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雪飄
?
吉本芭娜娜小說的主題及藝術風格研究
□宗雪飄
1987年,24歲剛剛大學畢業的吉本芭娜娜發表小說《廚房》,初登日本文壇,并接連斬獲多個文學獎項,引起極大的反響,日本文學評論界一度稱之為“芭娜娜現象”。吉本芭娜娜筆下的主人公雖然敏感憂愁、經歷悲慘,但結局卻是積極向上、充滿了生存的意義和勇氣,滿滿的正能量。
(一)死亡與重生
在吉本芭娜娜的小說中,死亡主題被反復書寫。而她所描寫的死亡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會經歷的事件,比如自然的生老病死、自殺、車禍等。吉本芭娜娜說,死并不是死去的人的問題,而是活著的人的事情。小說里的死不僅是小說的主人公親友肉體上的消亡,還具有更深層的意義,那就是主人公在死亡陰影下的痛苦、絕望、無助的精神死亡。
小說里雖然描寫了很多的死亡,但讀完之后卻讓人充滿希望。她以死亡去關照生命,向讀者傳達的是在死亡中重生的思想。死與生并不是對立存在的,死中蘊含著生,生里也包含著死,死亡既是人生的終結,也是人生的開始。她所描寫的主人公們在經歷一系列家庭變故后,在死亡陰影中煎熬、忍耐、掙扎,一步步自我救贖,最后得到重生。
(二)孤獨感
吉本芭娜娜筆下的人物都充滿了孤獨感和寂寞,這是她文學作品里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在《廚房》單行本的封面上,她這樣寫道:“我的語言將怎樣觸及你的孤獨”。《廚房》一開始她就敘述了主人公美影的孤獨處境:父母早亡,被祖父母收養,上中學時祖父去世,現在祖母也死了,最后,“剩下了我和廚房,這總歸好過于認為這天地間只剩下我孤單一個人”。對孤獨的描寫不是為了營造悲劇的氣氛,而是要讓主人公在體驗到痛苦和孤獨后,找到生活的勇氣。
(一)語言文字通俗平和
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沒有走日本正統文學的道路,而是獨樹一幟,更注重大眾化,以通俗的語言風格,貼近日常生活。在她的小說中,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復雜的語言和文字修辭,較多地使用了當代年輕人的用語、流行語等,基本上是用簡單的口語,而且敘事性強,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事主體,更讓讀者有親近感和代入感。
芭娜娜對“通俗性”的解釋是:普通人能夠進行閱讀并理解,她希望即使是沒有閱讀習慣、與書無緣的人在讀她作品的時候,也能夠順暢、沒有障礙。因此,她寫作的時候,會換位到讀者的角度,揣摩讀者的心理,以了解和想象他們的閱讀目的和閱讀感受。
(二)超現實主義
吉本芭娜娜的小說中,許多人和事都帶有超現實的色彩。她的大多數小說中都會有一個甚至幾個擁有超能力的人物,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有神秘的體驗。比如《月影》里的詭異女孩浦羅擁有預知的能力,《一種體驗》里的酒吧侏儒田中掌握通靈術,等等。她的小說中當主人公陷入黑暗的痛苦之中時,超現實現象以超能力或者夢境的形式進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主人公精神救贖的契機,幫助他們從死亡中重生。
吉本芭娜娜以女性獨特的視角與細膩的手法描寫著日常生活中悲傷而充滿勇氣、凄涼又不失溫暖的故事,以簡單平實的語言,超現實色彩的渲染,用以死為生的背景,讓讀者體會到生的堅強,跟隨書里的主人公一起成長,充滿治愈力量。
(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upportedby“theFundamentalResearchFundsfortheCentralUniversities”),(項目編號3132016083)
book=27,ebook=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