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嬋,陳蓮芳,朱彩蘭
危重患者的應對能力與個體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謝美嬋,陳蓮芳,朱彩蘭
(廣東省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廣東湛江524037)
目的探討危重患者的應對能力與個體因素的關系,為采取相應干預措施提高患者應對能力提供依據。方法選擇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在我院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患者100例,采用患者資料調查表和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相關性分析。結果危重患者的應對能力受個體因素影響,男性、年輕、已婚、文化程度高、經濟狀況好、居住城鎮者應對能力較女性、年齡大、無配偶、文化程度低、經濟狀況差、居住農村者強(P<0.01)。結論危重患者對突發疾病應對能力不足,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個體因素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引導患者積極面對,戰勝疾病。
危重患者;應對能力;個體因素
我院綜合性重癥監護室(MICU)是危重患者搶救和監護的場所,心腦血管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患者集中于MICU監護治療,可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但由于收治在MICU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轉歸和療效都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患者不僅要承受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痛苦,還會因各種搶救、身體機能改變所帶來的刺激以及生活、經濟方面的沉重壓力而產生心理問題。因而必須提高MICU危重患者的應對能力,促進疾病進程和轉歸。心理一致感體現了個體對內外環境應激的理解,對自身具有的資源利用能力以及對生活意義的感知[1]。本研究通過了解危重患者的心理一致感以及相關影響因素,制訂相應干預措施,旨在幫助患者提高應對能力、生活滿意度和生理健康水平,緩解心理壓力。
1.1 研究對象
征得醫院管理部門同意后,采用問卷調查法,選取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我院MICU患者100例進行調查,年齡26~76歲,均為神志清楚、回答問題正常、自愿配合的患者。
1.2 研究工具
1.2.1 患者資料調查表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居住地等內容。
1.2.2 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3]心理一致感是反映患者能否成功應對的重要決定因素,其水平高低可反映患者應對能力的強弱[2]。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61,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量表有13個項目,分可理解性、易控制性和有意義性3個維度,每個維度由4~5個項目組成。項目評分為1~7分,總分為各項目粗分相加,得分范圍13~91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應對能力越強。
1.3 調查步驟和內容
(1)向調查對象及其主管醫生、護士解釋研究目的,并告知患者調查目的和意義以及配合方法。(2)在患者入監護室之初,通過交談或閱讀有關記錄獲取真實資料。(3)詢問患者的家庭經濟來源、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家庭居住模式、有無家屬探視、是否有可利用的支持系統。(4)了解本次發病的誘因,對疾病的了解程度、疾病對自身是否造成威脅。(5)本病對患者情緒有無影響,可否通過護理關系接受幫助,是否存在缺失醫院服務條件和生活便利性。(6)是否使用放松技術,如聽音樂、緩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7)說出與情緒狀態有關的感受,描述應對行為帶來的積極效果。(8)詢問患者疾病治療信息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9)了解患者壓力情況,近期有無引起家庭壓力的事情發生,如家庭成員生病、喪偶、搬遷、破產、收養子女、退休等。面對壓力采取何種應對策略,如積極面對、回避等。(10)個人應對形式及其行為產生的結果,是否認為挑戰壓力值得付出精力、時間以及金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相關性分析。
2.1 患者一般情況
共發放調查問卷112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89.29%。本組患者平均年齡(63.18±1.19)歲;疾病分類:心臟病31例、腦卒中25例、肺部感染22例、癌癥晚期16例、感染性休克5例、急性中毒1例。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n=100)
2.2 個體因素與SOC-13量表總分的關系
SOC-13量表總分包括13個條目得分,是可理解性、易控制性和有意義性3個維度得分的總和,本研究只進行SOC-13量表總分與性別、年齡、有無配偶、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居住地域等因素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

表2 患者SOC-13量表總分與個體因素的相關性分析(x±s,分)
3.1 危重患者疾病應對能力低下
應對能力是指一個人面對生活需求和各種角色責任時,其適應行為與解決問題能力。本課題選擇MICU危重患者作為調查對象,調查時間設定在患者出監護室前一天。MICU危重患者多處于瀕死邊緣,因此身心病理改變巨大,比如機體代償與防御反應力低、調節紊亂、絕望、抑郁以及恐懼等[4]。這些患者往往是從急診或其他科室因病情急變而轉入,多數人不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病因,親眼目睹同病室患者死亡和瀕死者的掙扎,同時又擔心自己疾病的轉歸以及巨額的醫療費用,特別是搶救期間看不到親友,無法用語言與醫護人員交流,種種壓力不能表達,出現焦慮、恐懼情緒,心理一致感水平降低。有的患者甚至要拔去身上的各種導管,放棄治療,逃避現實。
3.2 男性應對能力水平明顯高于女性
表2顯示,男性患者SOC-13量表總分比女性高(P<0.01)。女性患者多以家庭為重心,不想因為自己的疾病拖累家人,對搶救治療無“主見”,影響了應對策略的選擇,甚至會選擇放棄治療。相關研究顯示:女性焦慮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5],這也可能是男性應對能力較強的原因。
3.3 應對能力與年齡呈負相關,與經濟狀況、文化程度呈正相關
由表2可見,<60歲組心理一致感水平明顯高于≥60歲組(P<0.01);家庭人均收入高、文化程度高者SOC-13量表總分明顯高于收入低、文化程度低者(P<0.01)。這可能與隨著年齡增加機體免疫力逐漸下降,各組織器官功能減弱,生活能力低下有關。經濟條件是物質生活和醫療的基礎,經濟收入高者面臨的治療壓力相對較小,文化程度較高者見識廣,其適應行為和解決問題能力較強,能主動進行心理及行為自我調節。
3.4 婚姻美滿者應對能力水平明顯高于婚姻缺失者
家庭是個體生長的基本單位,是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婚姻狀態良好的患者家庭和諧,夫妻間生活上相互照應、精神上相互支撐,使他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態。相反,婚姻缺失者尤其是單身或孤寡老人,家庭未能提供良好的物質和生活條件,患者對治療缺乏信心,因而態度消極。
3.5 城鎮居住者應對能力水平明顯高于農村居住者
研究顯示,農村患者的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生活境況以及社會關注度等方面均不如城鎮患者,健康意識較差,對疾病的應激和挑戰也相對缺乏。由于農村經濟落后,患者遵醫行為差,影響了治療效果。這些因素均是造成本研究中農村居住者應對能力水平低的原因。
3.6 對策
有研究認為,保持良好的心態,提高自信心,也能增強應對能力[6]。危重患者進入監護室后,對封閉式住院環境以及疾病不確定感和高額的醫療費用十分擔憂,表現為疾病應對能力低下。護士應經常詢問患者的感覺,通過眼神、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給予鼓勵,增進護患感情,緩解患者心理壓力。Mishel認為,運用有效應對方式的患者能夠很好地控制自我,適應疾病帶來的生活狀態[7]。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個體因素,尤其是年紀大、居住在農村、經濟條件差、文化程度低的女性患者,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對其心理、行為和能力實施干預。通過交談了解患者的壓力源,盡量幫助其化解,如向患者家屬、工作單位反映,給患者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保證治療得以繼續,提高患者生活滿意度。鼓勵患者正確表達和宣泄情感,保持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
[1]趙海燕,隋樹杰,徐龍猛.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一致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8A):2724-2726.
[2]潘正群,范秀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心理應對方式和應對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5):523-527.
[3]包蕾萍,劉俊升,周穎.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的信、效度初步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5):299-301.
[4]鄭科巍.分析系統護理干預對ICU危重患者心理及生存狀況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8):230-231.
[5]吳小娟,楊建華,蘇佳伶,等.住院空巢老人的生活方式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現代醫院,2013,13(7):149-151.
[6]何燕,陳榮嬌,李小芬,等.應對能力干預對提高難治性肺結核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34):5254-5255.
[7]陳蓮芳,謝美嬋,朱彩蘭,等.重癥監護患者對疾病的應對方式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9):2628-2629.
R195.1
B
1671-1246(2016)19-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