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一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夏維一
在表演藝術領域有這么一句眾所周知的話,那就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的“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而這句話詮釋的正是讓演員知道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甚至是一些人眼里不起眼的群眾角色,都應該去認真對待,而不能有輕重之分。一個演員對藝術應有的熱愛就是要重視每一個角色,不管大角色和小角色。
一部影視或者戲劇作品中既然有主角當然就會有若干配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角色。但從一個作品的角度來看,卻是一個都不能少,誰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每個人都盡職盡力完成自己的部分才會最終組成一個好的故事和成功的作品。演好主角對演員來說不稀奇,而把小角色演得能讓人記住,對一個演員來說才是最大的驕傲。一部好作品中如果沒有小角色的絕妙配戲,任憑你主角再怎么賣力,也只能是乏味空洞的獨角戲。但是小角色往往在舞臺或者是銀幕上由于出場次數少,表演空間小,往往會被演員所輕視。然而往往就是小角色塑造的成功與否卻直接影響了一部作品的藝術質量的好壞。而作為上帝的觀眾是不會原諒任何一個角色無性格、無情感、無邏輯的表演的。郭寶昌導演的連續劇《大宅門》中那些打醬油的小角色們,出場都是只有幾分鐘,但是由于演員的精彩演繹無一不讓人記憶猶新、過目不忘而為觀眾們津津樂道,如寧靜飾演的老鴇、李雪健飾演的于八爺、田壯壯飾演的日本人老田木、姜文飾演的知府大人以及老藝術家黃宗洛飾演的太監等等。這些影視大腕們并沒有因為角色小和戲份少而放棄對藝術的創作。由此可見,無論扮演哪一類型的角色,對于一個演員來說,都是一種磨練的過程。因此,每一個角色都無法區分絕對意義上的“大”和“小”,可見演好小角色并不簡單,因為劇本提供給配角演員再創作的基礎小。同時,演配角的演員也往往會輕視自己的角色故而不肯多下功夫。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一出戲對配角演員的要求是并不低的。
在《演員的道德》一書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過:“對于演員的嫉妒,勾心斗角渴望擔任主要角色,擔任首席等要把他們從劇場里無情的驅逐出去。不滿意他們角色分量的人應該記住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誰要不愛自己心中的劇場,而愛劇場中的自己,也同樣要被驅逐出去?!痹趯а葸M行分配角色時,關鍵要看演小角色的演員是否能克服心中失落的情緒,是否能知難而上,這都是對演員自身素質、品質和能力的一個考驗。
一生塑造了一百多個小人物、用“百丑圖”自詡、并把這些小角色豎立起一個“大演員”形象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黃宗洛所體現的正是這樣一種不區分對待任何角色的藝術精神。黃宗洛所飾演的角色小、臺詞少、戲份少。但是卻往往讓人過目難忘,這也充分體現并展示了一個演員應有的藝術智慧。只要說起松二爺,人們立刻想到的就是經典話劇《茶館》中黃宗洛所飾演的一個小角色。據說黃宗洛為演活這個角色,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不僅苦練蘭花指,還蓄須留指甲,每天在地安門和隆福寺一帶泡茶館與遛鳥。了解并學習旗人們的生活習俗,還在腰帶上掛了多達十數件旗人喜愛的鼻煙壺,挖耳勺和煙荷包等掛件。久而久之,那些茶客們也就把他當成了真正的滿清遺老。此后,由于黃宗洛友情客串飾演了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的中的常公公一角,這個出場只有幾分鐘的太監角色被黃宗洛老先生演繹得活靈活現,因此,只要一提起太監,首先映入腦海的當首推這個形象。從這個角度來說,一輩子演好主角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要演好一個配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角色則要難得多很多。這樣的角色不但需要把握整個劇情的發展和情節的進展,還需在映襯主角時,體現出自身存在的一個獨立性。小角色和一些龍套的舉手投足,同樣決定了一出戲的藝術完整性。當一個小角色擁有了主角的心理預期,才能更好地并且真實地感受到一個生命存在的價值,從而找到自己的表演和情感邏輯。而黃宗洛老先生的表演生涯恰恰向我們證明了這樣一種主角與配角亦或說是大角色和小角色的哲學。盡管一生演的多是小角色甚至是龍套的黃宗洛,卻給我們展示了老一代藝術家的才情和藝德。而這也正是老一代藝術家們口中常說的“一臺無二戲”。
有些演員很可能終其一生都不能出演主角,這里面固然有形象和能力的緣故。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只要演繹得用心,同樣會被觀眾們認可和喜愛。黃老爺子的藝術之路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另外一點也是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演員必須要練就“有扮演任何種類性格與角色的無往而不相宜的本領?!边@一點是重中之重。作為一個演員不應該也不可以把自己的表演固定在一定的角色類型中,應該要嘗試各種各樣的角色去體會不同的表演,這種不同的角色就包含小角色與龍套或者群眾角色。戲劇作為一種集體藝術,無論角色大小都需要每一個演員全身心的付出,都需要每一個演員拿出十足的干勁,只有努力發掘角色的內心世界才會得到并且享受到創作的果實和愉快。
“戲比天大”這四個大字一直高懸在北京人藝的排練大廳。作為年輕演員的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四個字的真正含義。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主角和成功學的時代,這種“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哲學顯而易見不是被現今的主流所歡迎,可這卻是老一輩藝術家們的成功之道。與萬眾矚目承載一個故事主題引發矛盾沖突的主角相比,小角色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沒有眾多小角色的陪襯,沒有小角色們為主角的發展所做的鋪墊,只會讓主角的命運變得乏善可陳,從而變成主角的獨角戲,這是主角的悲哀。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主角和小角色是密不可分的。同樣,如果一個小角色它不能充分展示一個配角獨有的特性,主角的表演也會因此而有所遜色。在任何一部戲劇與影視作品中,每一個角色人物本身就構成一個世界,都是一個自足的生命體獨立存在,也就是他自身世界的主角。所以無論主角還是小角色,只有當賦予角色以生命時,這樣的藝術作品才能呈現出整體的美感和真實感。縱觀現今大量的影視和戲劇作品,時不時地讓人們感覺到演員的創作與表演乏力,這與影視界以及戲劇界的這種配角哲學的缺失不得不說是有很大的關聯。反觀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這與誕生了大量的金牌小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我們緬懷黃宗洛、陳強、葛存壯等這樣的老藝術家們,懷念的正是他們那種“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藝術情懷與境界。老一代藝術家們對此多有心得,這也是“戲比天大”的真正含義。從這個角度說,一輩子演好小角色絕對比演好主角要艱難得多。小角色不僅要把握劇情的整體發展和情節的進展階段,才能理解自己在相應情境的所說所為,還需在映襯主角表演時,體現出自己存在的獨立性。小角色和龍套的舉手投足間的重要性,同樣決定了一出戲的藝術完整性。一個擁有了主角心理預期的小角色,才能真實地感受到一個生命存在的價值,從而找到自己的表演和情感邏輯。黃宗洛的表演生涯,向我們證明的正是這樣一種小角色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