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寧
演員如何塑造人物之我見
■劉文寧
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個演員表演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塑造出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演員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神兼備。演員和角色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各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看待問題的立場亦不同,故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由此就構成了演員和角色之間的特殊性。如何塑造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其實就是把這個人物形象進行再次創作,從而變成直接可見的生活形象。
可以說當演員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演員和角色這兩個獨立的個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也就是說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依賴而又共同存在的。如何正確地把握一個角色的心理?這就需要演員付出大量的創作心血,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生活積累。如何塑造一個角色,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飽含真情的表演會讓人一看就過目不忘,而只會模仿、刻意復制、而不懂得創造求新的類似工匠式的表演則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意興闌珊。黃佐臨大師曾說“不像不成戲,太象不成藝;悟得情與理,是戲也是藝”,由此可見當一個好的演員在塑造一個全新的角色時,不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來進行藝術創作,還要把自己看做是一個藝術家用心去演繹好每一個角色,并且通過各式各樣的表演手段去正確領悟每一個劇中角色,從而產生一種完美的藝術效果,能夠和在場的觀眾產生共鳴。那么這樣的演員就是一個合格的成功的演員。
演員的基本特征就是其本身是創作者的同時又是被創作者。一個演員的本職就是去塑造不同的、具有個性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演員的藝術生涯中會扮演很多人物形象,可以說是貫穿古今中外,融匯三教九流,上至九五之尊,下至流氓乞丐。而這些人物形象有些會和演員自身有一些契合點,有些則反之。有的演員性格內斂但飾演的角色卻是個性張揚,有的人物形象靜如處子但是演員本性卻動如脫兔,如何把這些看似矛盾的問題進行結合呢?這就需要演員以自身的演技和內心去給這些人物以鮮活的生命。同理,在創作的時候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務求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只有和飾演的角色相互統一起來,在特定的情景中,去表達角色的本身,二者相結合或融合,才能塑造出一個全新的“人”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只有兩者間相互依賴才可共存。角色也是不能從演員分離出來而單獨體現的。以上種種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總的來說不外乎兩個方面——理解人物和體現人物。
那到底什么才是理解人物和體現人物呢?很簡單,就是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深度以及潛在動機,抓住人物基本性格,體會人物細微處的情緒和深藏在文字后面體現的深遠意義。當演員從劇本情節中了解并掌握了人物的性格基調和人物行為后,就要用直觀的形式把人物怎么做和做些什么的行動去表現以及演繹出來。同時,演員又要有一定的控制力。僅僅自己有所感受是不夠的,他必須使別人有所感受,如果這個控制運用不好,就很難辦到或者根本辦不到這一點。演員在表演哭或笑的同時也應該要分析這哭或笑,這樣才能更有力地影響和打動觀眾的心。這樣的表演才能情動于內而形于外。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則是為了達到表演的豐滿、真實,有強烈的感染力。成功的表演就是充滿表現力的真實感的表演。而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要從作品中人物行為和語言中進行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也體現在人物語言中,觀眾是通過人物語言來發掘作品內容和它的豐富內涵,進入角色生活,體驗角色感情。所以演員不但要研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認真分析,留心劇本所提供的特定環境,還要細致入微地去觀察角色的性格,最后進入角色生活并體驗角色的感情。就如同法國18世紀哲學家狄德羅所說的那樣:“一個演員到底應該主動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緒并為之感動呢?還是應當完全無動于衷、使自己的情緒跟他所表演的情緒仿佛總有一段距離,僅僅使觀眾以為他是被感動了而已呢?答案應是非常明確的。具體地說,作為在舞臺上的表演應該是形似和神似也就是形神兼備相互完整統一。其中形似者為下,神似者為佳。
語言和動作也是表演的兩大支柱。語言作為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必須做到性格化。語言的性格化有兩個方面,一是臺詞的內容,也就是人物說的話要符合人物性格,體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表演不能不出新和求新,更不能雷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就不會有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每個人說話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各式各樣的人就有各式各樣的說話方式,不一而論,這些千差萬別的不同,具體體現在聲音、音色、說話時的習慣、語氣、語調等方面,所以要把聲音加以“化妝”。發現符合人物說話的習慣、語調和語氣。這就需要演員時刻體驗生活,在表演時相結合才能做到這一點。在舞臺上,讓觀眾從心里對人物產生共鳴的主要手段就是看演員如何運用語言。演員在舞臺上或銀幕前不僅需要用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來使觀眾看到你的思想,而且需要運用表現和傳達豐富人物思想的語調使觀眾聽見你的思想。就語言本身來說,它其實也可以說是動作的一種,正是因為語言本身具有了鮮明的動作性,因此語言總是會與人有著某種顯而易見的聯系。這種意愿的產生和完成賦予語言以動作。因此,語言動作和形體動作一樣,有它的任務、目的和規定情境,體現出語言的動作性才能說好臺詞。也就是說,舞臺語言一定要或者爭取去做到個性化。
那什么又是潛臺詞?說白了潛臺詞就是“話中有話”。潛臺詞才是說話真正意圖,真正動機。有時一句話的潛臺詞與臺詞的表面字義是完全相反的。例如:“你干的真不錯啊。”這句話的直接意思聽起來是稱贊、夸獎一個人很能干、聰明和有辦法、事情辦得好等等,但是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所有的夸獎的真正的動機其實是嘲諷、譏笑、責備和斥責。因而說話的動機、意圖不同,其潛臺詞的意思也就不同。怎樣讓觀眾聽懂潛臺詞?雖說表達潛臺詞的手法很多,但要把它如何傳達清楚讓觀眾明白這對演員既是一個考驗,也是要在角色創作中要達成的一個任務。如同寫篇文章就要思考文章的內容,想出恰當的詞句;碰到要解決的問題,就會認真的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再一個就是怎樣把握人物的分寸感。那么表演的分寸依據是什么?怎么樣才算是分寸合適?演員的分寸感應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在本文開篇所說的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生活的東西才會打動觀眾,在藝術作品里演員塑造的都是生活中的人物,而這些都會涉及到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所以要把這兩者不著痕跡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把分寸感掌握好。一個演員對角色的塑造滲透著對劇本角色的理解以及對生活的感知,可以說沒有演員就不會有角色;如果沒有演員的再度創作,這個角色就不會誕生。這不僅要求演員在角色的環境中去生活,用角色的視角去看待生活,還要求和這個人物形象去思想和行動。也只有當演員到達了這一點以后,才能更加接近其所扮演的角色,開始與自己的角色融為一體地去感覺感知。所以說演員塑造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是相當不容易的,要做的準備工作包羅方方面面,要學會掌握并把握其獨有的性格基調,還要掌握在表演中的分寸感,充分發揮人物的臺詞以及潛臺詞,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塑造人物。而這些表演元素對每一個演員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綜上所述,表演是一門需要憑敏銳和細心的感覺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就目前來看,許多人對演員這個職業和演員在影視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缺乏深刻理解和認識的。人們一般都錯誤的認為演員的成功只要長的好看或者長的有特色,就不需要天分、不需要準備、不需要努力和勤奮。這是錯誤的。事實上機遇總是偏愛勤勞的人。一個演員無論在舞臺上還是在銀幕上對人物的完美塑造,哪一個不是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只有為之辛勤地工作并且用心地去揣摩,才能夠最終在舞臺上或是銀幕前塑造出光彩奪目的人物形象!只有深入現實生活不斷拓展演員的生活空間去積累創作素材,從演員自我不同的創造個性去探索有效的創造途徑,在加強生活鍛煉的同時,不斷的加強表演技巧的訓練和藝術理論學習,長此持之以恒,才能在表演藝術的專業道路上,提高自己的創造水平,創作出更好的藝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