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洪嬌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護理技能競賽選手心理彈性狀況分析
申洪嬌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目的探索護理技能競賽選手心理彈性狀況。方法對2016年河南省護理技能競賽大專組選手進行調查,以普通大專護生為對照組,兩組均使用心理彈性量表。結果自強維度得分為:競賽選手(23.17±4.08)分、普通護生(20.15±4.15)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參加技能競賽的選手擁有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堅定信念,能夠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自信、自愛、自強。
護理技能競賽;心理彈性;護生
護理技能是評價護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指標,護理技能競賽是開闊視野、展示才能、提高技能的平臺[1]。在選手選拔過程中,如何判斷選手的心理素質狀況,什么樣的選手能進入最后的比賽,往往依靠參評教師的經驗,而缺乏對選手心理素質方面的客觀評價。心理彈性在個體的壓力應激反應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具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個體可以降低應激反應的危害程度和發生率[2]。心理彈性是個體保持良好生理、心理狀態的基本要素,是面對壓力時的適應能力,是評價個體心理素質狀況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河南省護理技能競賽選手為對象,探討其心理彈性狀況與普通護生間的差別。
1.1 對象
選擇2016年河南省護理技能競賽大專組選手41人為研究對象,均為女生,大學二年級,年齡18~20歲。同時選擇某校護理專業42名大二女生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學歷、年齡和性別上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分別對83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并使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進行測量。CD-RISC包含25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0~4級分別表示完全不是這樣、很少這樣、有時這樣、經常這樣、幾乎總是這樣。該量表包含3個維度,即樂觀性(4個條目)、堅韌性(13個條目)、自強性(8個條目)。該量表在不同人群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國內相關護士研究中Cronbach’sα系數為0.87。本研究共發放問卷83份,收回83份,有效回收問卷83份,有效回收率100%。
對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研究對象的CD-RISC得分在自強維度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3.1 兩組學生心理彈性處于中等水平
由于該量表沒有常模,故水平測量依據條目均分劃分等級,本研究中條目均分范圍0~4分,分級標準:0.00~0.99分為低水平,1.00~1.99分為較低水平,2.00~2.99分為中等水平,3.00~4.00分為較高水平,得分越高說明心理彈性越好。根據結果可知(見表2),競賽選手和普通護生的心理彈性水平各維度均處于中等水平,與劉飛[3]的研究存在一定差異,這與調查對象均為女生及護理專業特色有關。護理專業女性從業者占絕大多數,推動專業發展的精英力量也以女性為主,因而在這個專業領域內,教師、學生大部分為女性,從事護理職業的女性形成了獨立、自強的性格特征。

表1 兩組CD-RISC得分比較(x±s,分)

表2 各條目均分(x±s,分)
3.2 兩組學生自強維度得分有顯著性差異
自強指努力向上,自我勉勵,奮發圖強。兩組學生自強維度得分均為中等水平,提示她們均能修身自立,具有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意識。其中,競賽選手的得分更高,接近較高水平,與普通護生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相對于普通護生而言,競賽選手面對困難時意志更加堅定,解決問題時更有信心,能夠更加積極地面對技能訓練中的挫折與失敗。
3.3 競賽選手心理彈性特點
參加技能競賽的選手來自各護理院校,是護生中的佼佼者。從學校的最初選拔到面向全省的技能大賽,選手不僅要面對競爭壓力,而且要克服漫長枯燥訓練中遇到的重重困難。以我院為例,每年選拔選手均要經過數次比賽,最終確定4名選手。在長達兩個月的封閉訓練中,不能回家、不能休假,甚至吃住都在實訓樓內,正常的學習、生活被打亂。她們要克服的不僅是技術上的困難,還有心理壓力,必須擁有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堅定信念,才能堅持到最后。并且在訓練中要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自信、自愛、自強,才能攻克難關,獲得榮譽。
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生活壓力采取積極、有效應對策略的動態發展過程,使個體可以從重大的消極事件中恢復或積極適應并得到發展[4,5]。護理工作環境復雜,任務繁重,護士每天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具備一定心理彈性是護士保持良好生理和心理狀態的基本要素。護生是護理隊伍的生力軍,護理技能競賽選手是護生中的佼佼者,代表了優秀護生的心理彈性狀況。通過本研究可知,具有良好心理彈性的護生,將來必能成為護理隊伍的骨干。
[1]陸春一,沈維清.從護理技能大賽看護理技能教學改革[J].河北醫藥,2012,34(19):3019-3021.
[2]Campbell Sills L,Forde D R,Stein M B.Demographic and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predictors of resilience in a community sample[J].JPsychia R esear,2009,43(12):1007-1012.
[3]劉飛.高職學生心理彈性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3):37-39.
[4]Jensen P M,Trollope Kumar K,Waters H,et al.Building physician resilience[J].Cana Famil Physici,2008,54(5):722-729.
[5]Haeffel G J,Vargas I.R esilience to depressive symptoms:The buffering effects of enhancing cognitive style and positive life events[J].J Behav Thera Experim Psychia,2011,42(1):13-18.
G424.26
B
1671-1246(2016)19-0091-02
注: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社科聯、經團聯調研課題(SKL-2016-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