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鵬,夏娟,蘭箭
(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慶400010)
臨床技能競賽在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的應用探索
江德鵬,夏娟,蘭箭*
(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慶400010)
目的探討臨床技能競賽在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實習生84人,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在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引入競賽機制,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比較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并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實驗組學生在技能考核成績、學習積極性、臨床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臨床技能競賽給呼吸內科技能培訓帶來了生機,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臨床技能競賽;技能培訓;呼吸內科
呼吸內科被稱為臨床三大內科之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強調理論聯系實踐,涉及較多臨床操作。雖然醫學生可通過刻苦研讀醫學類書籍習得醫學基礎知識,但其臨床思維、臨床操作技能、知識轉化能力等都需要通過臨床實踐才能逐步得到鍛煉和提高[1]。
隨著我國醫療環境的惡化、患者自我保護與法律意識的增強、醫學生實際操作機會的減少,以患者為訓練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陷入瓶頸,而現代醫學對醫學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如何加強醫學生臨床技能培養是醫學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2]。
2010年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辦第一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后,醫學教育界發現,臨床技能競賽對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及醫學生臨床能力提高有明顯作用;同時以競賽為載體,能及時發現臨床技能培養過程中的問題,對改進臨床技能操作起到推動作用[3]。
基于臨床技能競賽的優勢,本課題以我院臨床實習生為研究對象,開展呼吸內科臨床技能競賽,通過比較學生的技能考核成績和反饋意見,探討其在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的應用及效果。
1.1 對象
我院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實習生84人,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42人,實驗組42人。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綜合成績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在呼吸內科進行相關技能培訓,且帶教教師、培訓內容及考核方式相同。
1.2.1 實驗組在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引入競賽機制:
(1)轉變觀念,提高技能培訓效果。在實驗組學生進入呼吸內科時就言明本科室考核內容為呼吸內科相關臨床技能,該考核是臨床技能競賽的預選賽,競賽內容為呼吸內科技能培訓內容,因此每一次技能培訓都是競賽現場,都與能否進入決賽息息相關。將競賽機制引入實踐教學,轉變學生“重理論、輕技能”觀念。
(2)教學環節。①技能培訓環節:對實驗組學生分組進行呼吸內科技能培訓,如呼吸內科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胸腔穿刺等。在培訓過程中依據學生實際情況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并將培訓內容作為預選賽比賽內容。學生成績由預選賽技能考核成績(70%)和平時成績(30%)構成,這使得呼吸內科技能培訓與臨床技能競賽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相關臨床技能培養落到實處。
②臨床技能競賽環節:預選賽:呼吸內科技能培訓結束后,通過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4]方式對實驗組學生進行臨床技能考核。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判并當場公布成績。考核結束后,按分數高低公布獲得決賽權的學生名單(共10名)。決賽:決賽加大難度,借鑒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辦法,包括呼吸內科技能操作和理論考核(以提問形式出現)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且系統的評定,最后統一整合成績,并現場公布成績及名次。
③獎勵環節:對預選賽和決賽優秀者給予獎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重塑勤學苦練學風,避免學生出現“考前突擊,考后全都還給老師”現象。
1.2.2 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技能培訓模式,即示范—指導—實踐;同樣分組進行呼吸內科技能培訓,最后通過同樣的技能考核方式即成績由最終技能考核成績(70%)和平時成績(30%)構成。選取前10名與實驗組前10名進行決賽,但其前期培訓中未引入競賽機制。
2.1 學生問卷調查
對兩組用統一的問卷進行調查,就實驗組學生對競賽機制的評價進行調查。每位學生結合自身主觀感受,分別對自己所在組教學模式進行評價。
2.2 呼吸內科技能考核成績
從學生平時成績、預選賽及決賽平均成績(百分制)比較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帶教教師不參與考核。
2.3 統計學方法
學生成績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問卷調查數據用最后統計的平均分表示。
3.1 考核結果
通過比較兩組學生考核成績,發現實驗組平時成績、預選賽及決賽成績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反映出臨床技能競賽應用于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的有效性(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技能考核成績比較(x±s,分)
3.2 問卷調查
共調查學生84人,問卷回收率為100.00%,且均為有效問卷。通過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引入競賽機制在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溝通能力、加深知識掌握程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等方面實驗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呼吸內科臨床教學是呼吸內科實習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呼吸內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臨床思維等綜合能力的關鍵階段。而臨床教學以臨床技能培訓為主要方式,通過臨床技能培訓使醫學生逐漸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但在如今的醫療環境下,以患者為訓練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已陷入瓶頸,學生實際操作機會減少。為此,我們在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引入競賽機制,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探索呼吸內科臨床技能與臨床思維能力培訓體系。實驗結果表明臨床技能競賽對呼吸內科臨床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4.1 以賽促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表明,在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引入競賽機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加了動手機會,調動了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實驗組學生在日常實習及課外練習中能自覺加強臨床技能操作練習,并在培訓及競賽過程中能相互配合、互幫互助,增強了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實驗組問卷調查顯示,88.10%的學生覺得臨床技能競賽活動沒有額外增加他們的負擔。此外,對于未參加決賽的學生,通過感受優勝劣汰的激勵機制也激發了其學習動力,重塑勤學苦練學風,為今后從事臨床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4.2 以賽促教,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臨床技能競賽不僅考查了學生的臨床技能操作,還檢驗了教師的帶教水平。在競賽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生技能操作反映出的問題,不斷優化帶教方式,規范呼吸內科臨床基本操作。競賽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良好的表達能力、標準及規范的技能操作。最終通過臨床技能競賽營造“學、比、趕、幫、超”的教與學良好氛圍,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5]。
4.3 以賽促改,提高臨床技能培訓效果
研究表明,臨床技能競賽的競技性會不斷促進呼吸內科技能培訓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改進。每一次技能競賽后,教師都會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熟練掌握臨床技能操作,培養其臨床思維、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應用多媒體、講授示范、病例引導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模擬訓練、病房實踐等多種教學途徑,將理論與實踐、教學與臨床相結合,加速醫學生向臨床醫生角色的轉變,提高臨床技能培訓效果。
但我們在呼吸內科實施技能競賽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1)因為是競賽,所以突出了成績的高低。對于排名在前的學生,引入競賽機制激發了其學習積極性,而對于排名靠后的學生,不僅沒有激勵作用,還打擊了其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其產生“破罐子破摔”心理。這使得臨床技能培訓沒有惠及全部學生,與舉辦臨床技能競賽的初衷背道而馳,也不符合醫學教育本質。提示技能競賽在呼吸內科技能培訓中的應用方式還有待完善。(2)因臨床技能競賽是在一個模擬環境下進行的,而模擬臨床操作與實際臨床應用有較大差別,醫患溝通、學生臨床思維與決策又因患者不同而不同,故模擬臨床場景只能提高學生部分操作技能,難以實現培養學生臨床基本能力的目的。此外,模擬臨床操作死板、機械,不能表現真實的臨床操作效果,與臨床實際操作還有一定差別。
綜上所述,臨床技能競賽給呼吸內科技能培訓帶來了生機,激發了學生臨床思維。競賽機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臨床技能的積極性,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對臨床教師素質、學生基本技能及人文素養、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等的提高都具有促進作用,有利于不斷推動醫學教學改革和創新。
[1]江淑芬,姜一農,路巖,等.醫學臨床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醫學與哲學,2015,36(1):95-97.
[2]段春鳳,王冬,姜英雁,等.臨床技能競賽作用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3,11(6):160-162.
[3]厲巖,鄭兢力,彭義香,等.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6):558-562.
[4]史雯靜,劉文勵.采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進行臨床能力考核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16):2551-2553.
[5]戴巧艷.指導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的體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1):95-97.
(*通訊作者:蘭箭)
G424.28
B
1671-1246(2016)19-0106-02
注: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15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