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杜鵑
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科,福建福州 350001
52例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置管引流的護理體會
張杜鵑
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科,福建福州 350001
目的對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置管引流護理方法進行分析。方法選取該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間收治的52例糖尿病合并肝膿腫患者進行研究,引流期間采用常規護理的26例納入對照組,利用全面護理干預的26例納入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舒適度評分以及護理滿意率。結果舒適度情況比較,觀察組舒適度評分(8.35±1.24)分高于對照組(5.19±1.37)分,滿意率比較,觀察組88.46%(23/26)高于對照組53.85%(14/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置管引流期間,糖尿病合并肝膿腫患者護理采用全面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舒適度的提高以及滿意率的提高可發揮重要作用,應在臨床實踐中進行推廣。
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置管引流;護理體會
作為常見疾病,糖尿病近年來發病率呈現逐漸增高趨勢,以多食、多飲、多尿以及體重減少作為主要癥狀。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機體免疫能力上較差,易有口腔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感染等問題。而對于肝膿腫,其可納入深部感染范疇中。盡管當前糖尿病合并肝膿腫治療多以置管引流方法為主,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但仍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此使治療效果得以提升。該次研究將就此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糖尿病合并肝膿腫患者進行研究。對照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47~67歲,平均(56.4±3.54)歲,病程2~14年,平均(7.2±2.4)年,經過診斷,單發膿腫、多發膿腫、敗血癥以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各18例、6例、1例、1例。觀察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齡45~66歲,平均(55.7±3.27)歲,病程2~11年,平均(5.8±2.6)年,經過診斷,單發膿腫、多發膿腫、敗血癥以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各17例、6例、2例、1例。兩組患者在基線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52例糖尿病合并肝膿腫患者治療中,均采取置管引流術。經皮肝穿刺成功,與無菌引流袋連接。同時,對標本進行藥敏試驗且細菌培養,結合培養結果選擇抗生素,血糖控制的基礎上給予營養治療。抗生素治療、營養支持以及抽吸膿液保持7 d后,可改善患者癥狀與體征。治療中觀察引流管情況,若無膿性分泌物,患者體溫保持正常,B超檢查顯示膿腔消失,可將引流管拔除。
1.2.2 護理方法對照組26例患者護理中,給予常規護理方法,如對患者生命體征的觀察,遵循醫囑做好用藥監督與指導工作。觀察組26例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引入全面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以下幾方面。
(1)術前護理:①心理疏導與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可將關于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的知識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在此基礎上將置管引流術優勢與注意事項向患者說明。與患者溝通交流中,若發現患者有恐懼、緊張情緒,要求做好安撫工作,給予心理支持,確保患者接受治療與護理中積極配合;②術前準備,如肝腎功能檢查、血常規檢查、凝血時間檢查、藥物過敏試驗。同時,需指導患者進行訓練,以屏氣訓練為主,其目的在于防止穿刺中因患者呼吸而穿刺成功率。另外,術前0.5 h,應指導患者排空膀胱;③靜脈通道建立,主要為保證突發情況下做好及時救治工作[1]。
(2)術后護理:①經皮穿刺護理,患者手術結束后,做好固定導管工作的基礎上,護理人員可利用沙袋對穿刺部位壓迫,并注意每天對穿刺部位進行觀察,如是否有疼痛或滲血等情況,做到日換一次敷料,適時沖洗膿腔;②用藥護理,如部分患者需注射胰島素,要求在早、中、晚三餐前注射。若需服用抗生素,應遵循醫囑,避免因抗生素過量服用造成二重感染;③飲食護理,如所選食物應以低脂肪、高維生素以及高蛋白等為主,需將攝入的總熱量控制為104~125 kJ(kg·d);④發熱護理與疼痛護理,如患者體溫保持為38.5℃,需采取物理降溫方式,如酒精擦拭以及溫水擦拭等,若超出該溫度,降溫中可選擇藥物降溫方式。由于患者術后可能有疼痛等不適反應,要求在引流管固定基礎上進行疼痛護理,如咳嗽時對傷口按壓,或疼痛難忍下根據醫囑選擇服用鎮痛藥[2]。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滿意率比較[n(%)]
1.3 觀察指標
利用醫院自制調查問卷,對患者舒適度進行調查,內容以睡眠舒適、疼痛舒適、心理舒適等指標為主,評分0~10分,分數越高,患者舒適度越高。另外,利用調查問卷方式,對患者滿意率調查,內容包括護理人員基礎操作、護理人員態度以及護理服務質量等,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滿意率計算:(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研究得出數據錄入WPS xls數據表,由SPSS17.0軟件統計處理,利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由數(n)或率(%)表示計數資料,利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舒適度情況進行比較,觀察組(8.35± 1.24)分高于對照組(5.19±1.3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對兩組患者滿意率情況比較,觀察組88.46%(23/26)高于對照組53.85%(14/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糖尿病患者多以高血糖癥狀為主,出現感染的可能性極高,一旦有感染問題產生,又會使高血糖加重。當細菌感染嚴重下,便會帶來肝膿腫問題,臨床癥狀表現通常為肝臟腫大、肝臟部位疼痛以及膿毒性發熱等。由于糖尿病合并肝膿腫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其對患者身心健康與整體生活質量也帶來極大影響。從當前治療情況看,主要以置管引流術為主,其實施的要點表現為經皮肝穿刺膿腫,利用無菌引流袋收集標本,并做好藥敏試驗、細菌培養工作,同時利用藥物控制血糖,輔以營養支持,直至患者生命體征改善且無膿性分泌物流出,便可拔管[3]。但整個治療過程,無論術前或術后都需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研究發現全面護理干預應用下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其要點包括:①術前護理,主要以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訓練指導、術前準備以及靜脈通道建立等為主;②術后護理,如發熱護理、疼痛護理、經皮穿刺護理、用藥護理以及飲食護理等[4]。
該次研究中發現,觀察組患者在舒適度情況上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在滿意率上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全面護理干預下,護理效果顯著。實際護理中,護理人員需對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發病機制、臨床癥狀等充分了解,且注意掌握全面護理干預的要點,如對于存在嚴重負性心理的患者,需做好心理支持以及知識宣講等工作,確保患者接受治療與護理中保持較高的配合度。除做好住院期間護理干預工作外,護理人員也需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如患者出院后在飲食方面合理控制的同時,進行適量運動,如飯后1 h進行運動,保持合理運動量,對機體免疫能力的提高可起到明顯效果。若出院指導中發現患者有嚴重不適癥狀,應及時安排就診,避免病情反復[5]。
綜上所述,糖尿病合并肝膿腫患者行置管引流術后,通過全面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患者舒適度與滿意度的提高,對治療效果的提升以及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應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推廣。
[1]鐘小習,祝茂仙.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置管引流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5(1):89-91.
[2]宋秀杰.探析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置管引流的護理效果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3(4):183.
[3]辛梅霞,王海霞.芻議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置管引流的護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7(7):216.
[4]張娟娟.置管引流治療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的臨床護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6(17):7-9.
[5]王俊文.糖尿病的中醫病機及1例糖尿病合并肝膿腫穿刺置管引流的護理體會[J].環球中醫藥,2014,6(2):72-73.
R47
A
1672-4062(2016)10(b)-0138-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20.138
2016-07-16)
張杜鵑(1983.3-),女,福建寧德人,本科,護師,主要從事肝膿腫合并糖尿病患者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