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鎮賚縣鎮賚鎮中心衛生院,吉林鎮賚 137300
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的療效分析
張淑華
鎮賚縣鎮賚鎮中心衛生院,吉林鎮賚 137300
目的觀察中醫辯證治療糖尿病的療效。方法以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患者,分別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和中醫辨證治療的方法,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4例,有效17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68.89%;觀察組患者中,顯效24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56%,觀察組治療效果和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辨證治療效果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常規西醫治療。結論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標本兼治,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辨證施治;糖尿病;療效分析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疾病[1]。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該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長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可導致多尿、多食、多飲、體重減輕等主要臨床表現,如沒有得到積極治療可導致肝、腎、心腦血管、神經系統和眼等組織器官發生改變,出現嚴重并發癥。中醫辨證治療能夠調節患者的臟腑和陰陽平衡,使患者機體平衡,從而降低血糖。為此,筆者以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患者,分別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和中醫辨證治療的措施,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該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研究對象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齡范圍在38~76歲之間,中位年齡為53歲;1~13年(中位病程5.5年)為病程范圍。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構成、平均年齡和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西藥常規治療方法。空腹0.25 g二甲雙胍,3次/d。不能控制血糖可使用胰島素治療,根據患者血糖調整二甲雙胍或胰島素的應用劑量。觀察組采取中醫辨證治療的方法。根據患者癥狀表現辨證分為陰虛熱盛型、氣陰兩虛型、濕熱內蘊型、肝腎陽虛型進行治療。①陰虛熱盛型:患者表現為口干舌燥、大便干結、煩渴多飲、煩躁易怒,舌苔薄白、脈細數。治則以滋陰清熱為主,方選三消湯。藥物組成:白術9 g、當歸9 g、茯苓9 g、生地9 g、黃柏6 g、知母6 g、黃連6 g、天花粉6 g、甘草3 g。②氣陰兩虛型:患者多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心慌氣短、夜間盜汗等癥狀,治則以補氣固本、滋陰清熱為主,方選玉泉丸加減治療。藥物組成:葛根12 g、天花粉15 g、地黃9 g、黃芪12 g、麥冬12 g、五味子12 g、甘草12 g。③濕熱內蘊型:患者多表現為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滿、不思飲食、小便黃赤等。治以健脾益氣、清利濕熱為主,方選三仁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杏仁、半夏各15 g,飛滑石、生薏苡仁各18 g,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各6 g。④肝腎陽虛型:患者多表現為胸悶氣短、滑精陽痿、耳聾耳鳴、大便糖稀、舌苔白、脈細。治以滋肝補腎為主,方選左歸丸加減治療。藥物組成:地黃12 g、菟絲子15 g、牛膝12 g、山藥12 g、山茱萸10 g、枸杞子15 g。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分為三個等級,即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是指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是指患者血糖下降明顯,臨床癥狀基本恢復正常,有所改善;無效是指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血糖無下降、升高或下降不明顯。
1.4 統計方法
兩組患者療效情況采用絕對數和相對數(總有效率)表示,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組內總例數× 100%;兩組患者療效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總有效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完成,設定檢驗水準為0.05。
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4例,有效17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68.89%;觀察組患者中,顯效24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56%,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假設檢驗表明,觀察組治療效果和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辨證治療效果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常規西醫治療。
糖尿病是由于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等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內分泌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2]。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肝腎功能衰竭等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降糖藥物、胰島素等藥物和飲食治療是西醫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法,療效尚可。中醫將糖尿病稱為消渴癥[3],中醫認為該病與陰陽失調有關,氣血耗損、臟腑精氣衰退則是主要因素,加之情志失調、過食肥甘厚味等可導致氣滯血淤、陰虛燥熱、脾虛濕盛之癥,虛實夾雜最終導致糖尿病發生[4],故應以調節及機體、陰陽平衡來緩解癥狀。糖尿病患者病程長,采取中藥治療能夠有效減少副作用,同時能夠達到降血糖效果。西藥是目前降糖藥物的首選,但存在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和低血糖等。中藥的優點為作用持久而溫和、可延緩并發癥和不良反應少見等,是尋找降糖新藥的一條重要途徑。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在抗糖尿病單味中藥中不盡相同,有萜類、黃酮、多糖、皂苷、甾體、硫鍵化合物、胰島素、生物堿、不飽和脂肪酸等。為達到降糖的目的,其作用機理不盡相同,主要包括通過減少對抗激素等方式,使患者的三多一少癥狀不斷改善,或增加葡萄糖轉運子,增加糖的無氧酵解,增加胰島素分泌、受體和敏感性,增加不依賴胰島素代謝,從而糾正體內脂肪、糖、蛋白質等代謝紊亂。通過降血脂、抑制蛋白質非酶糖基化、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保護腎功能、消除自由基等方面使單味中藥起到防治糖尿病并發癥的作用[5]。中藥材中,人參和黃連的降糖效果最明顯,另外中藥材中滋陰藥、補陽藥以及清熱藥和祛風濕藥也能起到良好降糖效果。人參中的多糖為主要降糖活性成分,以腹腔注射多糖可明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所致高血糖小鼠的血糖,薏苡仁、茯苓、葛根、知母、桑白皮、紫草等其他含多糖成分中藥也有降糖作用。多糖組分Aps-G由內蒙黃芪根中分離出來且具有雙向性調節血糖作用。為小鼠腹腔注射Aps-G250 500 mg/kg,連續7 d。不影響正常小鼠血糖水平,但可顯著降低葡萄糖負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給予小鼠300 mg/kg的Aps-G可明顯對抗對苯乙雙胍所致實驗性低血糖。葛根中黃酮成分葛根素能擴張痙攣的血管,降低血液粘度,穩定血糖代謝,降低心肌氧耗,改善組織缺氧狀態,減少自由基的形成,促進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合成。黃連中的主要成分小檗堿具有降血糖、糾正脂質代謝紊亂的功能,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膽固醇。長春花,桑葉等中藥的生物堿類成分也有很強的降糖作用。苦瓜醇提物有類似胰島素的作用,能增加正常小鼠的肝糖元含量,增強正常小鼠胰島β細胞的功能,改善糖耐量,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其皂苷類成分是降糖的活性成分。腎上腺素和四氧嘧啶小鼠的血糖和血總脂可通過高山紅景天多糖降低,且多糖的降血糖作用皮下注射1次為胰島素的1/ 2。用于治療糖尿病時景天科銀白青鎖龍鮮葉的提取物有極好的降血糖活性,從該提取物分得的葡萄庚糖酸低烷基酯和銀白青鎖龍苷兩個有效成分對小鼠顯示強烈的抗糖尿病活性。中藥組方中,黃芪聯合山藥,蒼術聯合玄參,丹參聯合葛根,生地聯合熟地,都能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針對早期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藥治療能夠起到穩定降糖的作用,并且毒副作用非常小。針對病程較長血糖水平較高的糖尿病患者,主要選擇胰島素為主,采用中藥治療和控制并發癥。該研究根據中醫理論及患者的臨床表現將糖尿病患者分為陰虛熱盛型、氣陰兩虛型、濕熱內蘊型、肝腎陽虛型。根據患者癥候、病情進行辨證施治,同時給予方藥辨證加減進行治療。
筆者以2014—2015年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患者,分別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和中醫辨證治療的方法,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4例,有效17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68.89%;觀察組患者中顯效24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56%,觀察組治療效果和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辨證治療效果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常規西醫治療,表明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標本兼治,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采用中藥治療糖尿病不單純是降糖,重在對人體全面機能進行調理,使血管彈性整體恢復,增加各組織如心、肝、腎、視網膜等的營養性血流量,且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因此在治療糖尿病方面中藥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同時,為從根本上使糖尿病得到有效治療,中藥可以把活血化瘀藥與益氣養陰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有著化學合成藥物不可替代的優勢。治療糖尿病的優勢中傳統醫藥不僅僅在于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為解除患者臨床癥狀,通過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整體調節,防治多種慢性并發癥,延長糖尿病患者的壽命。通過中醫辯證思路,對臟腑氣血、陰陽調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調節各組織器官的平衡,從而使血糖自然下降,達到可控、平穩效果,同時患者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進行運動,才能夠有效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1]但劍平,梁尚財.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28例[J].吉林中醫藥,2008,28(6):419.
[2]馮恒.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4,14(1):57-58.
[3]董雅蘭.中醫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5):592-594.
[4]田麒,高愛潔,劉玉伏.中醫治未病結合健康管理干預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4,27(8):5-7.
[5]楊懷瑾,劉立超,黃洪林.抗糖尿病中藥活性成分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2):92-93.
R58
A
1672-4062(2016)10(b)-0061-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20.061
2016-07-25)
張淑華(1964.8-),女,蒙古族,吉林鎮賚人,中專,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傳統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