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433)
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已經進入倒計時,國家發改委起草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送審稿)》已正式報國務院審議,2016年有望出臺該條例。這意味著我國溫室氣體減排基本法律規則將從部門規章上升為行政法規。為規范碳排放交易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碳排放權產品交易被指定在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確定的交易機構內進行1。自2011年國家發改委宣布建立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市場,目前已經形成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和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七大碳排放權交易平臺。
在碳排放權交易所建立和運行的幾年間,交易所的基本制度日趨完善并產生了許多積極作用,如推動溫室氣體減排、促進綠色金融產業的發展等等,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在這期間,不僅實踐中出現了的一些技術性違法事件2,理論上對于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法律屬性、自律管理等基本問題也亟待解決。鑒于碳排放權交易所在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建立符合碳排放權交易所特點的法律機制和自律管理模式將有助于明確交易所的權利與義務,規范市場交易行為,保護當事人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有必要就碳排放權交易所法律屬性和自律管理制度等基本問題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
交易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02年的荷蘭阿姆斯特丹,時至今日交易所以類型繁多,包括經營證券、期貨、黃金、藝術品、排放權等等。根據《布萊克法律詞典》的解釋,交易所(exchange)指“集中證券、商品等買者和賣者,以促進商人的習慣和慣例的統一,便利商業糾紛的快速解決,收集和發布有價值的商業和經濟信息,并使成員獲得他們在合法經營推進中的合作帶來的利益的組織”3。該定義揭示了交易所交易對象、交易參與者、交易所等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間的法律關系。從功能視角來看,交易所具有市場和企業功能。市場功能主要指在交易成本盡可能低的前提下,快速、有效地執行投資者發出的交易指令,以提供流動性。同時在流動性提供的基礎上,發揮資金籌集、價格發現、資源配置等衍生功能4。企業功能則指交易所為生產符合產品的企業,提供上市服務、交易服務、清算服務和價格信息服務,以謀求利潤為目的5。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交易所形成了兩種主要類型的交易所組織形態,互助化(會員制)交易所和非互助化(營利性公司制)交易所。會員制交易所以會員為交易所出資人和管理人,同時享有交易設施的使用權,其會員資格是非開放性的6。在近400年的發展史中,會員制交易所充分體現了其存在的價值:在工業文明時代,物理空間的有限性與對證券交易流動性的要求,決定了交易所只能由會員進入,由此形成了傳統交易所的自然壟斷;手工作業的現實也決定了傳統交易所不存在技術或設施更新的需求;大規模籌資也成為不必要。然而構成會員制交易所的基本背景已經發生變化,金融電子化改寫了交易的方式,使會員制交易所失去了生存的物理空間;市場自由化打破了傳統交易的壟斷地位,競爭由此而來;全球化加劇了傳統交易所的重組和改制7。
基于此,目前全球主要交易所幾乎都已完成了非互助化改制工作,非互助化交易所主要指擁有開放的所有者結構(不只針對會員)、以股東利益為本位、所有權和交易權分離,它使傳統會員制交易所成為營利性公司8。公司制交易所亦可區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東京證券交易所曾經分別采取過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而目前為會員制;紐約證券交易所很長時間為非法人協會,后于1972年注冊為非營利性公司(根據紐約州《非營利公司法》第 201 節規定);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北美交易所在進行非互助化后成為營利性公司,但在這之前絕大多數為非營利性公司9。基于此應當區別不同國家關于公司制交易所的定位,而非互助化交易所區別于非營利性公司制交易所或其他類型交易所,而專指由股東發起設立、有獨立財產、以營利為目的公司法人。
正如交易所基本定義所確認的,早期會員制交易所中的會員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對市場秩序、交易信息等共同作出規定,最終既促進了會員個人利益,也促進了交易所整體利益的實現,這亦是傳統自律管理合法性的來源。交易所自律管理即是在會員自我設限、自我約束下,促進交易所的中個人利益、團體利益的最大化。由于交易所市場覆蓋面和交易所提供服務的種類不斷擴展,市場參與者也越來越多。交易所的目標逐步擴大到保證市場健全(公平、效率和透明),保證金融安全(減少系統性風險)和保護投資者等方面。同時,不管是會員制交易所還是非互助化交易所,自律管理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政府規制和私人利益的合作模式,是應對復雜、動態、瞬息萬變的金融服務行業的有效規制形式10。自律管理包括會員監管、產品監管與交易監管11,通過制定并執行業務規則來保障會員及相關參與方的共同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實現市場健康發展。雖然在互助化向非互助化的轉型過程中,交易所法人屬性、市場參與者的權力義務都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但是它卻一直延續著自律管理的理念12。當然在自律管理的持續發展過程中,其框架、原則和內容上被賦予更多新的內容和意義,如通過合理的公司股東治理結構,緩解其營利傾向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13;以正當程序的有限適用來約束交易所的管理行為14;對交易所自律管理運行的司法介入,進行必要的外部監督和合理的司法保障15。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的建設正恰逢交易所治理模式轉型的機遇,其制度形成所需要的環境更加開放與多元。一方面,我國傳統交易所(如證券、期貨交易所)仍以非營利為目的,并以自律管理法人身份在提供交易所服務,但其一直處于會員制與非互助化模式選擇爭論中;另一方面,非互助化交易所轉型已在全球展開,隨著政策制定者對非互助化的了解更加深入,我國設立的七大試點碳排放權交易所多以營利性公司制交易所身份出現。申言之,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正在開始探索中國特色下的非互助化交易所自律管理模式。因此,對碳排放權交易所自律管理的解讀應當賦予更多特征分析和問題針對性考察。
從本體論角度出發,以交易所的交易客體、交易主體、交易規則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作為分析點,能夠達到初步認識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本質和特征的目的。
碳排放權交易的客體是碳排放權及其各類衍生產品。從行政法視角來看,碳排放權是因命令和控制模式產生的排污權行政許可,其被納入到市場交易過程中形成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實現對碳排放權行政許可的市場化配置。從民法角度來看,碳排放權又具有確定性、支配性、可交易性,它在市場化過程中變為特定的可交易產品,相關權利人可直接支配并排他性地享受其利益,是一種準物權16。從金融法的視角看,碳排放權具有金融工具的屬性。一般而言,金融工具是指按照一定格式制定、用來證明交易各方權利義務的合法憑證,是貨幣資金或金融資產借以轉讓的工具,它一般具有償還性、收益性和風險性的特征17。碳排放權作為一種準物權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無形資產,需要通過格式化來表明該資產碳配額數量、年份、履約期限等內容。碳配額的現貨交易即是在配額注冊登記系統之中將此產品進行劃撥、轉移,事實上就是一種權益憑證的轉讓、處分、收益的行為。而碳排放權期貨更是以明確的標準化合約,表明交易的產品數量、質量、交割時間和地點等信息,體現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從立法實踐來看,碳排放權產品也已經在歐盟被認可為金融產品18。
參與碳交易業務的主體主要包括碳排放權交易所、控排企業、中介機構、機構投資者、個人。碳排放權交易所在運行過程中主要涉及到如下兩種法律關系,交易主體間、交易所與交易主體間的合約關系。第一,交易主體之間的以碳排放權為標的物的買賣合同關系。有減排義務的企業通過購買碳配額來履行減排承諾,或者出售剩余碳配額,或者進行套期保值。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并沒有強制碳減排的履約義務,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的投資和需求主體。第二,交易所與交易主體間的合約關系。中介機構和投資者在符合交易所規定的前提下,可以申請成為交易所的會員。交易所與會員之間是一種民法上的契約關系,交易所與會員訂立交易所協議或簽署交易所章程,交易主體以會員身份參與到碳排放權交易,通過支付對價的方式獲得碳排放權交易所提供的信息、服務等權利。同時會員自愿接受自律管理。當會員未遵守交易所規則時,其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實質上是一種合同違約責任,包括暫停交易權甚至終止會員資格等處罰。其他投資機構、個人等交易主體可以通過與交易所會員簽署委托合同,實現碳排放權交易操作。最終碳排放權交易所的基本規則19將交易主體、客體和它們之間存在的法律關系緊密聯系并表現出來。
依據碳排放權交易客體、交易主體及其相互之間的法律關系,可總結出碳排放權交易所兩項特征。第一,公共性,即碳排放權交易所提供準公共物品服務。碳排放權交易所提供服務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表現在已經參與市場交易者不能排斥其他市場參與者享受交易所提供的服務,當然會員與其他市場參與者必須是在支付一定對價的條件下才能使用該服務。碳排放權交易所提供的服務具有一定的非競爭性,交易平臺容量雖存在一定限制,但是當電子交易平臺服務和交易系統已經設計完成,碳排放權交易所對于所增加的會員或市場參與者的市場服務成本接近于零。第二,金融性,即碳排放權交易所受金融制度及金融法的較大影響。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分為一二級市場,涵蓋現貨、期貨、衍生品等各類碳排放權產品20。雖然各類產品之間還是存在差異(如現貨實行全額交易且不具備融資功能,衍生品實行保證金交易),但碳排放權交易都能實現投資者的投資需求,風險管理者的套期保值需要。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對碳排放權的現貨和衍生產品交易管理的各方面(包括投資主體、交易方式、風險控制措施等)都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金融交易管理的特征。碳排放權交易所的發展與制度構建受到金融法在產品設計、風險控制、交易管理等方面很大的影響21。
在國家發改委提交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送審稿)》中,第17、18、34條對碳排放權交易所做了專門規定,主要涉及確認碳排放權交易所為交易專門場所,要求信息披露的義務和交易所法律責任,內容涉及面較窄且表述有限。而目前除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和地方“碳排放管理辦法”中部分章節或條文對碳排放權交易所有原則性規定外,法律體系當中并未見系統、成文的對自律管理予以規定。碳排放權交易所自律管理的合法、有效運行需要有正當性來源,而這一正當性來源將給予交易所在設立、職能、組織結構、產品監管、交易監管、會員監管、協調政府監管和法律責任等方面提供足夠支撐。
目前碳排放權交易所自律管理缺乏足夠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支撐已經對交易所的有序、安全運行造成了一定影響。例如,由于部分碳排放權交易所存在違反國發(2011)38號、國辦發(2012)37號文件規定的禁止實行連續交易、集中交易等規定,國家有關部門通報批評了部分碳排放權交易所并要求其及時整改22。

表1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基本法律體系

表2 我國主要碳排放權交易所股東構成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自試點以來均以公司制形式出現。從現有股東構成看,各地碳排放權交易所主要以鋼鐵、能源、石化企業等國有企業以及地方所有的產權交易所為主。
這一設立方式恰好也順應了交易所發展過程中的非互助化趨勢。我國公司法律制度屬于大陸法系,即主要沿用的是以德、法為代表的公司設立體系,在公司設立過程中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主要形式23。無論是股份有限公司還是有限責任公司均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24。而我國《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四類,即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并認為企業法人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獨立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法人25。因此,股東作為營利性公司制碳排放權交易所的資本提供者,具有所有投資和資本的天性——投資回報的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訴求影響甚至決定了碳排放權交易所市場運營的目標。雖然目前我國各碳排放權交易所股權結構以國有資本為主,但是這并不能否認,如果一家碳排放權交易所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將不會對任何以營利為目的企業有吸引力。從當前的創新機制26中能夠看到增強市場流動性、增加盈利空間的自我激勵機制。為了營利而創新、開拓市場,就會存在突破規則限制、超越監管紅線的可能性。
在非互助化交易所的發展歷史中,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內部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以協調股東利益、交易所利益、會員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這些規則包括強調交易所發展以公共利益優先,調整公司的營利性目標;對股東持股比例做出限制,控制大股東規模;注重董事會的獨立性,提升獨立董事、公眾董事等比例;深化信息披露的要求,注重交易所面臨的利益沖突以及交易所如何處理這些利益沖突的信息公開、透明等27。雖然目前我國營利性公司制碳排放權交易所均制定了較為系統的自律管理規則,但是這些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安全、有序而做出的對會員權限和交易所風險處置職權的規定。對于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公私利益的法人屬性、基本的交易所治理結構等并不存在明確的規定28。
交易所的所有者擁有對交易所的控制權,而會員(交易參與者)可以使用交易所的設施。在互助化治理結構下,會員對交易所的所有權與交易權是合一的。隨著非互助化交易所成為目前交易所主流趨勢后,交易所的所有權與參與交易所市場的交易權出現了分離,交易主體參與交易所市場,無須成為交易所股東,只要符合條件向交易所申請取得交易資格即可。因此,交易席位的使用者成為會員(交易參與人),但它不再被認為是傳統意義上會員制交易所中的會員。如今交易所會員管理的目標主要在于使所有者與控制者能夠成本最小化,同時使會員(市場參與者)對交易設施的使用成本最小化和獲得利益最大化。

表3 我國各試點地區碳交易所會員類型
我國各試點地區碳排放權交易所大多都明確規定交易參與人應成為交易所會員或委托經紀會員才能參與交易29。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實行的就是所有權、控制權與交易權分離的會員管理模式,在此會員管理實際上就是對交易參與者的管理。
各試點交易所會員,無論是綜合類、自營類、經紀類、托管類等直接使用交易設施進行交易的會員,還是服務類、咨詢類、公益類等使用交易所提供的信息或者間接為交易服務的會員,都是交易設施的使用者。碳排放權交易所雖實行會員制,但會員缺乏參與交易所事務管理的權利,這主要表現在會員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只能以被動的身份遵守交易所的規則,獲得基本服務,履行相關義務30。交易所對會員管理的實體權利設計方面缺乏公共性和公眾參與的考量。會員缺乏合法的途徑表達對交易所政策、規則、管理措施的建議和意見,不利于會員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對交易所的內部和外部監督。另一方面,各地碳排放權交易所對會員資格管理與會員業務管理的混亂,也構成碳市場發展的障礙。各交易所對市場參與者的規定不僅在組織形態、機構名稱上不一,且在設立標準、注冊資本、最低資產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不利于未來全國碳市場構建之后的市場平等性;各碳交易所對各類型會員業務范圍沒有統一標準,對碳資產管理業務、托管業務、借碳業務,經紀、代理商等業務的定義、職責等也差異頗大,這同樣造成中介機構在跨市場業務、全國市場的準入中存在障礙。
碳排放權交易所自律管理規則應關注交易所公共性和金融性的特點,但目前未能充分體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公共參與和程序正當性不足,對產品管理和金融風險預見性不足。首先,交易所對市場參與者的規定仍是以義務為主,缺乏權利的保障。同時缺乏對規則執行的正當程序考慮。碳排放權交易所可根據異常情況的情形自行決定取消交易或暫停交易,這體現出緊急性和效率原則,但是對相關當事人救濟途徑等的規定卻沒有在相關規則中體現。又如碳排放權交易所能夠在糾紛雙方自愿調解的基礎上進行調解,但是目前交易所專門的調解規則、調解員的選任、調解協議的效力等都沒有詳細的規定,這在程序上無法保證調解的公正性。其次,碳排放權交易所在產品設計時沒有將金融風險、市場風險等因素納入充分的考量范圍,而僅僅是通過模仿證券和期貨產品的交易方式和種類獲得啟發,碳產品風險預防和控制將難以確保,所造成的市場不穩定、價格劇烈波動甚至能夠產生影響溫室氣體減排的政治、經濟、社會效應。
發揮碳排放權交易所功能對于進一步發展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重大意義,亦可早日實現我國溫室氣體2020~2030年期間的自主減排承諾。從理論方面看,交易所的自律管理理論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自律管理理論中的內部治理結構、自律管理權限、程序正當的有限適用、司法保障等各個方面,都對碳排放權交易所自律管理制度的構建有啟發性。因此,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可以在自律管理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碳排放權交易所自身的特性,針對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構建交易所自律管理的基本制度。
在《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送審稿)》中已經確立了碳排放權交易所存在的合法性,但是并沒有對碳排放權交易所的具體法律地位予以明確。而目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的管理也并未能納入到證券交易所或期貨交易所的管理辦法當中31。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管理在制度上的法律空白,正是導致了前文已經論述的諸多法律問題的根源。因此碳排放權交易所的基本管理辦法就應當在依據上位法對于碳排放權交易所的定位和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自身特點下形成,以解決時下碳排放權交易所面臨的法律問題。碳排放權交易所基本管理辦法應當具有指引和推動碳排放權交易所合法、有效運行的作用。其主要內容不僅包括一般交易所所應當具備的內容,如設立和解散、職能、組織結構、產品監管、交易監管、會員監管、協調政府監管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同時要將碳排放權交易所的公共性和金融性體現到基本管理辦法中。
對碳排放權交易所法律屬性的確認能夠明確交易所與政府間的權屬關系,梳理交易所與市場參與主體的法律關系,對處理利益沖突、法律糾紛有著積極作用。碳排放權交易所以營利性公司制法人形式出現,存在為追求交易所營利而突破法律與道德的底線和不顧公共利益的可能性。但事實上全球交易所的非互助化實踐表明并無因為公司營利而導致公共服務提供扭曲的現實情況發生,除了交易所有效的內部結構安排等制度之外,基于市場份額、聲譽、行業競爭等的考慮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因此,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仍可按照私法規范設立,形成以營利目的,具有獨立財產的公司制法人,充分發揮非互助化合作的優勢,實現公司制碳排放權交易所在競爭、發展中的獨立經營、獨立擔責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能夠協調碳排放權交易所股東、會員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章程和主要業務規則草案,在自律管理中平衡公司內部股東與會員之間的利益,協調交易所整體與外部社會利益可能的沖突。具體而言,需要在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中規定交易所負有維護公共利益的義務,而且當交易所面臨維護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的沖突時,交易所必須優先照顧社會公共利益;在下一位階的法規規則以及公司制交易所章程中應當對股東的持股比例作出限制,更加注重董事會的獨立性,提升外部董事、獨立董事、公眾董事等比例;設計更為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機制,對涉及交易所利益沖突和沖突解決方案的信息進行公開。
會員作為交易設施使用者,除了履行必要的義務之外,應當有實體和程序上的權利保障,以利于其公平參與市場交易,免受交易所管理行為的不當侵害。首先,在會員管理方面各地區可以存在不同規定的前提下,為了保證市場間的公平、公正、公開,對會員管理應當建立統一的基本規則,包括可以為和禁止為的行為規范、基本資質、業務范圍等,強調交易參與者如何有序、合理地進入統一市場并使用交易設施。其次,要注重對會員(交易參與者)權利的保障。在事前應當設立建議權等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所政策制定和討論的參與權利,會員能夠通過適當的渠道反映市場的需求,使交易政策制定更為科學合理;在事中應當體現為對交易所自律管理行為的方向監督,保證交易所權力受到外部制約,即需要交易所及時公布監管信息,監管過程能夠允許公眾參與;在事后規則設計中,著重體現會員權利的救濟,一方面保證會員和其他市場參與者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通過聽證、論證、申訴等方式獲得救濟,另一方面在調解糾紛等方面制定更詳細的規則,方便糾紛雙方解決糾紛。
在產品開發和交易管理過程中,需要從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過程控制來確保風險能夠合理的預測和控制,當然在這一過程的實施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創新的靈活性、低成本造成影響。因此,在風險控制的程度上予以合理的把控,設計一條恰當的標準和“線”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在產品的開發創新過程中應當進行事中和事后監管,在產品的設計前期仍需要激發市場參與者的動力,允許其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自主設計適合碳市場的產品,主管機關和碳排放權交易所應當給予創新產品一個試驗交易的階段;在開始正式采用創新產品之時,碳排放權交易所應當通過公眾參與、論證、聽證等方式征集意見,并積極采納法律、金融、會計、稅務等專業人士的建議。碳排放權產品交易的事中監管要強調交易系統對交易數據的監測,可采取專門賬戶交易、擔保交易等方式,增強交易的信用度;在事后的監控中,需要對違法違規的行為及時采取法律措施予以懲治與糾正,并能夠根據數據總結和監管需要進一步完善產品設計。
注釋
1.《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交易產品交易原則上應在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確定的交易機構內進行。
2.國務院下發《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各交易場所應當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準確把握自身功能定位。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慶、湖北、廣東的7家碳排放權交易場所中,有5家納入了檢查范圍。檢查發現,部分交易場所存在違反文件的規定,實行連續交易、集中交易等問題。中新網.證監會檢查5家碳排放權交易所部分存違規現象[N].中國新聞網, 2014-09-26, http://www.chinanews.com/stock/2014/09-26/6635513.shtml(訪問日期:2016年5月9日)。
3.參見Garner, B A Editor.Black' s Law Dictionary [M].10th ed.USA:Tomson Reuters, 2014: 684.
4.參見盧文道.證券交易所自律管理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9-10.
5.參見盧文道.證券交易所自律管理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3.
6.參見盧文道.證券交易所自律管理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6-17.
7.參見于緒剛.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對自律的影響[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38-39.
8.參見于緒剛.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對自律的影響[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1.
9.參見于徐剛.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對自律的影響[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13.
10.參見IOSCO.MODEL FOR EFFECTIVE REGULATION[R].Madri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2000: 1.
11.自律監管職能主要包括會員監管、產品監管與交易監管三大方面: 會員監管,主要包括制定會員或參與者準入的適格性規則和對會員的綜合監管。產品監管,也稱上市監管,指的是交易所制定上市規則決定何種金融工具能上市交易。交易監管,又稱市場監管,確保公平、高效、有序的交易環境是所有交易所的核心職責,通常包括制定交易規則、實時監視交易行為與發覺潛在市場濫用行為、執行交易規則與懲處違反者、及時向證券監管機關和司法機關報告侵害行為。參見盧文道.證券交易所自律管理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43-49.
12.參見曾冠.交易所改制對自律管理的挑戰與新思考[J].證券市場導報, 2008, (01).
13.參見吳卓.證券交易所組織形態和法人治理[M].上海: 東方出版社, 2006.
14.參見吳偉央.證券交易所自律管理的正當程序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15.參見徐明, 盧文道.判例與原理: 證券交易所自律管理司法介入比較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6.參見鄧海峰.環境容量的準物權化及權利構成[J].中國法學,2008, (04).
17.參見吳弘, 李有星.金融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18.《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指令》認為“金融工具應當包括期權、期貨......和任何其他的與證券、貨幣、排放配額相關的可以實物或現金結算的衍生合約”。DIRECTIVE 2014/65/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5 May 2014 on 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amending Directive 2002/92/EC and Directive 2011/61/EU,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 173/349, ANNEX I, SECTION C: 482.
19.碳排放權交易所基本規則包括交易所的章程、交易所交易規則以及具體實施細則等。
20.一級市場是指配額被政府或監管當局創造并納入市場,政府以拍賣的方式(免費分配配額不屬于一級市場范疇)在市場當中將配額出售;二級市場則是不同的市場參與者對不同的碳排放權交易產品進行交易。Hill, J., Jennings, T., &Vanezi, E.The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risks and challenges[R].London: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2008: 36.
21.例如歐盟針對碳排放權交易在新《金融工具市場指令》中作了一些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如部分履約企業參與者的豁免規則,其他金融規則的排除適用,信息披露規則的特別適用。參見陳波.歐盟碳市場監管新發展[J/OL].歐洲法視界, 2015-11-16, http://www.ideacarbon.org/archives/29277(訪問日期:2016年5月9日)。
22.國發(2011)38號、國辦發(2012)37號文件規定除國務院和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批準的交易場所以外的所有交易場所應當禁止標準化合約、禁止集中交易、禁止連續交易等“紅線”。要求各交易場所應當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準確把握自身功能定位,采取符合國家規定和自身特點的交易方式。中新網.證監會檢查5家碳排放權交易所部分存違規現象[N].中國新聞網,2014-09-26, http://www.chinanews.com/stock/2014/09-26/6635513.shtml(訪問日期:2016年5月9日)。
23.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條: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4.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3條: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25.參見馬俊駒, 余延滿.民法原論(第四版)[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0: 116.
26.目前各碳排放權交易所的創新機制主要包括引入機構投資者和中介機構(機構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創新融資模式(CCER質押)、多元投資渠道(碳基金和碳信托)、碳資產管理(借碳業務、遠期產品)。
27.參見謝增益.公司制證券交易所利益沖突與公司治理的完善[J].經濟法研究, 2006, (05).
28.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送審稿)》中,沒有針對碳排放權交易所具體規則設定,只是規定了第18條關于“交易機構”(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負責確定碳排放權交易機構,并對其業務進行監督和管理。交易機構提出其交易細則,報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和第19條關于“交易信息”(交易機構應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公布每天的交易價格、交易量、交易金額以及每筆大宗交易信息等重要交易信息)的規定。
29.根據現有各碳排放權交易所交易規則規定,廣州、湖北、上海、深圳、天津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均明確規定了會員規則和經紀業務規則,北京和重慶雖無直接對會員管理規定,但是對交易參與者還是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和限制。
30.例如在碳排放權交易所交易規則中對會員一般規定以下權利,包括在交易所從事碳排放交易、結算業務,使用交易所提供的交易設施,獲得有關碳排放交易的信息和服務等。而需履行的義務包括遵守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政策,遵守交易所交易規則及其他業務細則和有關決定,按照規定繳納各種費用,接受交易所監督管理,履行與交易所簽訂協議中規定的相關義務等。
31.未能納入的原因從適用對象上分析,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差異:碳排放權與證券和期貨在產品屬性、目的、發行、風險控制等方面存在不同,同時碳排放權交易所和證券、期貨交易所在設立條件、法人屬性、治理結構、自律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