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君 孫巍巍 楊麗華 陳超 張瑩芳
摘 要:“創新強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工業設計人才創新培養關系在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產學”融合教育模式,對于工業設計人才的創新培養以及提升工業設計人才的創新能力有著諸多益處,是一種值得深思與借鑒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工業設計;“產學”融合;人才培養
工業設計是技術與藝術、工學與美學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它以工學、美學、經濟學為基礎對工業產品進行設計。2010年,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門發布《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提出:提高工業設計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水平、加快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我國工業設計的水平,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融合,并進一步促進我國盡快實現從“制造大國”向“設計大國”和“創造大國”轉變。
1 工業設計教育的三種模式
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中,將原工業設計專業進行了調整,劃分為“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兩個專業,分別隸屬于工學門類的機械類和藝術學門類的設計學學科。這種劃分間接地說明了我國工業設計專業長久以來存在的兩種教育模式,即工學式工業設計和藝術式工業設計,而這種劃分之后導致了我國工業設計教育出現了三種模式,除了前兩種之外,第三種是工、藝結合式工業設計。
1.1 工學式工業設計
在部分綜合性大學或理工類院校,通常在機械學院,此類工業設計教育模式的培養方案,一般有較多的機械制造類的課程,并附以一些素描、色彩等相關的藝術造型課程,這種技術與藝術的簡單相加致使這類培養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
1.2 藝術式工業設計
在專門的藝術院校或二級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原工業設計)是在美術教育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工程教育課程,這樣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重感性而輕理性,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設計的外觀視覺表現上,在設計中缺乏考慮實際問題的邏輯性,缺少產品設計所需的工程技術知識和生產制造工藝技能。
1.3 工、藝結合式工業設計
在某些同時招收理工生和藝術生的高校,將兩者按照相同的培養方案同等對待。這兩類學生前期手繪基礎、邏輯思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按照相同的培養標準,偏理或者偏藝的教學安排都會使部分學生難以適應,效果不佳。
2 “產學”融合教育模式
面對發展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機遇,如何培養符合產業發展的工業設計人才已成為我們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而一個設計師的成長歷程是貫穿于大學教育與企業發展之中的,高校是培養設計師的搖籃,企業則是設計師蛻變成長的加速器。因此,設計師的培養是高校和企業的共同責任與義務,但是如何尋找到企業與院校在工業設計人才培養體系中有機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探索,如在設計師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和企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設計人才、高校與企業應該以何種有效的方式進行交流、企業如何有效地參與“產學”與“實踐教學”、應該如何看待設計師的培養與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等。
2.1 “產學”教育
“產學”概念的提出是筆者針對工業設計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產學研”概念中提煉出來的。“產學”是指高校教育與生產企業不同分工的相互配合,在功能和資源優勢上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
“產學”合作教育是利用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企業生產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這從根本上是為了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縮小學校和社會對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2.2 高校與企業的角色扮演
高校教育是設計師一生中所受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里接受計劃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指出了學習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因此,學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應更加關注人格的培養,對于設計人才而言,應著重加強“善于交往”“冒險精神”“集體觀念”“健體意識”“擁有夢想”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企業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具有獨特的、學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要避免企業僅是提供實訓場所、參與指導實訓等內容的層面,在經濟飛速發展、市場高度成熟的今天,如果不能深化教育內涵,工業設計教育將很難實現辦出實效、辦出特色的目標。搞好校企聯合、“產學”結合,如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讓企業自覺地、主動地為人才培養作貢獻至關重要,而其中的關鍵是互利互惠,既要為設計師提供企業實戰的機會,相應地也要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
2.3 設計師的能力
企業所需要的設計師,核心問題是能否更好地完成工業產品的設計工作。這就需要工業設計人才具備手繪、電腦軟件、模型制作、溝通交流等方面的才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下筆流暢、快而不拘謹的草圖和徒手作畫的能力;第二,具備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樹脂、油泥等材料制作模型的技能;第三,至少掌握一種矢量繪圖軟件和一種位圖繪圖軟件等二維繪圖軟件;第四,至少熟悉一種三維造型軟件,如PRO/E、ALIAS、RHINO3D、3DS MAX等;第五,具有優秀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及與人交往的技巧;第六,具有較好的空間架構與形態鑒賞能力;第七,設計方案完整;第八,具備合理安排工作計劃的能力;第九,有一定的制造業方面的工作經驗。
3 結語
“創新強國”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要求。因此,改革創新教育培養模式,加快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的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有利于提升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水平和創新設計的潛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創新強國”的發展需要,促進我國現代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的發展,有利于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濤,茍銳.國內工業設計教育現狀和發展方向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9).
[2]李德君,孫巍巍,等.從工業設計定義的演變看設計人才能力的培養[J].藝術科技,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