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蔚
?
一部完美的史詩巨制——觀舞臺劇《戰馬》有感
■吳文蔚
舞臺劇《戰馬》是一部集藝術性、技術性、觀賞性三者完美融合的史詩性舞臺巨制。在這樣一部以“馬”為主角的作品中,特別選擇了一種源于非洲馬里獨一無二的工藝以及“實操木偶”的方式,將《戰馬》主角喬伊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舞臺上。這部戲曾一舉拿下百老匯戲劇最高獎“托尼獎”六大獎項,被譽為“戲劇的魔法”、“世界戲劇史上的奇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觀看后也予以贊賞。2013年,英國首相卡梅倫來華訪問時,親自帶著喬伊上臺,并把它介紹給中國觀眾,足見這部戲在英國的地位。凡是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對于英國皇家奧利弗劇院的舞臺劇《戰馬》的期待應該是一致的。該劇在全球十余個國家演出超過四千場,觀眾超過600萬,創造了戲劇史上最為輝煌的記錄。起初聽說《戰馬》要來中國,幾乎不敢相信。因為如果引進成功,那將是此劇首次落地亞洲。之前聽說還有德語以及荷蘭語的版本,也知道該劇引進非常繁瑣,讓人肅然起敬。因為這不單單是一部舞臺劇的引進,簡直就是一項繁瑣的工程。
《戰馬》自2007年首演以來,觀眾無不被其動人的故事、震撼的視效、精湛的品質所觸動,尤其是戰馬喬伊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和豐富的表現力,更是成為風靡全球的超級舞臺巨星。此次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傾力打造的舞臺劇《戰馬》中文版是繼英語、德語、荷蘭語之后,全球第四個語言版本。在中英兩國導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飾演喬伊的中方演員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獲得了英方導演組的高度評價。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團隊在中國國家話劇院排練廳,特別對中國戰馬演員的訓練進行了現場直播報道,在英國引起極大關注,這在《戰馬》的制作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該劇曾被斯皮爾伯格團隊翻拍成同名電影,備受矚目。故事并不復雜,一匹不被人看好的小馬喬伊,被一個孩子細心照料,最后成為一匹名聲顯赫的戰馬。和它的主人有著斬不斷的情感,生死不離,讓人動容。這是一臺人偶同臺的大型舞臺劇,也是將木偶運用到極致的舞臺劇。戰馬喬伊每個動作,甚至每個呼吸都非常到位,也非常細致,讓人完全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其中的戰爭場面也非常的逼真,光效的運用堪稱完美。加之其中的歌隊完美演繹,動聽的音樂讓人不停的感動。有機的跳進跳出,幾乎沒有缺點可言。一幕幕場景不斷再現,也有許多的技術疑問不得其解。這樣一部史詩般的舞臺劇,它的背后是一個怎樣的團隊,又是怎樣將它成功的搬上中國舞臺?首先,從版權到資金都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有了版權和資金,接下來就是具體項目的對接,又出現了更大的難題,英國人對戲劇的要求是傳統的,近乎于苛刻。舞臺上任何的細節都要求是原版,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改動,這和我們中國以往的制作規律完全不同。對于國家話劇院的劇場簡直就是一次重新改造,這不僅僅是一筆巨資,更需要勇氣和魄力。同時英方還提出舞美主要制作人員必須由該劇原版人員擔當,以避免技術上的疏漏。其中有十個筒子燈,英國廠家早已經不生產了,根本就買不到,但是燈光設計堅持不改,這可是難壞了中方制作人,幾經周折,最后在英國皇家歌劇院借來了設備。總算有驚無險,這里面說明了我們對待舞臺藝術的嚴謹態度,正是這種態度決定了該戲的藝術質量,中文版《戰馬》演員經歷了艱苦卓絕的訓練。不同于一般的舞臺表演,戰馬喬伊需要3名演員操縱,馬頭需要體現細膩情感,心臟要表現出呼吸,腿是動力,演員要具備運動員的力量及耐力、甚至要具備雜技演員的多種技巧。由于劇中有長達五分鐘的“馬”的戰斗場景,因此“力量”、“耐力”成為衡量中國戰馬演員考核的重要標準。在劇情的啟承轉合中又不能有絲毫的差錯,一個很小的細節疏漏不僅讓表演前功盡棄,還會對演員造成傷害。該劇演員通過全國海選,光是訓練就將近五百天。高額的制作成本讓營運團隊想盡辦法來應對,一切可以運用的方式幾乎都用上了。從現在開始將在全國巡演,目前已經成功預演了200多場,之后該劇還將回到北京駐場演出。
舞臺劇《戰馬》在中國是一本成功運營的教科書,為我們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戲劇經營模式,不僅僅是一部劇的演出,更是帶動整個中國市場的演出溫度。看完該劇,了解了其中的運營手段,更是給人一種信心。雖然,從夢想到實現有著曲折的過程,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有著深遠意義的。這就是我對《戰馬》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