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宋維軍,關鵬,徐苑苑,席淑華,皮靜波
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形勢下的調整需求
鄧宇,宋維軍,關鵬,徐苑苑,席淑華,皮靜波
(中國醫科大學,遼寧沈陽110122)
建立合理的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是培養高級公共衛生人才、進行預防醫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調查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及過去10年畢業生對課程調整的需求,結果顯示,預防醫學專業中的主干課程學期安排和課時數需要做出適當調整;應開設更多專業相關選修課,并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適應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新形勢,調整和優化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勢在必行。
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創新創業教育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將實用主義哲學與美國教育實際相結合,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教育理論,其中鼓勵探究與創新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1]。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2]。為公共衛生系統培養具有較高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預防醫學專門人才,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設置課程17門,包括理論課程、課間實習。分析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畢業生對課程調整的需求十分必要。
1.1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匯總并分析目前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內容包括課程開設名稱、學期和學時。
1.2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來自中國醫科大學2005—2015年的畢業生,調查150人,實際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37份。
1.3調查方法
通過問卷形式對2005—2015年的畢業生進行調研。調查問卷根據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分為考研、就業和出國三大類別。內容包括對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選修課的開設、教學方法的意見和建議。
2.1主干課程設置現狀
目前,我校教學模式仍以傳統教學為主,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開設14門。其中,我校考研專業課程開設5門,包括毒理學基礎、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勞動衛生學及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具體課程設置情況見表1。
表1 考研相關課程設置
預防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后主要從事疾病控制、衛生監督及檢驗檢疫等相關工作,針對學生今后的就業去向,我校還開設了SPSS、SAS軟件應用等課程,使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前熟練掌握統計分析技術;開設科研方法等課程,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為日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礎。具體課程設置情況見表2。
表2 就業相關課程設置
當前我國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更加復雜化和多樣化,我校鼓勵學生走出中國,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為祖國衛生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目前,我校針對出國方向僅開設了專業英語課程,課程設置為34學時,于第九學期開設。
2.2主干課程設置調整建議
2.2.1考研方向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目前設置的考研專業課程安排相對滯后,不能充分復習,建議將考研相關專業課程開設時間提前。統計學已經成為醫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校不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統計學基礎均較差,且我校目前考研專業課并不包含衛生統計學,因此大多數學生建議增設衛生統計學課程,并增加上機操作課程的課時數。
2.2.2就業方向學生建議在熟練掌握專業課的基礎上,應多注重統計軟件應用方面的能力培養。然而SPSS、SAS軟件應用課程在我校屬于考查課,建議將其納入考試課并且適當增加學時,因為無論未來工作還是繼續深造,這些技能都是非常實用的。特別是在第九學期應多開設一些就業相關指導課程,為學生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2.2.3出國方向畢業后出國深造的學生普遍反映專業英語的學時數不足、缺少外教課。因此建議增設GRE、托福等選修課,讓有計劃出國的學生提升其英語水平。
2.3選修課程設置建議
目前我院開設的與預防醫學專業相關的選修課較少,僅有營養學一門。為適應未來預防醫學發展的需要,建議開設一些與預防醫學密切相關的選修課,如:心理與精神衛生學、管理學、社會行為科學。這樣有利于學生個性和興趣的發展,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敢于創新,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想要學習的課程,為日后選修課開設提供依據。
通過調查結果了解到,學生建議增設英語能力、人文和社會學科等方面的課程,并開展一系列的討論課,以增強科研能力,為日后個性化發展打下基礎。選修課設置建議見表3(A級推薦學生比例為80%以上;B級推薦學生比例為80%~61%;C級推薦學生比例為60%~41%;D級推薦學生比例為40%~20%;E級推薦學生比例為20%以下)。
表3 學生對選修課程設置的建議
2.4其他建議
畢業生還提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開展衛生服務的能力。教學內容應緊密結合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工作的實際情況,增加衛生政策、衛生法規等教學內容。安排相關就業單位的一些專家給在校生做講座,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多提供就業信息,適當開展就業指導,不要盲目引導學生考研,建議適當增加與就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多提供出國留學方面的相關信息。增設一些實用性較強的課程,針對就業的衛生防疫部門或機構安排科普性學習。
隨著改革開放和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我國在經濟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方面均進行了相應改革,但公共衛生體制改革明顯滯后[3-4]。然而,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在我國暴發流行,充分反應了我國沒有對公共衛生領域給予足夠的重視[5]。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加強,取得了一定成果,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6]。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針對我校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了“三需”,即課程科目需明確,課程體系需調整優化,選修課安排需豐富。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它決定了一個專業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直接關系到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7]。我校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改革,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預防醫學專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課程體系中課程門數過多,教學課時數增加,學生的負擔過重,很多課程內容老化,未能及時反映當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科學的發展狀況,課程之間脫節和重復明顯,缺乏整體性。在對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發現,減少基礎課學時的同時,應開設一批交叉邊緣學科及人文學科課程,這反映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深感拓寬知識面的需求。醫學教育改革要注重整體優化,注重課程結構的系統性,多學科的滲透性和交叉性,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這是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學生對于我校預防醫學專業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主干課程、選修課設置不夠合理,課程設置缺乏靈活性和自主性,需要合理優化課程設置,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設施,全面培養預防醫學本科學生的綜合能力。
[1]仲其軍.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與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3):113-114.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S].國辦發[2015]36號.
[3]唐紅梅,王曉蕾,謝慶文,等.預防醫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現狀與調整需求調查[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8):991-994.
[4]覃耀春.淺談公共衛生人才培養[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0):4197 -4201.
[5]邢濟春,張峰林.SARS危機過后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3,19(6):486-487.
[6]王占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變革的整體構想[J].中國高教研究,2015(7):75-78.
[7]袁祖望.論高校課程體系重構和教學模式轉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2):79-83.
G526.5
B
1671-1246(2016)20-0131-04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JG16DB494);2016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環境衛生學實驗教學中綜合設計性實驗模式的構建及評估”;中國醫科大學“十二五”第五批醫學教育科學研究課題(YDJK2015013)