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付平
摘 要:數碼相機和電腦繪圖的普及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遞和存儲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作為與圖像有著密切關系的版畫,面臨著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式的改變,所以當代版畫教學責任重大。本文分析了數字圖像與版畫的關系問題,闡述了當代版畫教學的現狀,提出了版畫教學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數字圖像;版畫;教學改革;當代藝術
如今新媒體充斥了視覺領域的各個角落,數字圖像大眾化,對繪畫領域來說這是自19世紀發明攝影技術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沖擊,雖說繪畫不至于死,但其對圖像的領導地位已然消失,迫使繪畫創作的藝術觀念發生改變,所以對高校傳統繪畫類專業的教學進行改革迫在眉睫。版畫與印刷技術密切相關,圖像技術對版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所有畫種中版畫是與現代科技結合最緊密的,尤其在數字圖像技術領域互為影響。現在很多高校都有版畫專業或相關課程,當代版畫教學隨著數字圖像技術的進步一直處于動態的改革之中。
1 數字圖像與版畫
1951年,賓·克羅司比發明了錄像機,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電子成像技術成型;1975年,塞尚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通過CCD傳感器獲取了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并將之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數碼相機就此誕生,奠定了數字圖像技術。直至20世紀90年代數碼相機進入市場,21世紀初進入大眾生活,數字圖像逐步大眾化,發展到現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存儲、傳遞信息的方式。
版畫由于“印刷”具有復數性,歷史上承擔著圖像傳播的重要途徑,在照相技術出現后其承擔傳播的功用逐漸減弱,尤其是進入數字圖像時代,圖像進行著高速、大眾、低成本的傳播和記憶,版畫在這種背景下強化了其藝術特性。
數字圖像的發展影響這人們生活的各方面,所以對繪畫藝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研究,傳統雕塑、油畫、中國畫、版畫等無一不受到它的影響,如3D成像與打印對雕塑的影響、各種繪畫軟件對架上繪畫的沖擊等。數字圖像和版畫有著共同的特點,都具有復數性,數碼圖像主要指由攝影、數碼成像、電腦繪畫等形成的復制性影像世界,版畫是具有復數性特點的繪畫藝術作品。在數字圖像時代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當代版畫創作運用數字圖像收集素材、運用電腦模擬繪畫效果,甚至很多藝術家在創作時會運用數碼軟件進行分版、分色效果預覽,典型的運用如絲網版畫制版、出菲林片,銅版畫照相制版、木版畫激光雕刻、石版畫數碼轉印等,都受到數字圖像的影響和促進。進入21世紀后,隨著電腦和數碼相機的普及與數碼版畫概念的提出,把數碼版畫列為凸凹平孔之后的第五大版種,尤其是數碼技術與傳統版畫語匯相結合的作品給版畫帶來了新的活力。數碼版畫的創作在國際很多大展中逐步開始被接受,甚至獲獎。另外,數字圖像的運用也給版畫發展帶來了不利的一面。例如,很多油畫作品通過數字圖像技術和版畫的制作原理,復制出多份和原作非常接近的復制品,也稱之為“版畫”,顯然這種說法是混淆視聽,有的學者為了區分這些所謂的“版畫”作品,稱之為“復制版畫”,把傳統版畫作品稱之為“原創版畫”。這種提法其實也是沒有必要的,不需要強調版畫的這一身份,因為“版畫”本身就代表了它的藝術地位,不存在爭議。并不是使用了某個畫種的材料和原理就是什么畫了,不是使用了毛筆、宣紙和墨水就是中國畫,也不是使用了油畫顏料就是油畫,其根本在于其出發點是不是以藝術創作為目的、是不是具有該藝術種類直接的語言特性。此外,數字圖像的發展也在多方面借鑒了版畫的藝術效果。比如很多數碼軟件中會有木刻效果,很多攝影類圖像會借鑒版畫單純的顏色或色階效果、電視影像的藝術處理等。
2 當代版畫的教學現狀
傳統版畫教學的主導地位。數字圖像時代版畫的發展受到了更大的重視,很多綜合性大學相繼開設了版畫專業方向或相關課程,而有的高校作為特色專業來開設。在數字圖像技術的影響下,版畫教學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專業美術學院有的成立了專門的數碼版畫工作室、有的與傳統絲網結合建立了絲網版畫與圖像工作室等。雖說數字圖像廣泛運用于版畫創作,但傳統版畫教學還是占主要地位,從專業院校到綜合大學,基本都是按照傳統的凸、凹、平、孔、綜合分版教學進行,教學中版畫技法教學占據了相當大的課時量,對版畫本體語言的教學相對更加透徹,對是數字圖像的運用也更多,但多數缺乏專門的研究,多數圖像技術只是作為一種工具在使用,如木版畫畫稿的數碼轉印、絲網的數碼菲林制作等。另外,有的則是在傳統技法原理之上作延伸,如銅版畫的照相制版、感光樹脂的運用、PS版的數碼輸出等。
新的圖像輸出設備的介入。版畫是圖像的輸出載體,在高校教學中出現了新的輸出設備,運用最普遍的是數碼微噴機,主要是運用電腦制作數碼電子稿,運用微噴打印機進行打印輸出;在木版畫創作中也有運用數碼軟件模擬傳統版畫效果,然后運用激光雕刻機進行木版雕刻;在平版畫創作中運用PS片繪制運用老式打樣機進行輸出等。這些都是運用新的圖像輸出設備進行版畫創作,在版畫教學成熟的高校有相關設備,并有一定的運用研究,但在教學中不占主導地位,它們和傳統版畫共同的特點在于對技術、圖像的研究偏少。
當代藝術觀念的滲透。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已三十余載,各個藝術種類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影響,版畫的發展也不例外,一部分藝術家的版畫語言具有一定的當代藝術特征,當代藝術觀念在版畫的教學中雖有一定的滲透,但是還不具有主要特征。主要原因在于,版畫教師在當代藝術領域研究較少,尤其是綜合性大學的版畫教師沒有當代藝術的創作經驗,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存在片面和局限性。
3 數字圖像對當代版畫教學改革的啟示
數字圖像對版畫的發展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它的出現給版畫帶來了新的藝術觀念和藝術表達形式,高校作為當代版畫藝術的主要孵化基地,教學的改革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結合前面對教學現狀的分析和描述,版畫教學改革有以下幾點思考:
版畫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版畫是圖像輸出的載體,是作者藝術表達的方法。版畫之所以有它的藝術魅力,被很多人接受和運用,本質在于它的語言魅力,版畫如果失去了個性語言特點,無論從信息傳遞和圖像承載來看都不及數字圖像。當代版畫的教學改革應突出發展對版畫本體語言的研究,挖掘傳統版畫獨立個性的語言特點,發展具有當代語言特性的獨立語言表達。在數字圖像大眾化的今天,版畫和微噴機、打樣機等一樣作為一種輸出終端設備,并將強化這種功能,對人們運用數字技術或頭腦中意向圖像進行輸出,只是這種輸出更具有直接的語言情感表達,更具有視覺符號魅力。無論你是油畫家、文學家還是數學家,只要具有藝術想象,版畫將作為一種語言表達幫作者實現圖像輸出。這要求在版畫教學改革中加強圖像與語言輸出之間的架構,認真研究圖像與語言之間的關系,通過版畫輸出鍛煉學生優秀的圖像思維能力,避免單純單一的技術教學。
版畫是一種思維方式。數字圖像時代的版畫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版畫界共有的學術觀念,這個與數字圖像高度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系。2011年已有多位研究畢業論文對此展開研究,深圳大學隨承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團隊在教學和實踐中均有一定的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學生的畢業創作也有相當一部分藝術實踐。自20世紀80年代始,伴隨著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版畫作為一種方法介入當代藝術的創作當中,在眾多當代藝術家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版畫學習背景,或吸收了版畫營養。當代藝術在中國已過30余年,但版畫本身進行當代藝術創作的并不多,這給當代版畫教學提出了挑戰。版畫教學的改革一方面應加強版畫本體延伸的思維方式,在技法、原理、材料、形式、語言等方面進行當代性研究,拓展出新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以版畫思維方式為起點,加強版畫本體的當代藝術教學。
數字圖像是一種思維方式。當然這里所說的“圖像思維”與心理學的表述是不同,它作為一種藝術觀念和創作方法存在于藝術創作之中。現階段數字圖像在版畫領域中作為一種工具普遍使用,對圖像所帶來的藝術觀念的轉變、圖像本體所彰顯的藝術魅力等的運用較少,缺乏對數字圖像語言的挖掘。數字圖像和版畫均是復數性的,他們之間的“合作”有著更多的可能性,這需要高校版畫教學看到圖像思維的重要性。數字圖像時代版畫教學改革,應從數字圖像思維方面進行突破。
總之,高校版畫教學改革應緊隨時代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先進文明成果,發展個性藝術語言,成就獨立藝術思想。所以,版畫教學改革應抓住機遇,成就這個時代所賦予的藝術個性。
參考文獻:
[1] 殷雙喜.版畫與影像[J].東方藝術,2012(03).
[2] 范國華.重返公眾——對當代中國版畫藝術發展的思考[J].美術研究,2010(02).
[3] 辜居一.數碼技術與當代版畫藝術的思考與實踐[J].美術研究,2009(01).
[4] 鄭二利.米歇爾的“圖像轉向”理論解析[J].文藝研究,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