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互聯網+"發展思路探析
□李紅
“互聯網+”模式運用在播音主持領域,突破了以往電視主播只能通過所在媒體的音頻、視頻單一平臺展現自己的局限性。“互聯網+主持人”的模式開放、平等、互動,主持人通過網絡、移動電視等多媒體平臺,線上線下與受眾展開交流,可以全方位展示自己。因此,“互聯網+”為主持人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覆蓋面更廣,內容更加豐富,相應地,它對主持人素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媒介融合背景下,“互聯網+主持人”的發展思路應該怎樣體現?
一、主持人的互聯網思維。中宣部在要求新聞媒體加快轉型發展時,曾明確提出“強化互聯網思維”,“必須用全新的互聯網思維,來謀劃和推進各項工作”。主持人的互聯網思維應如這一概念的創始人李彥宏所認為的,“互聯網思維”就是要基于互聯網的特征,用互聯網的模式、知識和經驗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主持人在主持實踐中要以“用戶體驗為王”,要實現從“傳播者本位”到“受眾本位”的轉變。
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與服務意識。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播電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媒介傳播的強勢地位。電視節目主持人由于所處平臺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明星效應,給人以“神秘”的感覺,充當著二級傳播中的輿論領袖角色。如今,面對多媒體激烈的競爭,尤其是與新媒體信息速度比拼的角逐中,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方面被撕去神秘面紗,受眾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加以了解、認識;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再僅限于資訊傳播者,還應兼備受眾知心人、資訊挖掘者、信息把關人、觀點評論員甚至編輯導演等多重角色。
基于這一發展的現實需要,傳統媒體在“內容為王”的基礎上,正自我加壓拓展功能,開始實施“服務為王,體驗為王”戰略,全方位融合發展。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媒介傳播的橋梁與紐帶,更容易與受眾線上線下充分展開互動,了解受眾所需,滿足受眾所需,強化受眾體驗感,為融合發展戰略發揮特別的作用,當然前提是主持人必須放下身段,提升為受眾服務的意識。
三、主持人的網絡信息把關能力。信息大爆炸時代,搶新聞永遠是媒體競爭的第一戰場。網絡媒體門檻低,造成網上信息雖然快速,但充斥著虛假信息,主持人需要當好“把關人”。
主持人的網絡信息把關能力常見的有兩點:一是信息采集播報過程中對于所選內容的把關。多媒體的應用,使得信息獲取來源更趨多元化,尤其是網上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廣播電視主持人作為信息的權威發布人,以及最后一道關口,必須具有辨別真偽的專業素養。2012年4月,央視一位主持人發微博稱:“轉發來自調查記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微博隨即被迅速轉發,引起社會各界對明膠與食品安全的擔憂。但隨后大家了解到,這位主持人微博中涉及的內容并未經過求證查實,僅僅是席間聊天聽到的,這也使得節目主持人和媒體公信力、權威性受到損害。二是主持人與受眾互動過程中的信息交流把關能力。這種交流不像過去的錄制節目,可以審片剪輯,減少出錯率。隨著直播的常態化,加上網絡、微博、微信的互動,主持人必須挑起采編播多項職能,并隨時接受受眾審閱。
四、主持人的采編播綜合能力。我國電視主持人發展初期,缺乏專業人員和經驗,節目的采、編、播處于分離狀態。主持人以念稿、背稿為主,記者、編輯、播音分工明確,責任編輯是整個欄目的主心骨,更像一位“幕后主持人”。節目主持人的工作比較單一,容易出現采編經驗缺乏、稿件理解不到位、社會認知能力不夠等問題,從而帶來二次創作中對記者表達意圖的偏離,影響節目的傳播效果。隨著新媒體不斷發展,直播、互動等形式常態化,現在節目主持人媒體職責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塑造采編播一體的復合型主持人顯得尤為重要。
采編播合一實踐中,主持人親自參與節目的全過程,成為節目的主導者。他們站在全局高度,從整體把握節目進程,融入節目報道意識,有感而發地表達觀點,這樣制作的節目也更加完整統一,與受眾的交流感更強。另外,媒介融合的環境下,不同平臺上與受眾線上線下的互動溝通,更需要主持人自身具有采編播的綜合能力。
五、主持人與媒介、受眾的互動。以往說到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互動意識,更多偏向于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而多媒體融合環境下,主持人在與受眾互動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加強自身與媒介之間的貫通互動。
在傳統媒體之外,越來越多主持人擁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發表評論見解,展現自己生活的另一面。由于主持人的社會影響力,主持人微博賬戶相比普通賬戶覆蓋范圍更廣,傳播強度更大,受關注度更高。同樣一檔節目,在傳統媒體播出的基礎上,再多開發新媒體作為合作平臺同步播出,可互相提升影響力,提升節目附加值。通過這樣的媒介融合,主持人在不同媒介里,呈現在受眾面前的是多面、生動、立體、人性化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屏幕或聲音另一頭那個。遠的“他或她”。
六、主持人的語言功力優化。普通話規范標準,語言表達準確簡練,具有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這是對主持人語言功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普通百姓的眼里,主持人大都是能說會道的。但在媒介融合百花齊放的環境中這還不夠,要想吸引更多的受眾,更大范圍地擴大節目影響力,親切、犀利、幽默的語言駕馭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深度的見解,獨特的個人魅力,才能賦予主持人更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如此,隨著互聯網影響力的增強,主持人還需要對一些俚語、方言、網絡用語有所掌握,懂得取舍,恰當應用。
《大鵬嘚吧嘚》是搜狐一檔綜藝娛樂節目,也是我國第一檔網絡脫口秀節目,由身兼演員、導演、編劇和主持人四重身份的董成鵬主持。2007年1月至今,該節目播出了500多期,還衍生出影響力巨大的“大鵬劇場秀”品牌,創造出互聯網點擊奇跡。節目針對熱點事件,以大鵬麻辣點評為主,佐以各種搞笑短片,以幽默搞笑與觀點新穎見長。鑒于主持人編、導、演、主持等多面性能力的展示,其在互聯網平臺受眾點擊率之高也就不難理解。
總之,從當前形勢來看,媒介融合勢在必行且勢不可擋,未來的電視節目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廣播電視”,而是一個依托線上節目向外延伸、有無限可能的服務平臺。電視節目主持人雖然擁有相對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若不能緊跟時代發展,也有被淘汰的危險。因此,新形勢下,電視節目主持人應更加注重拓展個人能力,加深與受眾的了解和互動,利用多媒體擴大影響,爭做采編播一體化的綜合型主持人,用互聯網思維,借助“互聯網+”模式開拓創新,充分利用不同媒介平臺,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風采,為傳統電視媒體的突破貢獻自己的力量。(本文是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之一,項目編號:GD71238,課題名稱:《電視新聞語體變革與提高輿論引導力研究》)
(作者單位:寧波廣電集團)欄目責編:曾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