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美娟
高職護理專業新生認知教育活動設計探究
錢美娟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南通226007)
學校對新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可幫助新生盡早對專業形成正確認識。內容豐富且“以生為本”的專業認知活動可以激發新生學習潛能,施展個人能力,做好學習規劃,實現個人全面發展。
高職;護理專業;新生;專業認知教育
護理是一門實踐性、人文性都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學生必須充分了解護理專業內涵,明確專業學習方向,才能對以后的專業發展有正確的規劃。學校可以在各個階段開展專業認知教育,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什么是專業認知教育呢?有專家認為,專業認知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感性認識,包括對本專業的內容特點、所修課程、培養目標、就業方向以及今后將從事的職業現狀、未來發展前景有較清晰的整體認知[1]。護理專業認知是學生對護理專業設定的目的、意義及作用的看法,對護理工作的了解和信念,具有的護理學科知識等[2]。研究相關文獻發現,各類院校均對專業認知教育進行了思考與探索,但因教學對象、學制及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等多種因素,實施方法不盡相同。現以我校為例,介紹護理專業新生認知教育開展情況。
我校是五年一貫制高職院校,學生均為初中畢業,文化知識、社會認知能力不足,對專業的了解絕大多數來自父母或社會輿論。通過對新生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選擇護理專業是父母的意愿,其中,主要原因是因分數不夠上高中而被迫選擇。家長選擇護理專業,也僅是因為好就業等原因,只有少部分學生是主動選擇該專業。眾多學生對護理工作的價值、護士的社會地位都呈負面認識,甚至有學生直言,來校上學只是為了混文憑,以后不會從事護理工作。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學生入校伊始即進行積極的、正面的專業認知教育很有必要。
考慮到我校學生實際情況,從護理專業特色和護理職業生涯發展需要出發,結合我校“三階梯”人才培養模式[3],將新生專業認知教育安排在開學初、理論學習前、軍訓結束后進行,為期一周。
經過軍訓,學生間、師生間已較熟悉,此時進行專業引導,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其正向發展。新生大多16~17歲,處于青春期,最反感枯燥的灌輸,期待自我展示。所以,新生專業認知教育活動的主旨是“以生為本”,分專業介紹、解惑引導、適應提升、走進臨床、夢想起航五大模塊(見表1)。

表1 高職護理專業新生認知教育內容安排
1.1 專業介紹
邀請校內外專家介紹我校護理專業及護理學科發展史,讓學生熟悉學校、熟悉專業,感受護理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以及護理工作的神圣和價值;介紹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明確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展示學校教學水平、實驗室建設水平;教學生穿護士服、戴護士帽,學習護理禮儀規范;介紹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和目標。
1.2 解惑引導
面對專業,學生有各種疑問:我要學什么?怎么學?學了干什么?5年后怎么就業……從算一筆“時間賬”開始,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找出自身短板和特長,發揮優勢,提升信心。
針對學生普通反映難學的課程,如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提前邀請有經驗的任課教師利用形象生動的課程介紹減輕學生的畏懼感;針對學生熟悉的語文、數學、外語課程,邀請文化基礎課教師介紹學業水平測試,引起學生重視,做到顧此不失彼。
1.3 適應提升
學生到校后,脫離了家長的日常監管,再加上沒有了升學考試的“緊箍咒”,很多人不能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因此,在新生認知教育中特別設計了“我愛學校”系列活動,包括學習校規校紀,學生管理細則解讀等。邀請國家安全局、轄區派出所、消防安全支隊專業人員進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保護。
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除了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外,更關注其能力培養。因此,學生會、社團、學生護理部、學校技能訓練隊等優秀校內組織及時給新生進行示范,讓新生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設定奮斗目標。
1.4 走進臨床
遵循職業教育規律,為讓學生提前感受護理文化、了解臨床工作氛圍、熟悉未來服務對象,安排學生參觀校外多家三級甲等醫院。學生帶著“課業”任務和“反思見習”任務,在帶教教師的幫助下,完成項目學習。同時,校內開放高仿真護理實訓基地,內外呼應,讓新生以校為榮,相信學校有培養出優秀護理人才的能力。
1.5 夢想起航
陶行知先生提倡“知行合一”。學生在接受專業認知教育時,除了“聽”和“感”還要“做”。如安排主題演講競賽、團隊禮儀大賽、讀書報告會、認知學習小報繪制等,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
為了讓學生的“做”貼合專業,我們以“課業”作為考核評價方式[4],以護生能理解且感興趣的護理禮儀、護理職業道德作為課業任務[5],讓學生深入臨床搜集資料,通過小組協作進行課業展示。
2.1 學生護理禮儀得到規范
在學習專業知識前先進行規范的護理禮儀培訓和練習,給學生配置得體的護士服,讓其對護士職業產生感性認識,感受護理的“美”和“嚴謹”。新生護理禮儀訓練還能影響個人的通用禮儀,從全校“四自管理”情況來看,新生的表現優于老生,也優于往年未開展專業認知教育的新生。
2.2 多種良好習慣得到培養
提出“讓寧靜成為一種習慣;讓整潔成為一種習慣;讓勤奮成為一種習慣;讓嚴謹成為一種習慣……”等8種習慣養成要求,將習慣培養融入新生認知教育活動中并進行考評。通過班主任的反饋了解到,這樣的習慣培養有利于后期班級管理。
2.3 學生個人能力得到展示和認可
在實施課業任務過程中,學生對臨床帶教教師、患者進行采訪,溝通自如;演講比賽時,學生自己書寫演講稿;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通用禮儀展示包羅萬象,精彩萬分。個人能力展示是未來5年學習的絢麗開篇。
我校護理專業開展新生認知教育已有5年,對專業認知教育的形式及方法不斷改革與創新,成效頗為顯著。但專業認知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如何將這種教育效果持續發揮是我們接下來要研究的內容;在后期的學習中,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會表現出差異性,如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深層次的廣泛專業認知引導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1]馬俊紅.醫學生專業認知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4,34(8):487-490.
[2]吳雅文,姜安麗,李樹貞.對護士執業態度和測量意義的理論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2):71-72.
[3]季誠,沈建新,莊一平,等.“融合—遞進—提升”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05,12(1):60-62.
[4]錢美娟,姜聲揚,沈建新,等.課業作為新型評價方式在整體護理能力考評體系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36):3433-3434.
[5]于堯華,袁俐.高職護理分層課業設計方案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3(21):25-27.
G420
A
1671-1246(2016)19-0084-02
注: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ZYB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