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
王曉燕
(周口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周口466000)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主要通過課程內容整合、教學手段和考核方法改革來完成。在精品課程研究與實踐中,以臨床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緊貼臨床需求,培養學生護理職業能力,同時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工作過程;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
廣義的工作過程是指實現目標的生產活動或服務活動的順序,狹義的工作過程是指物質產品生產的順序。基于工作過程的精品課程建設,是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建立與實踐密切聯系的、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高度統一的、按照工作過程順序的綜合性和案例性教學項目,主要涉及經驗和策略方面的過程性知識,主要解決“怎樣做(經驗)”和“怎樣做更好(策略)”問題。這是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改革成果,結合高職教育改革實際,實現職業性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臨床護理工作面對的不是單純的生物體,而是有思想、有追求、身心健康出現問題并動態變化著的社會人。護理學基礎作為高職護理專業的專業課程,知識量大,項目復雜,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精品課程建設難度較大。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實際應用經驗和策略習得為主;而以護理實踐情景構成的、以臨床護理過程為中心的行動體系,主要獲取工作經驗和護理策略方面的過程性知識。這就是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課題與護理工作過程導向的切入點。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的總體思路,遵循高職學生認知規律,從臨床護理工作需求出發,針對高職護理學基礎課程特點,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課程模式,優化、序化教學內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組織教學。在精品課程實施過程中,以護理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任務為載體,工作過程為導向,按照臨床護理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組織課程,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完成具體護理任務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實施步驟包括臨床調研、提煉典型護理工作任務、護理職業能力分析、科學劃分任務領域、優化教學實施、建立多元評價機制等。同時,完善實訓條件,改進考核方式,整合教學資源,提高實訓效率與效果,全面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課題組深入醫院充分調研,進行護理職業分析和崗位能力分析,對高職護理專業護理學基礎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與序化。強調學用結合,體現工作過程導向,突出實踐技能,探索滿足臨床護理需求的實訓教學模式。建立以護理崗位職業能力為中心、過程考核為基礎的適合高職教育的護理學基礎多元教學評價機制。
3.1 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我院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共6個班316人。隨機抽選實驗班和對照班,其中3個實驗班150人,3個對照班166人。對照班教學及評價按傳統模式進行。
3.2 研究方法
3.2.1 臨床見習、實習法參與課改的教師利用節假日深入二級以上醫院臨床科室,進行臨床見習或臨床實習,參與臨床護理工作。
3.2.2 訪談法多次深入二級、三級醫院,包括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分別與護理部負責人、護士長、臨床一線護士座談交流。
3.2.3問卷調查法在課改之前,課題組分別對我校護理專業教師、醫院護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3.2.4 對照法為了驗證課改效果,我們在進行課改的同時,隨機抽選了3個平行班進行對照研究。
4.1 調查與分析
為增強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我們對臨床護士、護理專業教師、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護理職業分析、崗位能力分析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必要性等。統計分析調查表,結果見圖1。

圖1 精品課程建設必要性調查結果柱狀圖
4.2 整合序化教學內容
姜大源指出:“課程開發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是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其二是課程內容排序的標準?!备鶕{查結果,我們對實驗班護理學基礎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在原有護理學基礎、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等課程基礎上,圍繞臨床護理崗位職業能力,根據臨床護理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養,以護理工作任務為載體,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課題組首先設計護理問題或項目,以此來調整課程知識點,科學重構課程結構,優化、序化課程內容,同時將護理職業能力標準融入護理工作任務。其次,根據臨床護理操作實際過程,科學編排課程知識順序。課題組將護理學基礎知識按臨床操作特點項目化,每個項目對應相關的臨床科室或患者,按照醫院診治流程使課堂組織過程化、教學內容過程化。
4.3 完善實訓教學條件
4.3.1 以創設臨床護理工作情景為標準,加強護理學基礎實訓室建設在實驗教學中,要創設真實的護理情景,使學生置身于實際護理工作氛圍中,保證學習領域與護理工作領域一致、學習過程與護理工作過程一致、學習任務與護理工作任務一致。護理學基礎實訓室從構造布局、室內環境、設備配置等方面,均應按照醫院臨床科室護理工作流程精心設計,與臨床接軌。在護理實驗教學設備配置上與醫院一致,滿足基礎護理技能實訓需求。同時,充分運用護理專業虛擬實訓教學系統及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創造良好環境。在教學內容上,從醫院臨床護理工作中篩選真實案例加以提煉,強化護理技能實操訓練,并融入護理職業態度、溝通交流技巧等,充分體現能力、知識和素質培養,縮短教學與臨床的差距。
4.3.2 深入開展院校合作,加強臨床護理實訓基地建設加強院校合作,以護理教研室和醫院護理部為紐帶,把學校與臨床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教學系統。在經費投入、教學安排、帶教教師、管理制度、督導檢查等方面,實現日常運行制度化、技術操作規范化、基本設施標準化。護理專業學生醫德醫風教育、基礎護理技能操作、健康教育、護理查房及對患者實施護理等各項任務,均在臨床實訓基地進行。學生以真實臨床護理工作任務為載體,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技能,在為患者服務過程中形成人文關懷、溝通交流、配合協作等素養,從而有效保證教學質量。
4.4 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實現教學方法多樣化
基于護理崗位工作過程,根據每個工作任務和護理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靈活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角色扮演等方法,做到教、學、做一體化。
4.4.1 PBL教學法PBL教學(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同,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4.4.2 病例分析法以臨床真實病例為背景,引導學生分析患者存在的問題,制訂具體護理計劃,實施相應護理技術。病例分析法能夠調動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
4.4.3 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模擬臨床護理情景,從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可避免單純說教,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工作過程,最大限度地縮短教學與臨床的差距。
4.4.4 角色扮演法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如測量生命體征、冷熱療法、口腔護理等,采用角色扮演法實施教學,學生根據患者情況表演案例,在具體行動中學習知識。
4.5 創新考核方法,建立多元教學評價機制
采用形成性考核及終結性考核相結合方式,不僅可以全面考核學生學習效果,而且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性考核包括階段式考核、工作情景模擬、護理案例分析等,主要是通過工作項目訓練或案例分析,考查學生對護理工作任務的掌握情況以及綜合項目實訓設計能力,將學習態度、組織紀律和團隊精神等納入考核范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職業態度、提升職業能力。終結性考核是通過期末考試考核學生各知識點掌握和綜合應用情況。
我們對實驗班采取了期末考試成績(50%)+工作項目成績(30%)+階段考核成績(20%)的多元評價機制。對照班與實驗班期末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對照班與實驗班期末平均成績分析(分)
經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u檢驗,實驗班無論期末綜合評價成績還是卷面成績,均較對照班高(P<0.01),具有顯著性差異。
經實驗班與對照班總體率的假設檢驗分析,分別從及格率和各分數段學生比例方面對兩班成績進行比較,發現實驗班顯著優于對照班(P<0.01,見表2)。

表2 兩班期末成績分布[n(%)]
5.1 有利于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探究學習能力
我們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及課題研究過程中,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教學理念,實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護理工作任務為依托的教學改革,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動力,產生“所學即所需”的感覺,提高了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5.2 有利于培養評判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評判性思維指在復雜的環境下,運用所學知識和經驗對發生的問題進行解釋、分析和推理,并最終給出合理判斷和決策。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精品課程建設,使學生明確了具體的工作任務,在不違背操作原則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評判性思維能力。
5.3 有利于培養溝通意識,提高協作能力
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愿參與課堂教學,不愿發言。醫院調研顯示,80%~90%的學生在護理工作中與同事、患者的溝通能力欠佳,臨床適應期較長。通過課程改革、項目設計和情景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增多,學生參與意識增強,課堂氣氛活躍,每位護生都能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協作及溝通能力得到提高。
5.4 有利于培養臨床思維,增強護理職業能力
護理臨床思維是指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對患者健康狀況的評估、判斷、護理、預防等思維過程或思維活動。人們健康理念的轉變和對健康需求的提升,要求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獨立判斷、獨立決策、獨立執行。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工作過程導向,通過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注重對護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通過加強實訓、開展臨床病例討論和以病例為中心的專題講座,加強護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增強護理職業能力,以更好地滿足臨床實踐需求。
5.5 有利于培養教師團隊,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課題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研究的載體,促使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方法,加強了專業教師與相關基礎學科教師及臨床帶教教師間的深入交流,使護理理論教育與臨床密切結合。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也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過程,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轉變,擺脫“教師中心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精品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深入臨床實踐,增強知識的橫向聯系,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打造“雙師型”護理專業師資隊伍。
G423.04
A
1671-1246(2016)19-0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