣味性、活潑性、可看性,能夠讓普通大眾更容易接受氣象知識、氣象精神,達到較好的科普效果。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娛樂化的浪潮開始席卷整個電視熒屏,科普節目的娛樂化也列入其中,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等欄目甚至直接打出了娛樂化紀錄片的口號,連純粹的科普欄目《走近科學》也將故事片的敘事元素“懸念”等寫入節目宗旨,欄目宣傳語變成了“從疑問開始”。這意味著一種非常重要的轉折,創作者需要思考的是,在大眾傳播時代應如何面對科學以及如何理解娛樂。
四、注重權威性、科學性。氣象科普廣播在信息和技術的傳播過程中,必須堅持真實性和專業性的準則,確保節目的權威性,防止出現虛假信息,有效發揮科普的指導作用,提升氣象科普的信賴度。如現有的氣象科普節目《風云紀錄》《風云奇隊》《古氣候探秘》等節目都是關于減災防災和氣候變化的氣象科普節目。在節目制作中,首先要傳達給觀眾準確、真實的信息,這也是氣象科普的基礎。因此,對于節目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節目中的專家也應具備足夠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從而提高節目的權威度和可信度。
(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