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
對中國真人秀節目現狀及發展的探究
□劉靜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外真人秀節目進入國人的視“,并對中國傳統綜藝節目的形態、內容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最初的單純照搬,到現在的融合借鑒,中國真人秀節目在數量上持續增長,在質量上卻沒有同步跟進,并且造成了衛視間競爭新一輪同質化現象。因此,謀求節目制作新方式勢在必行。
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提升改變了受眾的欣賞水平和觀看需求。受眾不再只局限于簡單的“觀看”,對節目模式的更新有了更主動的要求。除了常規的節目形式外,對于幕后及參與者的日常生活的關注也為電視人提供了新的發力點,真人秀迎合了當下受眾的觀看需求。事實上無論哪種外衣下的真人秀都離不開這幾個環節:明星嘉賓主持群、游戲、競技等。從陌生到熟悉,作為看客的受眾群不僅要發問,真人秀,到底在秀什么?特別是當下真人秀節目泛濫的情況下,各大衛視到底在拼什么?
“秀演技”。真人秀雖隸屬于“綜藝節目”的范疇,但仍然可以看作是一場情景連續劇,主場嘉賓作為主要演員承擔著主要的作用,隨著情節的發展,客場嘉賓逐漸入場。在這場連續劇中,“秀演技”是離不開的。真人秀畢竟只是一場秀,并不是真實的日常生活,很多時候明星會選擇維持一貫的公眾形象,雖有個例,如《花兒與少年2》中極具個性的許晴和其他嘉賓的不合,打破了她數十年形成的“溫婉、端莊”的形象。但大多數時候對于明星而言,是沒必要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打破自己一直塑造的形象的。
“拼明星”。模式引進后,往里填充內容則成了各大衛視的主要工作,什么樣的內容最能吸引受眾,最能保證衛視收益?很多衛視都選擇了“明星”這一群體,他們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和粉絲團,特別是最近幾年“粉絲經濟”的到來,使得一些并沒有多少“電影特質”的電影成了票房贏家。一直以來,明星的生活都被神秘化,遠離普通大眾,他們的私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成為廣大粉絲關注的重點,在這種思維的引領下,明星的主要地位便被確定下來。各大衛視在推出一檔新節目的時候,宣傳主題過多集中在明星的私生活上,比如《奔跑吧,兄弟2》的發布會現場對于楊穎和黃曉明關系的提及,“喧賓奪主”之下,就少了對節目本身的關注。
“出奇招”。真人秀節目泛濫熒屏,勢必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各大衛視難免陷入新一輪的“同質化”境地。為尋求突圍,各大衛視紛紛出招,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在第四期荒島求生記中,使用了“爆炸”這樣的元素,《快樂大本營》在“硬漢”一期中也加入了這樣的元素。這些在之前的所有的綜藝里是沒有出現過的,真實的爆炸場景給熒屏外的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相較于以往“平和”的錄制現場,這樣的視覺震撼勢必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韓國SBS《running man》獨創“撕名牌”,但是每期都“撕”難免單調,因此節目組在游戲設置中,使游戲具有了“故事情節”,并對人物進行設定,在逐漸帶動綜藝節目電影化的同時,激烈和溫暖并存,使得這一檔節目長盛不衰。
真人秀毫無疑問又走到一個分岔口,對于電視人來說,循舊還是創新是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了,前者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后者卻面臨著諸多困難。對中國電視人而言,扭轉“拼明星”的誤區,堅持“模式優先,主題先行,嘉賓后備”的順序才有可能真正在節目制作上有所建樹。
穩健的心態。現代工業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帶了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為了在競爭中占領先機,各大衛視紛紛出招博取眼球。但縱觀當下,仍是以抄襲、模仿為主,各衛視不可避免地卷入新一輪的同質化競爭中。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說,“相互抄襲體現的是創新意識上的懶惰……”除了懶惰,更是一種心態的體現。急功近利、浮躁是很多社會人身上的標簽,他們更多的是關注結果,卻忽視了過程,在節目研發中更是奉行“拿來主義”。《兩天一夜》是韓國KBS出品的電視綜藝節目,東方衛視在“借鑒”后,連嘉賓的臺本都沒有變,說的話是和韓版一樣,可謂是將“拿來主義”用到了極致。不僅如此,很多綜藝節目在游戲環節并沒有多少創新,可以說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心態。如果想要真正出一檔自主節目,應該在當下社會中保持一個穩健的心態,以清醒的頭腦洞察社會價值取向、流行風尚。
堅持受眾本位。德國姚斯教授1967年提出“接受美學”觀念,核心是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法國學者德賽圖也認為,“雖然大眾無法決定文化的生產,卻可以自主選擇文化的消費。”英國主流電視觀念普遍認為,若要做出精彩的節目,個人能力和視“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們特別注重受眾調查,堅持“受眾本位”,由此可以看出受眾在文化產品消費中的重要位置。在很長時間內,中國的觀眾并沒有被放到一個重要位置上,以往的很多節目都會在主持人和邀請的嘉賓上費盡心思,特別是主持人的非專業化——邀請知名演員、歌手等擔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觀眾的欣賞水品和欣賞要求也不斷地提升。很多觀眾已經不再滿足于僅僅作為一個“看客”,而是希望能有盡可能多的參與權和決定權。同時,現場觀眾的氛圍也直接影響臺上嘉賓的表演和非現場觀眾的觀看欲望。《歡樂喜劇人》現場觀眾的活力和熱情讓參加競演的每一位喜劇人都深受感染,《我是歌手》更是動用多個機位捕捉現場觀眾的表情變化,以此感染電視機前的觀眾。為了保證投票的公正性,這兩檔節目在觀眾年齡層上精挑細選,盡量讓節目能符合各個年齡段的觀看需求。
優化借鑒方向。自從智能手機“病毒式”地席卷手機市場后,各大手機應用商店就如雨后春筍般的涌出來,甚至有些是一夜之間占據了搜索榜的前沿。比如前段時間的“足跡”,一夜之間注冊用戶就達到了100萬之多,火爆程度就連它的研發團隊都沒有想到。現在的“小咖秀”更是在瞬間就刷爆了朋友圈,不僅普通網民在用,像蔣欣、李湘、張一山等明星也紛紛加入其中,完全打破了明星和普通大眾之間的壁壘,依靠互聯網平臺,與受眾零距離接觸。這類APP的研發團隊不僅能緊跟時代潮流,更把各種新奇的點子轉化為實際應用。此外還有網絡自制劇團隊,他們的創造力以及發布平臺都值得傳統電視人借鑒,《萬萬沒想到》《廢柴兄弟》《靈魂擺渡》《冷宮轉》等都取得不俗的點擊量。因此,在節目制作的過程不妨參考這些人員的意見,甚至吸收其為團隊一員,共同研發。
模式+主題。在排除“明星效應”的前提下,國外真人秀節目憑借優質、新穎的節目模式在國內形成潮流。反觀國內,節目組斥巨資邀請有號召力和強大粉絲團的明星嘉賓以保證收視率,這種思維幾乎成了衛視競爭的潛在邏輯。伊格爾頓說,“認知很重要,一種意識形態話語的認知結構是從屬于它的情感結構的——它所包含的錯誤與正確都是根據它所體現的情感的‘意向性'來闡發的。”正是這種“粉絲效應”讓節目組在邀請嘉賓時樂此不疲的朝“重量級”方向發展。但是這種邏輯不能長時間保證節目的質量,在模式既定的情況下,節目主題非常重要。任何一檔節目都不能推卸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真人秀節目也不能是單純的“明星秀”,一味取樂而造成節目的低俗、媚俗。江蘇衛視《真心英雄》將“將平凡崗位”做到極致,定位為“真心英雄”的主題,成功地集“娛樂、文化傳承”于一體,在娛樂真人泛濫熒屏的同時,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同時,純網真人秀《棘寶·十周嫁出去》也迎合當下“剩女”的社會情境,并且開創了“模式+平臺+明星”的先河。
無論是“觀看”還是創作都容易進入瓶頸期,傳統的方法、觀念形成一股強大的束縛力,若要創新則必須改變“觀看之道”。綜藝節目由室外轉到室內在形式上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從國外引進先進的制作模式更是在激烈的競爭中開辟了一條捷徑。但是隨著此類節目的增多,內容同質化不可避免的出現。2014年,真人秀節目持續“井噴”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大衛視列出了至少30多項節目引進計劃,這種方式勢必會造成真人秀節目的惡性循環。
2015年7月22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有關對真人秀節目的整頓通知中要求限制明星的參與度,提高普通群眾參與比例,摒棄“靠明星博取眼球”的錯誤認識……“不看明星該看什么”?對于各大衛視來說,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以積極穩健的心態尋求新的節目制作模式和內容仍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欄目責編:曾鳴
參考文獻:
1.歐陽宏生,舒三友:《論電視節目模式創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2)。
2.駱正林:《“娛樂”讓中國漸入“大片時代”》,《當代傳播》,2014(6)。
3.王岳川:《中國后現代話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美]道格拉斯窯凱爾特著,張志斌譯:《后現代理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5.[英]伯格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6.[美]愛德華窯W窯薩義德著,王宇根譯:《東方學》,北京,生活窯讀書窯新知三聯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