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
努力創造政治教學佳境——談中職類藝術學校政治教學的現狀與開展
■徐銀
中職類藝術學校(以下簡稱中職藝校)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大批藝術專業人才或為高校培養藝術專業生源的重任。近年來,根據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小高考)的要求,高中階段的政治課作為小高考必考必過的一門課程,也受到加入“藝考”大軍的學生們更多的關注。因此,在中職藝校政治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開展教學、創造教學佳境,本文作者結合多年在中職藝校中的教學經驗,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中職藝校政治教學現狀 開展
回顧我國教育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普通教育己基本趨于完善,而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尤其是藝術類職業教育卻相對滯后,是我國教育中的一個薄弱地帶,很多環節還很不完善。
首先,從招生環節來看,中職藝校是初中起點的中專學校,相對應于其它專業,藝術類的招生有所不同,它需要報名的學生先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如舞蹈、聲樂、器樂、地方戲曲等。因此,在中職藝術學校的招生中,也要比一般的專業多一些程序。中職藝術學校必須在小升初、初升高的升學考試之前,先進行專業測試。而在參加專業測試的考生中,只有通過的學生才有資格被錄取。專業成績面世之后,然后再根據文化課成績在這些專業考試過關的學生中從高到低進行錄取。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職藝校的考生基本都是畢業生的中上者,他們文化基礎較好,綜合素質強,程度平均離差也小。近幾年,隨著我國高校連續的擴招,更多人選擇接受普通教育,這就使得中職藝校的招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特別是在初中畢業后的分流中明顯處于劣勢。而要招收小學畢業的六年制學生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鮮少有家長會在自己的孩子小學未畢業的時候就選擇放棄文化學習而選擇藝術專業學習,除非兩種極端:要么孩子特別喜歡藝術專業,鐵了心要走藝術之路,要么就是文化學習完全無望。有專門針對中職藝術學校的調查顯示,中職藝校的新生不少人的原有文化基礎課都是不及格的。此外,從調查中各個分數所占的比例也可以看出中職藝校的新生文化基礎差異性越來越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中職藝校普遍反映學生的文化學習狀況令人擔憂,尤其是思想性理論性較強的政治課,學生學習普遍存在問題,如學習方法簡單(死記硬背)、學習興趣不濃(認為政治就是個講大道理枯燥乏味的學科)等。我們對中職藝術學校學生入學初的基礎、能力以及思維的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反映出當前中職藝術學校學生的政治素質存在嚴重缺失。
其次,中職藝校學生的政治教學現狀堪憂,具體情況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即學生個人方面以及學校的教學方面。先談學生個人方面的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從學習能力方面來看,一般中職藝校學生的自我學習的能力差,學習方法單一;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差,知識理解能力也差,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弱;第二,從學習動力方面來看,中職藝術學校學生普遍缺少求知欲,政治學習的目的不明確。而這種盲目也導致了學生缺乏進取精神,其學習興趣淡薄,學習意志力更是薄弱。學習的自信心也比較差。第三,從學習知識基礎來看,在中職藝校的政治教學中,因為政治基本概念模糊,判斷能力弱,致使學生聯系新舊知識能力差。在學習后常常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第四,從學習成績來看,中職藝校的學生由于入學時的學習程度就參差不齊,升入藝校后班里的學習成績很快就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政治課作為非專業課中的“副科”,毫無疑問會出現成績整體的滑坡。
其次分析中職藝校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不外乎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教學班授課方式來看,中職藝校的政治教學普遍表現為授課中缺乏個性教育。政治教學難以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心理特點,更沒有重視不同動機不同程度的學生。政治教學本來是抽象的、概括的、富有哲理的,但是在中職藝校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很難看到對這些特點的兼顧,導致政治教學效果整體較差。另外,在教學中,學生非認知因素的培養也未能得到重視,導致學生的感情挫傷,興趣下降,并且出現了問題生增多的現象。這些現象也進而影響到了學生在藝校進行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及其對整個中職教育的情感。
第二,從教學班的組成方式來看,很多班級并沒考慮學生之間日益增大的差異,常常安排“學和不學的”,“學得好與學得差的”全都混在一起。這樣的安排,使得差生得不到照顧,且其中一些基礎好、素質好的學生也得不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正所謂“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在這樣的形勢下,政治教學的開展尚且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難以激發,實現絕大部分學生政治素質的“整體提高”也只能是南柯一夢了。
究其原因,進入中職藝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素質本來就相對較差,再加上政治這門課程在初中階段是開卷考試,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后則轉變為閉卷考試,還要參加學業水平測試,要求上大大提高,學生一時很難以適應。
在這樣特殊的大環境下,面對這樣一群特殊的教學對象,中職藝校的政治教學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與問題在所難免,但我們必須下定決心,施展我們中職藝校政治教師的渾身解數,在教學方面下功夫花精力,盡可能多地創造最佳教學情境,以期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一)實施分類教學
所謂分類教學是指依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畢業愿望以及社會對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來構建不同的課程體系,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班級進行分類教學和管理的教學組織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為了適應中職藝校的學生差異懸殊的學習基礎以及多樣化的畢業需求而特意創建的。
由于每個班級都有幾十名學生,這些學生不但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在不同的時期也不盡相同,不同班級群體的差異也不盡一致。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的多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在了解了他們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并及時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采取不同教學策略。另外,在不同的教學周期,也要能夠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安排,努力實現學生的需要與教師的教學安排相一致。在分類教學中,要考慮作為能動主體的學生的個別差異,并能根據學習的需要,有效地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課堂教學要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才能,要關注個體差異,以想辦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學生的不同需要。這正是分類教學的理論基礎。
可以說,分類教學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科為中心,而是要形成新形勢下因材施教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分類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著眼于學生的發展
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因此,在中職藝校的政治教學中,也需把重視學生的發展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學生分類僅僅是實驗的第一步,分類是手段,提高才是目的。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了給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教師必須樹立科學的學生觀,承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對學生進行分類別和按不同學習水平有區別地進行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及發展。
在藝校的政治教學環節中,如果首先能認識學生的各自的潛能,之后再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對學生未來發展負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還能獲得學生的信賴。其次,在教學實踐環節,我們應該要把學生分類的全過程當作教師做好學生心理輔導的載體,分類時通過耐心細致的溝通談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可讓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使獲得成功的學生能再接再厲,使受到挫折的同學能放下包袱,迎頭趕上。
(三)努力做好三個轉變
第一,教學方法的轉變。在藝校的政治教學中,需要采用生動的教學語言、幽默漫畫、視頻動畫、時事熱點、網絡流行語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維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引導學生先參與學習后主動學習,感受獲取知識的喜悅。如在實施分類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時,不是簡單的分“快慢班”,更不是對少數學生的拋棄,而是要讓學生及家長了解分類教學的目的和優點,希望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聽得懂、學得會和跟得上,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
第二,師生關系的轉變。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分類教育成功的思想基礎和前提條件。以往,師生間采用命令——服從式的交往,之后便成為合作式、朋友式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在政治教學中,教師如果對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平等的尊重,一定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合作學習的氛圍,促進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積極互動關系的建立和協調。
第三,教師角色要轉變。新教材的安排上,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以及教學的多樣性和變動性對政治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也不僅是做一個執行者,而是要做一個決策者。在政治課堂環境下,教師應具有創造新內容、新形式的能力,如創設某種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活動、創造班級氣氛以及表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比如,在教學理念的轉變上,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平等地看待學生,并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公平。學藝術的學生情感豐富細膩、也很現實,藝校的政治教師,尤其忌諱對學生有歧視、漠不關心甚至對學生冷遇。你對他們什么態度,他們會用同樣的態度還你。
總之,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在中職藝校的政治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導向作用,要積極采取多項對策,更好地開展政治教學工作,真正為藝校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努力開創政治教學的佳境。
[1]武淑英.中職政治課教學的激趣藝術.科技創新導報.2013.03期.
[2]孟景舟.職業學校分類教學模式實驗效果分析.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03.
[3]任曉璐.中職藝術學校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西南大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