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平
摘要:地方文獻是地方特色社會科學研究依托的重要資源體系和有力保障。地方文獻資源體系龐大、復雜且凌亂、聚合效應低下,對地方社科研究事業支撐力度不足。提出通過構建文獻服務平臺、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多層面展示地方文獻魅力,擴大地方社科研究成果影響力等方式,促進地方特色社科研究事業的發展等對策。
關鍵詞:地方文獻;社科研究;策略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并指出“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
地方文獻是中華文化重要的傳承載體,是對特定區域內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以及群體活動方式具有價值的文化記錄。它對于研究地方社會經濟等問題具有巨大的參考價值,是重要的文獻信息資源渠道,是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的基礎。
一、地方社科研究與地方文獻
“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地方社會科學研究任務將更務實地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把脈、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地方文獻是地方社會科學研究依托的重要資源體系
各地方社科機構的研究對象和各地區黨政領導部門所采取的種種對策無不受本地區的民族、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態和歷史等因素的制約。而地方文獻是記錄地方相關“民情民意”的載體,具有史料性、系統性、完整性、時代性等特征,是了解和研究地方問題的重要依據。
首先,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重大問題,地方文獻能夠有系統性、針對性的提出背景資料、供社科研究進行梳理、參考、借鑒。因此形成的對策建議、研究報告、可行性論證和規劃方案等成果更接地氣,更科學、更具備操作性實踐性。其次促進地方社科研究事業向更深領域、更廣范圍邁進,“有的放矢”、更精更專。第三社科研究依據地方文獻所提供和反映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歷史脈絡,容易明確定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二)地方文獻是建設有地方特點社科研究事業的重要基石
各地區區域特點、經濟態勢、人文環境各有差異,極富特點,是地方社科主體研究方向的著力點和出發點,大量載有地方“三百六十行”行情的地方文獻就是地方社科研究事業科研發展的重要“母體”,從而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具有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地方社科研究體系。
當前區域性的地方競爭已經逐步加劇,越演越烈。除了區域位置、生產要素等的競爭外,必然有思想、文化等方面軟實力競爭,突出表現在區域性的戰略制定、規劃策略、科學決策以及解決區域內突出重大問題的能力上。這是社科研究事業應該擔當的責任與義務。地方文獻因為承擔載有豐富地方特色資料的使命,而成為建設有地方特點社科研究事業的重要基石。
(三)地方文獻是發展和完善新型智庫建設的有力保障
2015年1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要“重點建設50至 100個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專業化高端智庫”。
地方社科研究機構是形成新型智庫的主力軍。
新型智庫除了科學的組織構架、靈活的科研機制、充足的人員配備、良好的科研環境外,豐碩的成果也源于面對大量充足可靠的生產原料:信息、數據和知識。通過對數據信息的加工分析、提煉,進行知識轉移和整合,形成智庫成果,如決策建議、參考咨詢、政策方案等。
世界高端智庫都有豐富的信息資料來源。而中國要在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必然要形成自己的話語權,那就是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優秀文化思想和豐富的文獻資源,必然是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智庫建設的根本之源和有力保障。
二、地方文獻在地方社科研究事業中支撐力度不足
(一)地方文獻資源體系龐大、復雜且凌亂
地方文獻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內容豐富、載體形式多樣,是其重大優勢,然而也為利用這些文獻帶來極大的困難。文獻帶來的跨時代性、跨時期性、跨學科性、跨系統性、跨行業性等特征為收集、保存、開發和使用帶來極大的困惑與不便。
而地方文獻亦多見于社會不同單位、部門、系統、區域或個人手中。為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深度數據和信息帶來層層障礙。因不得而使部分科研工作在初始階段就胎死腹中或使最終成果、結論缺乏有效的說服力度,從而在該地方領域失去了“話語權”。
圖書館在“藏”與“用”中的理念差異,導致文獻開發深度與廣度的不足。而由于種種原因,社科研究機構只能望“洋”興嘆,無能為力。
(二)地方文獻內容良莠不齊、甄別難度極大
在市場經濟下,圖書館沒有受到地方政府部門的充分重視,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地方文獻收集的工作必然受阻:受經費限制,地方文獻征集渠道和范圍變得狹窄,許多珍貴的資料得不到保存及開發利用;也容易造成濫收錯收,導致地方文獻收藏質量低劣,良莠不齊。
同時受行業分類編目的限制,很多文獻無類可分甚至無處安身,影響了對地方文獻內容的正確揭示和反映。
由于產生的年代與背景,地方文獻部分的存在著嚴謹性與學術性不足的現象,文獻內容的甄別難度極大。
(三)地方文獻存量的分散性,致使聚合效應低下
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有的還是方志館、音像資料館,這些“館”都有收集、保存地方文獻的任務。表現出:因文獻載體的不同而收藏的館不同;原則上誰先獲取誰收藏的規則;個人擁有亦可收藏的原則等。導致地方文獻總量頗大,存量分散的格局出現。
而各收藏館的不同做法,也會使因存量問題而致使用量偏低的現象出現。因主題不清晰無法展示圖書館、檔案館或音像資料館等收藏地主要性質而棄用不揭示;或因收藏量不夠無法形成體系而不揭示;或因資金、人員、技術不到位而無法揭示;或因內容散亂而不能揭示等等現象出現。因此存在著某個區域或某個主題地方文獻豐富,卻沒有形成任何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出現。
三、建設新型地方文獻策略
(一)構建文獻服務平臺,提升地方文獻服務地方社科研究的地位
實現文獻資源整合,構建地方文獻信息服務平臺。圖書館可以與相關文獻收集單位合作,集成各種信息和情報,進行協同創新,為地方社科研究服務。
地方文獻資源、社科研究人員和圖書館信息服務人員、研究課題等具有密切的聯系。圖書館、信息服務平臺及信息服務人員以網絡技術、學科知識、職業責任為支撐,使用各種分析技術手段,采用各種服務方式為社科研究人員研究提供各種文獻信息服務。
(二)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提高地方社科研究文獻保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地方文獻的社會需求也起來越高。目前,有省級地方服務文獻服務中心的成立,以及各館都在加強地方文獻的建設。著力建立自身富有特色的館藏,收集各種類型的當地特色文獻資源,這些為地方社科相關研究提供了保障。
重視文獻的數字化建設,建設二、三個研究級的地方文獻數據庫。能全面反映當地社會經濟、人文風俗等信息,又能為科學研究提供系統深入可靠的一手資料。同時,注重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工作的長期性。要有建設規劃、規章制度,有信心決心,注意發掘文獻的價值,保障地域性、學術性、價值性,為地方社科研究提供支持。
(三)提升地方文獻服務意識,加速地方社科研究成果傳播
借鑒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構建完善的地方文獻信息傳播和服務渠道。圖書館引入“互聯網+”思維,既是需要整合資源,也意味著信息、數據和資源的“大流動”。提升為大眾服務意識,明確地方文獻真正蘊涵價值,縷清思路,確定服務對象,以新信息技術為依托,開發全新服務方式。同時也將反映地區問題并經論證的社科研究成果,以講座、簡報、匯編成冊或展示成果等方式向社會發布,加速社科研究成果的傳播。
(四)加強地方文獻深層次挖掘,提高社科研究成果質量
要對地方文獻資源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深層次開發利用,提高文獻信息工作參與決策的能力。深層次挖掘是要深入到內容進行分析,包括對相關信息、資料進行專題式挖掘分析,發現影響因素,根據研究需求,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或對策。充分利用信息咨詢平臺,向社科研究人員最大限度的提供合適的文獻和信息,提高服務滿意度,保證地方社科研究成果質量。
(五)多層面展示地方文獻魅力,擴大地方社科研究成果影響力
圖書館向社會以展覽、宣傳片、圖表的形式充分展現地方文獻的悠久歷史、學術價值、教育意義。由于圖書館館員處于科研信息的樞紐,同時又是科研人員的長期合作伙伴,他們具有提供和擴大科研成果影響力獨特優勢。他們可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其科研成果產生的影響。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深入了解對其成果感興趣的科研人員和出版物,幫助他們更好地擴大科研項目的影響力。
(六)促進文獻與學術互動,培養社科研究人員信息能力
社科研究人員由于學科背景不同,工作性質差異,都可能缺乏專業圖書情報信息相關知識,不能很好地利用地方文獻開展研究。社科研究機構與相關圖書館單位、服務平臺、信息服務人員采取相互“互換”、交流、學習、定期培訓等方法;或者信息服務人員直接參與到地方社科課題研究當中,在相互了解、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地方社科研究用戶的信息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曉斌,王堯. 地方文獻與地方特色新型智庫建設[J]. 圖書情報知識,2016(1):35-41.
[2]劉德海.建設地方新型智庫體系[J].光明日報,2015,03,18(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