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成玉
齊齊哈爾建華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效果研究
秦成玉
齊齊哈爾建華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目的探究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對照組為78%,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康復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糖尿病;腦血栓;吞咽功能障礙;治療效果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顯著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常誘發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腦血栓,屬于糖尿病常見并發癥,是由于糖尿病所導致的腦血管病變,易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功能障礙,例如,吞咽功能障礙。近幾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糖尿病并發腦血栓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且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礙[1]。其中,抗栓膠囊是常用的治療藥物,但其效果并不顯著。基于此,康復訓練在臨床治療中逐漸得到關注與重視。為探究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效果,該院2014年12月—2016年4月期間以100例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為對象,經由常規治療和康復治療,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包括22例男性和28例女性,41~72歲為患者年齡區間,(63.1±5.79)歲為患者平均年齡。研究組包括24例男性和26例女性,40~75歲為患者年齡區間,(62.4±6.05)歲為患者平均年齡。同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①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采用口服方式,服用抗栓膠囊(國藥準字:Z20003274),5~8粒/次,3次/d。②研究組:在藥物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康復治療,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功能恢復治療,指導患者鍛煉口、舌、面肌群,主要涉及舌肌、口唇和下頜肌痙攣的康復訓練。采用冰拭子,刺激口腔、口角,引起咀嚼吞咽功能動作。同時,借助冰拭子,刺激患者咽肌群,例如,咽縮肌、咽提肌等,誘發吞咽反射動作。另外,指導患者吮吸冰拭子并吞咽,咀嚼冰棍后吞咽碎冰塊。指導患者用鼻吸氣,屏住呼吸,與此同時,進行吞咽動作,待吞咽后馬上咳嗽,達到清理喉嚨的目的。借助舌背,將軟腭抵住,致使頭頸部處于放松狀態下,給予一定阻力于額部,持續5 s。閉唇鼓腮,用鼻吸氣,將雙掌放在胸前,用適宜力度推壓,屏氣6 s后,試著呼氣發聲。第二,功能補償,指導患者處于半臥位狀態下,將頭偏向健側,利用重力作用,促使食物到達咽部。以偏涼、密度一致的半流質食物為主,黏性適度,但不得松散,最好是易變形。患者咀嚼若存在困難,進食時,可使用長柄湯匙,將食物送到患者舌根部。患者口腔內若難以傳送,可借助奶瓶或吸管,給予輔助吮吸,達到誘發吞咽反射的目的。第三,攝食訓練,起初,3.0~5.0 mL為飲食量,隨后逐漸增加。進食需堅持由慢至快的基本原則,合理調整攝食姿勢與進食頻率。若采用點頭樣吞咽法,進食后,需做點頭樣動作,且需完成吞咽動作。若采用空吞咽法,進食后,需反復吞咽,確保殘留食物被咽下。若采用交互吞咽法,每次吞咽食物后,需飲用1.0~2.0 mL的水。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吞咽功能基本恢復至正常狀態,吞咽正常,語言表達清晰;有效:治療后,患者吞咽功能呈現出改善趨勢,吞咽基本正常,可完成基本的語言表達;無效:治療后,患者吞咽功能無明顯變化,無法有效進行語言表達。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將該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χ2檢驗。
基于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慢性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顯著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的特點。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他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所導致的。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下,易導致各組織受到慢性損害,出現功能障礙,較常見的包括血管、神經、心臟和腎等[2]。針對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即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①遺傳因素:無論是1型糖尿病,或者是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且具有家族發病傾向。據相關數據統計,約1/4~1/2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家族史。②環境因素:由于進食過多、體力活動不足等原因所導致的肥胖癥狀是誘發2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就1型糖尿病而言,主要表現為免疫系統異常,感染風疹病毒、柯薩奇病毒等病毒后,出現自身免疫反應,致使胰島素細胞遭到破壞[3]。臨床上,糖尿病患者主要癥狀包括“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消瘦”,主要表現于1型糖尿病,患者若伴有酮癥或酮癥酸中毒,該癥狀將更加明顯。另外,部分患者表現出疲乏無力、肥胖等癥狀,常見于2型糖尿病。發病前,患者伴有肥胖癥狀,若未得到及時診治,體重將有所下降[4]。
腦血栓,屬于糖尿病常見的大血管并發癥,常伴隨有吞咽功能障礙。若以癥狀體征演進過程為劃分依據,可將腦血栓分為完全性卒中與進展性卒中。①完全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發生后,伴有較嚴重的神經功能缺失癥狀體征,病情發展速度快,一般情況下,6 h內便可達到高峰。②進展性卒中:發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并不顯著,但呈現出逐漸加重趨勢,直到演變為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其中,吞咽障礙,指由多種因素誘發的,可出現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時咽下困難,導致攝食和營養吸收受到影響,可能誘發食物誤吸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
近幾年,糖尿病并發腦血栓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且常伴隨有吞咽功能障礙,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語言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抗栓膠囊,膠囊劑,內容物為黃褐色粉末,味腥,微苦,成分包括水蛭、土鱉蟲、丹參、烏梢蛇(酒制)、麝香等,主要作用在于活血化瘀,抗栓通脈,在治療腦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療效[7]。然而,單純應用抗栓膠囊,治療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效果并不顯著。
康復治療,主要包括功能恢復、功能補償和攝食訓練,以患者實際病情為指導,結合疾病特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基本原則,以患者耐受程度為標準,開展康復訓練工作,促使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該次研究以該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4月期間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為對象,基于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康復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
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康復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1]古今超.糖尿病患者并發腦血栓的臨床特征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8):1027-1028.
[2]李玉博.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6(7):68-69.
[3]杜洪彬.丁咯地爾治療糖尿病合并急性腦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3):15-16.
[4]杜洪彬.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6(12):97-98.
[5]王慧敏.糖尿病并發腦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03,105.
[6]方克廣,尹德勇.糖尿病并發腦血栓形成69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8):75-76.
[7]張蕓.老年糖尿病并發癥的綜合防治與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3):73-75.
R587.1
A
1672-4062(2016)10(b)-0087-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20.087
2016-07-27)
秦成玉(1967-),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